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弗兰克的童年
他的父亲是一名忠诚的公务员,有很强的责任感和原则性,母亲是一名虔诚善良的来自布拉格的犹太人。他在家里排行老二,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他童年生活贫困,曾在农场乞讨。15岁时,他的化学老师认为,归根结底,生物体的生命分析不过是化学燃烧,这引起了弗兰克对生命意义的质疑和好奇。进入中学后,他被弗洛伊德的理论所吸引。同时,他也读过a .阿德勒的著作,特别欣赏阿德勒的理论。15岁时,他成为阿德勒学派的热情拥护者,尤其对精神分析中的哲学观点感兴趣,并开始思考人生观。当他16岁时,他写信给弗洛伊德。有一次他给弗洛伊德发了一篇关于叔本华精神分析的文章,得到了后者的赞赏,三年后发表在《国际精神分析杂志》上。高中时,他积极加入了当地的青年社会主义工作者组织,对人的关心也让他把兴趣转移到了心理学上。高中毕业后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923。1925年,他遇到了仰慕已久的弗洛伊德。今年,他的心理治疗和世界观发表在阿德勒主编的《国际个体心理学杂志》上。在医学院学习期间,他将心理保健与哲学结合起来,特别是探讨心理保健的意义和价值,这一主题成为他今后研究工作的中心。
从1928到1929,弗兰克在维也纳和其他六个城市组织了免费的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中心,并为大学精神病中心工作。1930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晋升为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1933年,他接手了一个针对自杀女性的精神病病房。到1937,弗兰克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从事神经障碍和精神疾病的治疗。一年后,德国入侵奥地利,姐姐移民澳大利亚,他和家人都在积极争取签证申请美国。1939年,他获得了美国护照和签证,但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他最终决定和未婚妻蒂莉·格罗斯(Tilly Grosser)留在维也纳。1942年,弗兰克娶了他的未婚妻。同年9月,他和他的家人,包括他的新婚妻子,被纳粹逮捕,关押在捷克波希米亚北部特雷西恩施塔特的纳粹集中营。他的父亲很快在波希米亚饿死了。1944和妻子一起被送到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不久他母亲被送到这里,死在那里的毒气室里。后来,他被转移到德国的考费林集中营和图尔克海姆集中营。他的母亲和哥哥在1944年被纳粹残酷杀害。他非常想念他的妻子在纳粹投降前死于德国的卑尔根-贝尔森集中营。1945年4月27日被美军解救。人生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最重要的是理解个人生活在特定时间的特定意义。
以上三个基本假设构成了意义治疗的理论基础,三者缺一不可。意志自由是意志寻求意义的心理前提。没有意志的自由,人就不可能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只能被动地接受需求的支配。寻求意义的意志是生命意义的驱动力。人对意义的追求和倾向,使得无论在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中,人们都在探索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