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语言
基于语言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传授知识和技能,开发智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教学方法。口语和书面语是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交流工具,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认知媒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依赖于语言。对学生来说,口语训练和书面语表达“也是培养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以语言为主传递信息的方法由来已久,至今仍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课、说话、导读、板书、记笔记等。
(一)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述、讲解、朗读地理知识、开发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和阅读。
1.叙事方法叙事方法是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描述或描绘形象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在描述地理事物、现象、特征和分布时,采用记叙文的方法。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教学中对各种现象、景观的描述,区域地理教学中对地形分布、水系分布、资源分布、生产分布的描述,以及对风土人情、城乡风光、地理探险的描述等,在教学中经常用到。
例如,在教学中描述水循环的复杂过程时,一位老师说:“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跟着水质点来一次循环旅行,那将是极其有趣的。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喝的那杯水中的水质点,曾经在唐古拉山上的冰晶中闪现,然后它奔流到山涧激流中,随小河进入汹涌的长江,汇入东海,在浩瀚的海洋上游荡...在烈日下,它从海洋表面蒸发到空气中,开始环游世界——也许它出现在北京天空的彩虹里,赤道上空的雷雨里,西伯利亚的沼泽里。也许是从土壤里吸收到甘蔗的枝叶、纺线树的树干、仙人掌的茎球里;也许它已经变成了骏马身上的汗水,鲸鱼喷出的水柱,鳄鱼流下的眼泪,草履虫体内的细胞液。你也可以想象它在为人类做贡献——流淌在水乡泽国的稻田里,在电厂的锅炉里沸腾,或者在病房的吊瓶里慢慢滴入病人的体内...通过这次环球追踪之旅,你可以充分认识到,地球表面几乎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有水的痕迹,并且它们处于无止境的循环之中。"
教师在运用记叙文方法时,既要注意记叙文内容的科学性,又要注意语言的口语化,强调语气的抑扬顿挫,记叙文的语言要生动、形象、优美、亲切。并可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如:与直观方法相结合,边讲边指着地图,或边讲边画黑板的草图和示意图;结合谈话法,用旁白作为引子,然后提问,或者边讲边问,等等。
2.讲解法是教师用理性的语言向学生解释、说明或演示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讲解法和叙述法的区别在于,叙述法重在叙述和描写,讲解法重在讨论和阐述。教师在讲解各种自然或人文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布局原则和相互关系,或讲解地理区域的综合性和差异性,以及讲解和推导天文、大气、水文等一些公式和原理时,通常会用到讲解法。比如地球的运动,风压带的形成,洋流的成因,水循环的原理,板块运动的机制,地貌形成的内外动力,工农业生产的配置,人口迁移的因素,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都可以用讲解的方法来教。一位老师在讲授“人口自然增长率”时解释说,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每年净增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通常用千分之几(‰)表示。计算公式为: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平均1万人,出生20人,死亡8人,净增1.2,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这一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就是1.2‰。
教师在使用讲解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语言要清晰准确。说明中使用的语言要严格科学,措词要准确简洁,推理要有逻辑性和结构性。比如,在解释“水圈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层”时,首先要指出它的“连续性”——即地球表面任何地方(包括极度干旱的沙漠地区)都有水存在,即使没有液态水,也会有气态水或固态水;然后指出它的“不规则”——即地球表面水圈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最后归结为一个“圈”,这个圈里的水是一个整体,永远不断地处于循环运动中。②注意学生年龄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对于大三学生,讲解要简单易懂;即使是高中生,也要避免深奥复杂的解释。比如对于东亚季风的成因,可以围绕“陆海温差”的主要成因,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比如水和沙的加热、升温、降温、降温速度的差异(或者游泳池的水和中午、晚上的水的温差),介绍冬夏两季的陆海温差, 并进一步从热容量和气压梯度的概念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关于季风形成的正确结论。 ③正确运用比较法、分析综合法等地理教学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比如解释背斜和向斜的概念,不仅要从岩层的形态(背斜是褶皱向上拱起的部分,向斜是褶皱向下凹陷的部分)出发,还要从岩层的新旧排列顺序和地表形态出发,用比较的方法阐明二者的区别和联系。(4)尽可能用直观的方法来帮助解释。在使用讲解方法时,要充分利用地图和各种地理图表,特别是各种能揭示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的示意图来帮助讲解。比如在解释珠三角特有的农业、副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之间的关系时,用下页的“珠三角池塘生产链图”可以起到很好的解释作用。
3.说读是一种结合了讲述、讲解和朗读的方法。在地理教学中,朗读虽然不像中外文那样常见,但在教学课文的重点或精彩段落中也经常使用。尤其是在中学低年级的教学中,运用朗读的机会更多。从教学内容来看,说读法一般用于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讲授教材中的课文关键段落时,采用说读结合的方法,以重视教材中原文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大声朗读和讲解,或大声朗读并要求学生用笔划掉课文的重点内容,或分析句子的结构特点,阐明新旧地理概念的关系,甚至要求学生记忆重点句子。比如对于自然地理很多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人文地理教学中工农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和类型等。,我们可以采用说和读的方法。另一种是在讲授课本中精彩的段落或可读性强的内容时,运用说读结合的方法。比如对溶洞中各种钟乳石、石笋的描写,对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描写,对威尼斯水城风光的描写,都可以通过讲座和阅读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说读的形式上,除了老师自己的说读,还可以请一个普通话标准、阅读能力好的学生站起来朗读。小学或中学低年级时,可以分组或组织全班同学齐声朗读。使用说读法时,阅读的材料不一定局限于课本内容。老师自己收集的一些带有地理内容的诗歌、民歌、歌谣、评论、散文、游记、传记、小说、故事、名言、名句,都可以拿来阅读。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该教学法可以简单快捷地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地理信息,不需要经过地理学家曲折漫长的探索和管理过程,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教授更多的知识。其次,教学方法适应性强,方便灵活,可以在课堂、室外、户外使用,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对象随意修改教学内容,还可以根据学生听课时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教学速度、节奏。再次,教师的情绪、语言表达、逻辑顺序,甚至动作、手势、举止等。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力。第四,教学方法还可以根据地理教学的内容,结合国内外时事和当地或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这种教学方法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首先,教师教学的完善不等于学生理解的完整,知识的传递“不像物理事物的传递那样直接简单。”既不能用简单的手手交接的方式传播,也不能用脑脑直接灌注的方式进行。学生收到老师的语言信号是一回事,真正理解语言的意义是另一回事。有时候两者并不完全统一,老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理解,两者并不完全等同。其次,老师的教学假设都是学生理解的,不代表学生就会应用。从认知、理解到应用,需要一个“飞跃”。第三,教学时间过长,不容易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由于教学方法的上述局限性,无论是讲述法、讲解法还是阅读法,都必须与其他有效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尤其是以实践训练为主的方法。
(2)谈话方法
对话是根据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生活和学习经验,以问答的方式传授地理知识、启发智力的方法。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深入,中国学术界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地使用谈话,不仅用于复习巩固旧知识和检查知识掌握程度,而且用于传授新知识。交谈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问答式交谈,一种是启发式交谈。问答式对话一般用于检查学生是否忘记了所学的地理知识。师生问答相对简单。比如,学完《世界的海洋》后,问学生海底地形有哪几种;学完“大气垂直分层”后,问学生大气从下到上分为哪五层。启发式对话规则是不同的。老师通常需要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处于“智力尴尬状态”。或者把复杂的内容分解成几个组成部分或者一些小问题,然后启发和诱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一步步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授有关陆地水的内容时,采用了启发式谈话法:首先告诉学生,非洲中部有一个乍得湖,是一个内陆湖;然后描述湖的位置和注水系统,引导学生观察乍得湖位置示意图。然后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内陆湖泊一般都是咸水湖,但乍得湖是淡水湖,一年内湖泊面积翻了近一倍。请根据湖泊的地理位置和供水特点分析原因。教师在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湖泊的纬度位置、所处的风压带、注入的流域情况等。,一步步找到正确答案,从而起到联系各种知识,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启发式谈话的提问方式有多种,如递进式、分解式、迂回式、修辞式、悬念式、比较式、串联式、展开式等。
使用谈话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提问的时机和对象。要根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教材特点来设置问题。提问时要面向全班,让全班积极思考问题,然后指派学生回答。指定对象要兼顾好、中、差水平的学生。(2)教师提问要有灵活性和适应性。根据学生答题时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提问的角度、范围和深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找到问题的答案。③提出问题的深度要适当。提问要明确具体,不能含糊或含糊;问题的范围和难度要适中;提问要避免暗示性,让学生不是在思考问题,而是在猜测;关键和主要问题要理性,切忌小题大做;相关问题应该是系统的和连贯的。
与教学方法相比,谈话法有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首先,谈话法和教学法一样方便、灵活、适应性强、有感染力。其次,由于谈话法比讲授法需要更多、更直接的学生参与,只要教师平时注重训练和锻炼,对提高学生的地理术语应用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三,谈话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特别是启发式谈话法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综合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谈话法可以快速、直接地接收学生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和控制教学过程。第五,教学法有“单纯的讲述和长时间的讲解很难维持学生的注意力”的缺点,而谈话法由于师生共同参与,问答,弥补了教学法在这方面的不足。
首先,谈话法的局限性在于它并不适合所有的教学场合。虽然可以用在新课的教学和旧课的复习中,但是对于一些难度很大,需要老师完整讲解,或者情节生动精彩的教学内容,就没有必要或者不适合使用。其次,谈话法的教学时间一般比教学法长。如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过多地使用谈话法,有时可能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第三,实习生或第一次上台的新老师很难使用谈话法。虽然他们在备课时能设计出提问的方案,但上课时往往只遵循“既定方针”,而不能灵活把握谈话过程。遇到突发情况时,往往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缺乏应对能力。当然,要想自如地运用谈话方法,掌握提问的“时机”、“温度”和“分寸”,必须有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尤其是要达到谈话技巧的“炉火纯青”不是一朝一夕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谈话的运用的确是一门“艺术”。
(三)阅读指导法
阅读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地理教材和相关参考书(包括课外读物)获取知识的方法。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我国古代的教育实践在这方面留下了很多经验。如“自上而下阅读,自上而下思考”,“循序渐进”,“细读”都是关于如何阅读的至理名言。特别是地理教学中“图放左,书放右,图上有图,书放右”的阅读方法,演变成课本和地图集相结合的阅读方法,被地理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广泛采用。
在指导学生阅读地理教材时,应要求学生做到:①通过预习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带着问题听课。(2)能根据教材回答相关问题,并能对地理概念和原理举一反三。③能够掌握教材中地理知识内容的框架和结构,区分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④能够比较课本内容和老师教学内容的异同。⑤能够比较和联想不同章节中相似的地理知识。⑥能把课本上的内容和地图集上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把地理知识“附”在地图的“骨架”上。
学生用的地理参考书种类繁多,包括地理词典、地理基础知识手册、地理学习指南、地理复习参考书等。,以及增强地理科学知识、激发兴趣爱好的地理科普书籍和地理专著。在指导学生阅读此类书报杂志时,应要求他们:做好注解和汇编;写好阅读提纲、总结和体会;将相关的地理知识与课本中相应的概念和原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
阅读指导法的运用可以穿插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集中在课堂上进行一段时间的专题辅导,还可以在课后进行阅读指导讲座,组织阅读小组。
(4)板书和做笔记
板书和笔记是教师展示教学大纲、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记录教学进度和教学要点的一种书面语言应用方法。如果说教学法和谈话法主要是用文字(口语)来传递信息的话,那么阅读指导法和板书、笔记规则主要是用文字(书面语)来传递信息的。虽然在地理教学中,板书和记笔记有时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但其作用不容忽视。板书可以显示教师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层次,也可以提示教学要点,展示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演示学生笔记提纲。笔记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很有帮助。他们可以理清思路,保持注意力,抓住重点,便于对比和复习。
板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边讲边零星板书,一种是展示教学大纲的主板书。零星板书主要用于书写地名、数据、重要地理概念等。一般随着教学过程的继续,需要及时擦除。写零星板书时,老师要提醒学生以后不要写地名和地理名词的错别字。对于要求学生记住的地理数据,让他们记在笔记本上或者记在课本上。主板书有很多种,经常用的主要有大纲、表解法、图解。要注意:①科学系统的地理知识,紧密配合课本中课文的标题和段落。②板书要简洁、准确、规范;注意同级职称之间的平行关系和大小职称之间的包容关系;字迹要清晰正确,避免不规范的简化字和错别字。(3)板书的布局要恰当,布局要合理美观;板书长度要合适,留一定的空间挂挂图或写零星板书。④提纲板书水平要适中,题目一般2 ~ 3个。禁止将“1)、2)、3)“A、B、C”和“A、B、C”列在第三级的标题下,以免让学生觉得复杂,抓不住要点。
黑板上有许多书写形式。最常见、最简单、最灵活的形式就是教师边讲边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伴随着教学过程。太长不能边讲边写的主板书,也可以课前写在小黑板或白纸上,上课时以覆盖宽度的方式逐段展示。近几年有老师在空白幻灯片上写字板,用投影仪投影,效果不错。更高级的板书显示方式是用电脑在屏幕上显示。
笔记主要是指学生上课时的课内记录。指导学生做好笔记,重点是掌握笔记的细节和疏漏。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笔记主要是随着课堂的进行从老师的黑板大纲上抄下来的。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除了抄写板书提纲,还可以记录老师口述的内容,包括学习内容要点、主要事实材料、结论等。笔记过于简短,往往收效甚微;笔记过于详细,有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听力和思维。
第二,基于直接感知的方法
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演示各种地理教具、地理实验和组织课外参观,让学生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地理事物,获得知识的方法。基于直观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演示和参观。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真实。直觉是“理解的开始环节”,地理的直觉比其他学科更特殊,这是由地理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间接性决定的。基于直接感知的方法在形成学生丰富的地理表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很难或不可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和感知某些教学内容,如地下、高海拔或发生在一个漫长的地质时代和历史时代的地质现象。因此,基于直接感知的方法必须与基于语言传递信息的方法及其他方法合理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演示方法
演示法是教师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对地理事物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方式。很多地理上的东西都存在或发生在太空中很远甚至很远的地方,学生不可能亲身经历或直接观察到。比如对于遥远的南极大陆,严寒的珠穆朗玛峰,炎热干燥的撒哈拉沙漠,深邃的马里亚纳海沟,普通人是不可能亲自观测到的。因此,需要依靠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如直观演示等,获得这些地理事物的表象,进而掌握和理解相关的地理概念和原理。
地理教学中使用的直观演示主要包括地理挂图、图片、照片、卫星片的演示;展示地理物体、标本和模型;幻灯片、视频和电影的演示;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理实验的演示,等等(地图的演示已经被归类为基于符号认知的方法)。这些可视化演示方法,有的反映地理事物的视觉形象,能反映地理事物的景观和分布特征;有的立体动态,画面多,容量大,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的能再现地理发展变化的过程,揭示地理规律和成因,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使用演示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无论哪种演示,都必须与讲述、解释、谈话等方法紧密结合,注意各种方法的相互渗透和渗透。(2)演示的时间要及时,在适当的时候根据教学进程,及时去除,避免学生提前或迟到沉迷于演示中不相关的细节。(3)演示的内容一般应选择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内容,以利于教学中重点和难点的轻松解决;论证的内容要更加理性,避免过于集中于其他学科的内容。演示必须突出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防止学生分散对次要或无关问题的注意力;演示的方式很多,让学生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演示的对象,尽可能让学生洞察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⑤演示各种教具或实验,在数量和时间上要注意适量。除了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电视或实验演示课外,一般每节课不宜有过多的演示。此外,演示应与学生的操作和练习密切配合。
(2)访问方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自然或社会场所,通过直接观察自然和人文地理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地理教学参观的内容很多,如观察和参观山川河流、湖海、名胜古迹、植物园、动物园、博物馆、厂矿、商场、港口、道路、农场、村落等自然或人文地理事物。参观法以自然和人类社会为活教材,可以打破课堂和课本的束缚,开阔学生的视野。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主要目的是在自然界和社会实践中感知直接知识,验证间接知识。
参观法不同于依靠测量工具或手段培养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野外实习训练(以实操训练为主)。其主要方式是观察和记录。运用走访的方法时,首先要制定走访的计划和步骤,明确走访的目的和要求,注意收集必要的参考资料。参观前,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顺序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的作用;在参观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重点观察对象,感知与理解相结合,多方面了解观察对象,尽可能鼓励学生独立观察,并做好参观记录;参观结束后,应指导学生撰写参观报告或总结,或通过讨论、交谈等形式,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从而真正获得感性认识,验证、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第三,基于符号认知的方法
基于符号认知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地图、地球仪、剖面图、示意图等用符号表示的图像,使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方法。与展示地理事物外在形象的直观教具不同,地图用一系列常用符号表示地理事物,可以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的特点,对地理教学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可以说,地图在地理中的运用,就像语文中的字典、生物中的显微镜、物理化学中的实验一样,是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对于地理教学来说,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离开地图都是不可想象的。当然,地图或其他象征符号所代表的图像只是一种工具或手段。基于符号符号认知的方法必须与基于直接感知的方法相结合,与基于语言传递信息的方法紧密配合,使符号认知与直接感知相结合,图像信息与语言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