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绍虞人物年表

1893 165438+10月21出生在一个贫困的教师家庭。

1910我在苏州工业中学读书时,和同学合办文学刊物《宋明》,写诗,抒发爱国热情。

1965438+2003年7月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附属上工小学教师。五四时期,他的思想深受《新青年》的影响,向《新潮》杂志投稿,成为新潮社的一员。在此期间,他利用商务印书馆收藏的书籍自学并开始学术研究活动,先后撰写了《清诗评点》、《战国策评点》(1916)、《中国体育史》(1920)。

1919,郭绍虞以《北京晨报》副刊特约撰稿人的身份前往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北京,同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担任旁听人员,并加入新潮社。1919 12 1在晨报上发表了《马克思年表》。

从65438到0920,郭绍虞去了北京,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一方面担任《北京晨报副刊》特约撰稿人,同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担任旁听人员。

1921元旦,他与郑振铎、、沈雁冰、叶圣陶等* * *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从事新诗、散文和学术活动。这年秋天,他经师友胡适、顾颉刚推荐,赴福州担任谢赫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教授。

从1921到1927,先后在济南第一师范、福州协和医学院、开封中州大学、武昌中山大学任教。

1921年被胡适、顾颉刚推荐为福州协和大学中文系教授。从此,28岁的他走上了大学讲台。

从1927年7月起,郭绍虞担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这是他从事学术研究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他开始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出版于1934。

1937“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他始终坚持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在完全欺骗我的情况下,日伪“华北作家协会”居然把他的名字列入会员名单。他知道后,不顾安危,愤怒地写下。“华北作协”很无奈,只能回信道歉。在这种情况下,他宁愿继续穷下去,也不愿和日本傀儡政府同流合污。有人写文章攻击他,他高调写歌回击以示爱国。

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军为了强迫他在伪北大任教,把他扣留了两天。获释后,他在燕京大学讲坛上了“最后一课”,读了《诗经》,泪流满面。然后和家人一起南下。为了谋生,他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兼职。当时家里孩子多,他妈妈在大厅。生活的负担很重,但他一贫如洗。

1941年,他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儿童小学任教,有机会探索浩瀚而珍贵的藏品。后来茅盾也来到商务印书馆当编辑。由于他们的想法相似,他们成了亲密的朋友。

1942回到上海,在明凯书店做编辑。此后,他在上海大夏大学、之江大学、光华大学和同济大学担任教授和中文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

从1943年秋到1946年春,郭绍虞从北平到上海,在明凯书店当编辑,并在一些大学任教。此时主要从事汉语研究的学术活动,著有《汉语通论》(1947)及其续篇(1948)。

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郭绍虞积极参与到民主运动的高潮中。

1947加入中国地下党领导的大学教授协会,任同济大学教授协会分会主任。因此,他的名字被列入了黑名单。在险恶的环境下,他依然伏案写书。

1949以来,郭绍虞一直在复旦大学任教,历任中文系系主任、图书管理员、文献研究室主任。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上海文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从65438年到0949年上海解放初期,陈毅市长会见了一批著名的文化界进步人士,郭绍虞就是其中之一。

1950,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同济大学文学院并入复旦大学后,她赴复旦大学任教,历任教授、中文系主任、图书管理员、文学研究室主任。

1956,加入中国* * *产党。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监事,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上海文学研究所所长,《辞海》副总编辑,《上海文学》编委。

1962年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由于他在批评史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和贡献,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于1979年3月成立时,被选为会长。

1984年6月23日,郭绍虞在上海逝世,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