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儿子现在在哪里?他的职业是什么?

徐志摩有一个儿子叫徐积锴,现年83岁。由于政治原因和个人天性,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愿意公开父亲的事情,也很少公开露面,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不久前,美国中文报纸《世界周刊》的记者张慧媛发现,徐积锴住在华人众多的纽约皇后区。再三邀请后,徐积锴真的拒绝了,只允许参观,自己开车去约定的酒店面试。在徐积锴13岁时,徐志摩因飞机失事去世,由母亲抚养长大。他的外号叫“阿欢”。因为这是徐佳·但丁的唯一传记,全家都对它寄予厚望。他出生一百天后,家人在他面前放了一把裁缝尺、算盘、铜钱和一支笔,让他“抽签”。阿欢看了一会儿,眼睛先瞅着算盘,再扫向尺子,最后定格在一个东西上,伸手一把抓住——咦,那是徐志摩用过的毛笔。徐志摩的父亲徐神如先生喜出望外。他把孙子捧得高高的,反复说:“又一个秀才!我们的孙子以后要用铁笔了!”这个“铁笔”指的是官方重要文告中常见的“铁笔不会变”这句话。祖父徐希望他的孙子在政治上做官(季华的名字也与此有关)。没想到,徐积锴后来的人生道路与他祖父的希望大相径庭。徐志摩去世后不久,中学毕业谋生,于是进入交大学习土木工程。从65438到0947,徐积锴去了美国,在哥大和纽约科技大学学习经济和土木工程。他先做土木工程师,后下海经商,和他的笔墨生涯一直没有机会。对于徐志摩的了解,他只有一点模糊的记忆,更多的是来自书本。他说:“我记不起我父亲了。”"根据这本书,他非常热情,对朋友真诚,喜欢聚会。"难怪。出生的时候,徐志摩在外读书,接触不多。后来父母都出国读书,由爷爷奶奶照顾。13岁,徐志摩撞车去世。但是,大自然给予世人的骨肉之爱,让他对父亲产生了天然的同情和理解。很多人认为徐志摩的死无异于一种“解脱”,因为徐志摩在超越生命的爱情中,一直处于两难甚至疲惫的境地。而他向往的是像拜伦、雪莱那样短暂而著名的一生,以及与众不同的普通死亡。更有甚者,徐志摩是如此痴迷于“飞行”和“旅行”,他甚至取了一个笔名“云中鹤”。所以有人认为徐志摩的死是突如其来的愿望,“羽化成仙”。但是徐积锴看到了别的东西。他用一句话总结了徐志摩的一生:“我觉得我父亲的一生太苦了!”“你患了什么病?大概不是指徐志摩从英国带回的政治理想幻灭的挫败感,以及创作追求完美的艰辛。他另有所指。徐积锴与父亲的老朋友胡适、梁实秋等人以及顾维钧和孔祥熙都有交往。他见证了父亲的朋友们享受着他们的日子,享受着他们的家庭生活,而他个人的感情生活也没有父亲那么艰辛,导致了悲剧和情感。徐积锴说他父亲的老朋友都有女人缘和女朋友。他和胡适吃饭,看到胡适带了一个美国女朋友。徐积锴感叹,“如果我父亲活到八九十岁,我相信还是会有女人要他的”,“很多女人都佩服他的文采”。嘿,人类的儿子中很少有这么善良的去欣赏他死去的父亲的情感世界。上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徐志摩的作品在大陆几乎销声匿迹。台湾省虽有刊物,但已重印,错误甚多。为此,梁实秋愿意出面编辑全集。徐积锴专程到台湾帮助美国大学图书馆收藏徐志摩作品。经过一年的努力,全集终于由台湾省传记文学学会出版。毕竟,这位从事商业的土木工程师与莫问有过一些接触,为保存徐志摩的作品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做了一件宝贵的事情。大多数人只知道徐积锴,但不一定知道徐志摩的小儿子徐德胜(又名彼得)。徐德胜于1922年出生于德国,三岁时因病去世。骨灰盒由张幼仪带回石霞安葬。墓上有梁启超的题词:“徐德胜之墓”。徐志摩在一次空难中去世后被葬在石霞,离他小儿子的墓有一段距离。1998年,因工程施工,徐德胜墓被移动。徐氏宗亲决定移至徐志摩墓底,“保持原型”,以便“父子相依”。如今,徐志摩的孩子都远在异国他乡。徐志摩大概没想到,在石霞西山,在秋天的夕阳下,他是他只见过一次面的小儿子,和他日复一日漂泊的孤魂密切相关。“徐志摩的儿子不会写诗。”不久前,徐志摩的一个亲戚给我发了一张徐积锴家庭聚会的照片。当我的目光移到照片中一个年轻人的脸上时,我的神经仿佛被刺痛了:哎呀,我的脸好眼熟啊!搜索枯肠,终于想起来了。于是我翻遍资料,终于找到了一张照片,是徐志摩在美国克拉克大学毕业时拍的。对比全家福里的小伙子,我不知不觉陷入了梦乡,把徐志摩脖子上那条黑底白点的蝴蝶领结系在小伙子的衣领下,反复端详。老天简直就是在再造一个年轻的徐志摩!你看,那相似的开叉头,长脸,黑框眼镜,鼓鼓囊囊的鼻子,尤其是那张大嘴和长长的下巴,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我查了一下字幕,才知道这个年轻人是徐志摩的孙子徐山增。他们如此相似,很可能是生物学上的“返祖现象”。因为我的专业关系和对徐志摩诗歌艺术的偏爱,我希望徐志摩的文采也有神奇的传承,结果却令人失望。徐积锴年轻的时候,通过抽奖获得了徐志摩的画笔,但他的书写和墨水都很差。学生时代,他热爱足球和网球,与父亲的文学生涯颇为疏离。他说他年轻的时候“对文学没有特别的兴趣。”成年后,看到别人写我父母,我只能“叹气”,表现出一种坦诚的遗憾,说“我应该写,但我不会写!”在美国,他也时不时看中文书,最喜欢的是张恨水的言情小说。他对文学的欣赏大概只停留在消遣的层面;我对父亲的作品没有太多的研究和深入的了解。他冷静,平和,单纯,无意从父亲身上得到任何真相和阴影。他诚实地承认:“我对文学一无所知。徐志摩的儿子不会写诗。”在美国,他连“普通话”都不怎么说,主要说英语和上海话。徐积锴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和一个孙子。我问了徐志摩的侄子徐佳先生(他与徐积锴家有过几次接触),他告诉我“徐志摩的后代没有一个从事文艺工作的”,“除了徐积锴的大女儿,其余的都是不熟悉中文,满口外语”,而且大部分从事商业工作。回想起来,徐志摩的父亲是一位有钱有能力的石霞商会会长,希望徐志摩能“继承父业”,但徐志摩却执着于写“枝节诗”。没想到,到了第三代之后,他们一个个都跟着老人走上了经商之路。这是另一种“返祖现象”。(摘自传记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