石鼓书院的发展历史

宋代四大书院之首的石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发祥地。它兴盛了几千年,在中国书院、教育和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俗话说“蒸石时,湘攻错玉,鼓声如衡阳岳震南天”!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被日军炮火摧毁。2006年6月,衡阳市人民政府重修石鼓书院。公元978年,宋代太平兴国年,宋太宗赵匡义题词“石鼓书院”,公元997年,宋之道年,衡州县人李时珍在石鼓书院开讲座,招收弟子,使石鼓书院成为正式书院。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时任集贤殿校尉的刘玲被任命为衡州知府,向皇帝报告了石鼓书院的故事。宋仁宗给了他石鼓书院的称号。石鼓书院经宋朝皇帝两次捐资,进入了石鼓书院的“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中国四大著名书院之首,与绥阳(又称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并列。当时有很多全国各地的名人来这里讲学;如文学家苏轼,理学鼻祖周敦颐。孝宗14 (1187)理学大师朱、张炜在此讲学,朱撰《石鼓书院》;张骞在亭中立碑,亲笔题写韩愈诗词《合江亭》、《石鼓书院》。后人将此刻成碑,置于石鼓书院,称为“三绝碑”。

宋仁宗李青四年(1044),石鼓书院成为衡州路官方高等学府,有1名正教授,主要以儒家经典教授学生。10年(1274年)正月,南宋湖南按察使、民族英雄文天祥驻衡州时,写了一首诗《贺江亭》:“一个鹌鹑的尾巴,天上有名,地上却说是一个老虎的头。春风一波三折,水是两个或三个大陆。……";十二年(1185),部使潘天庆(任域)在原址上建了几间房屋。南宋开元年间(1259),书院毁于大火。元年(1260),(之作)命山长李登门“扫地更新”,“复旧观”,加园,高筑,取明德新民之文,为众学子宣传其义,再作声威,以振儒者之风。黄沃被判另分35亩地,“以养其徒”。宋末著名音乐家郭冕,曾居石鼓山上,泛舟湘江,创作了著名的钢琴曲《潇湘水云(雾)》。洪承畴,清朝顺治14年(1657年)经略大臣,以石鼓书院为清朝军事指挥所。同年,偏远总督袁阔绰奏清廷,申请重修石鼓书院。衡阳县令余具体负责修复工程。此时山上有合江阁、王宇碑、武侯祠、大观楼、讲堂、忠义节庙、七仙庙等。石鼓书院是第一个被清政府允许恢复的书院。这一时期书院为科举,石鼓书院成为教学和培养科举人才的基地。

康熙七年(1668),衡州知府张启勋扩建20余栋。“那些从衡石中学毕业的拔秀才,还有...每月试之,书生之风最盛。”二十八年,知府崔明捐钱“增其不备”。七贤祠二楼,阳高、大观,供奉堂、左玉轩、浩然台、合江阁、东西斋室,都是“大观”。临选者多,如陈世亚、余、林,均为湘中名士,但多为科举助选。

咸丰三年(1853)九月至咸丰四年(1854)正月,曾国藩和在衡州建立湘军水师,驻扎石鼓,石鼓书院附近的水域成为中国近代水师的摇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石鼓书院改为衡阳官立中学,清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湖南南路师范学校。民国时期改为“横军女子职业学校”、“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湖南第三师范)。后来因为石鼓山达不到新学校的要求,学校搬到了金鳌山。此时,石鼓书院已成为人们参观和朝拜的风景文化胜地。1964年,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视察衡阳时,要求恢复衡阳的名胜古迹,如石鼓书院、颜回峰等。当时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市委、市政府只培育了树花坛,修建了亭台楼阁,在废墟上建了一个石鼓公园,无法还原当时的建筑和展览。

1998,邮电部在发行“古代书院”即宋代四大书院的邮票时,曾提前参观过石鼓书院,但最终因只见岩石不见书院而被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取代。

2006年6月,衡阳市人民政府重修石鼓书院。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了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整个建筑群是白墙黛瓦的暗柱,庄重、古朴、典雅。布局与中轴线对称。院内以玉贝阁、山门、书屋、武侯祠、李中杰公祠、大观楼、合江阁为装饰,举办“千年大学、石鼓碑”展览,展示石鼓书院的历史风貌、文化沉淀和骄人成就,再现千年大学的雄姿。

2009年6月5438+065438+10月15日,中国邮政集团在衡阳市石鼓广场向全国发行《古代书院》特种邮票,石鼓书院登上“国家名片”。

2013 12 12,国际战略与国家安全问题专家少将罗援参观石鼓书院报告厅。

2014,21,海峡两岸作家来到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石鼓书院,细细品读千年学府积淀的历史文化。

2014年5月20日,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视察石鼓书院时,盛赞衡阳文化底蕴深厚,独具“三江并流”。

2014年5月22日,全国政协常委、文史学委主任、中宣部副部长、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率全国政协文史学委代表团参观石鼓书院,触摸湖南细节,盛赞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