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新课程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

初中生物新课程的创新教学理念是如何体现在教学设计中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锐意改革的教师和专家们探索出了一些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教学模式。掌握这些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体现生物新课程的理念。下面,对四种常用的创新教学理念的四种模式进行简要总结:

1,自主建设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和个性发展,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特色之一。自主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建构为特征的高质量的有效学习。生物学的一些知识不一定仅仅是通过老师的教学获得的。学生可以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在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在一定的情境中习得,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形成独立体验、独立探究、独立实践的品质。同时,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设计者、支持者和促进者。

比如“生态系统”这一节,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自我建构来实施学习。教师列出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结构的主要知识线和大纲要求,提出一些问题创设情境,采取自主探究的方法,如看书、观看教师提供的多媒体课件和资料等,让学生自主建构这一段知识,梳理知识结构,然后交流所学,形成* * *知识,使大多数学生进一步深化和提高这一内容。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交换生之间存在差异和层次。老师及时诱导学生反思,进行精修课,让学生发现知识和方法的不足,让学生也能从同龄人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中得到启发,比老师简单的说教更有效,这也是教学内容之外的收获。如“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人类遗传疾病与优生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与生物圈”等。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合作和互动

合作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生存技能,需要学习和培养。合作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大力倡导的现代学习方式之一,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绩为评价标准,通过不同基础的学生之间分工明确的合作互助,知识、思维、能力互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用脑、用手、用嘴,在集体学习中积极与他人合作,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相关知识,形成合作观念,锻炼合作能力,达到教学目标。老师和学生也互相分享他们的想法和话语。

如果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此有很多感性认识。而且有些知识和学生本身有关,学生很感兴趣。但在教学中采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所获得的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一节课采用传统的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被动听讲记笔记的方式。导致老师讲课繁琐,学生听课枯燥,教学失去了原有的有效性。

因此,改进了教学策略,并在另一个班级采用了学生合作互动的方式。首先,学生被分成四组;然后老师创设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准备一些多角度的问题,根据不同的内容把问题分成多个题目给学生看。学生分组,任意选题(教师参与调剂,避免组间重复)。小组内四人进一步分工,每人负责不同的内容。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和自习时间,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网上搜索等方式收集信息,然后由群内成员合作互动,分析整理,构建本课题的知识和概念。

因为每个小组只查阅了一个专题的内容,所以要获得完整的内容就需要互相合作和互动。所以利用上课时间为学生提供一个分组展示和交流成果经验的平台,期间老师及时点评,最终学生获得本节完整全面的知识。在交流中,各组同学不仅认真听取了其他组的介绍,还及时提出问题进行咨询和讨论,促进了组间的互助和学习。

在交流过程中,一些同学也提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激起了更多同学进一步寻求答案的欲望。结果,学生的学习情绪极高,参与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意识非常强,学习效果显著。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教学,体会到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相关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同时也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学会了与人合作,互相帮助,分享合作的快乐,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溢于言表,取得了有效的教学效果。如“细胞分化”、“生殖类型”、“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生物变异”等都可以这样教。

3、模拟体验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发现史,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是新课程理念下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学习生物科学史的过程中,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家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如何进行合理的推理,使学生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学习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这样就逐渐培养了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品质。学生通过模拟体验式探究获得的知识可以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更容易在新的情境中运用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以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践证明,这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研究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进化的形成历史等。,旨在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和对话以及不断提出有价值和明确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设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和结论。然后老师介绍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实验中的一些问题,并要求学生据此得出结论;然后老师呈现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让学生判断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在这个结论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做出假设,继续新一轮的探究。随着这样的螺旋式上升,科学家们在不断的模拟体验中逐渐重新走上发现之路。

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遗传物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等。,可以进行这种思维体操的训练。

4、发现探究式

在有效教学中,更重要的是综合运用上述方法,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研究性学习,倡导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标准的灵魂。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发现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探究重在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究的能力,重在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开放态度和创新精神。其中,教师扮演着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自主、探究地获得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探究的创造性学习策略构成了有效教学的有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