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和破轮,谁更厉害?
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印度帝王中无人能及,他对历史的影响也可以排在印度帝王之首。他一生的成就可以清晰地分为两部分。他的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时代,通过斗争和武力基本统一了印度,后半生是“白阿育王”时代,在全国推广佛教,最终促成了这个世界宗教的繁荣。
阿育王的名字可以翻译为“无忧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国王。他的祖父旃陀罗笈多建立了孔雀王朝,打败了入侵的希腊人。他的父亲滨头沙罗巩固了国家,向南扩张了疆域,灭了十六国。站在两代爷爷的肩膀上,阿育王有着创造更大历史功绩的有利条件。
根据佛教经典,阿育王从小就有佛心佛性,但他早期的行为没能体现这一点。18岁时被任命为阿班提省省长,后为平定坦察石洛城叛乱立下汗马功劳,积累了政治资本。公元前273年,父亲宾头沙罗病重,阿育王回国争夺皇位。据说他杀了99个兄弟才稳坐王位。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皇位之争的惨烈由此可见一斑。经过四年的努力,阿育王终于排除一切反对势力,举行了入会仪式(也就是当时印度的登基仪式)。
杀了无数人的阿育王,即位后也改不了他凶狠凶残的作风。据说他专门挑选了最凶恶残暴的官员,建立了一个“人间地狱”来祸害百姓。他发动了一系列统一南亚次大陆的战争,一度征服了湿婆等国。最大的一次是公元前261年远征孟加拉沿海的开灵加国的战争。这场战争使孔雀王朝基本完成了统一印度的事业(最南端除外,历史上很少被北印度政权征服),但也造成了654.38+万人被杀,654.38+05万人被绑架的人间悲剧。这场战争是阿育王生活和印度历史的转折点。阿育王被横尸山中,血流成河的场景所震惊,深感后悔。从小埋在心里的佛性,一度被权力欲所掩盖,后来终于被慈悲所唤醒。在与佛教高僧尤伯坦多次长谈后,终于受到启发,决心皈依佛门,彻底改变执政策略。
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来看看佛教。释迦牟尼创立佛教至今已有300多年,其间经历了七次护法,两次大聚会。佛教的四谛、五蕴、八苦、众生平等也传到了印度次大陆的千家万户,但与当时印度的其他几大宗教如耆那教、婆罗门教、阿亚昆古尼亚相比,并没有取得压倒性的优势,也没有传到印度以外。随着传播,它也分成了不同的教派。阿育王皈依佛教后,佛教的传播有了质的飞跃。
阿育王宣布不再主动发动战争,即使不得已,也会尽力减少伤亡。他宣布佛教为国教,并把他的诏令和“正法”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为著名的阿育王崖法和阿育王石柱法。他所倡导的正统教义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对人要善良,要有同情心,包括对父母的孝顺,对亲人、朋友和他人的仁慈,对动物生命的尊重,因为这也是“众生平等”的一部分;多做一些帮助大众的好事,比如造桥修路,植树建亭等等。要宽容其他宗教,给予耆那教、婆罗门教、阿亚昆加教应有的地位,禁止不同教派之间的相互攻击。这些“正统教义”的内容体现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也包含了阿育王本人的统治需要。
阿育王向佛教僧侣捐赠了大量的财产和土地,还在全国各地修建了佛教建筑。据说建了84000座供奉佛骨的佛塔。为了消除佛教不同宗派之间的纷争,阿育王邀请著名高僧木易莲子许娣召集1000名僧人在华氏城举行大聚会(这是佛教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聚会),驱逐异端,整理经典,编撰论事。阿育王开始派遣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佛教使团到边境地区和邻国传播佛教。斯里兰卡、缅甸,甚至叙利亚和埃及都有他们的足迹。这是佛教走出印度,走向世界宗教的开始。
推行佛教消除个人欲望,忍让顺从,显然对阿育王的统治有利。阿育王统治下的孔雀帝国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阿育王本人在行政、军事、司法方面拥有绝对权威。整个国家分为几个省,每个省的总督通常是王子,但仍有许多部落保持自治或半独立,孔雀帝国并不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
公元前236年,阿育王给自己的子民留下了“护王”的称号。孔雀王朝的国家并不长,在他死后只维持了半个世纪,印度再次陷入割据的局面。印度的历史一直是分成很多部分的,甚至在统一时期也有大量半独立的地方诸侯。但作为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孔雀王朝的事业成为激励后世无数雄心勃勃的英雄们奋斗的目标。
经过阿育王的大力倡导,佛教终于从一个拥有大量信徒的民间组织发展成为印度最大的宗教(近千年后才被婆罗门教取代)。阿育王大力向周边国家推广佛教,直接促成了佛教成为世界宗教。除了南亚次大陆,东亚、东南亚、中亚都曾是佛教的势力范围,尤其是人口众多的中国。自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以来,在泰国和缅甸,佛教仍然占据着压倒性的地位。对于佛教来说,阿育王是仅次于释迦牟尼的第二重要人物。
不妨拿阿育王和主张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比较一下。他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对于佛教或者基督教,一开始都是站在对立面的,但最后都是皈依并大力鼓吹,使之成为世界宗教。从佛教创立到阿育王时代是三百多年,从基督教创立到君士坦丁时代也是三百多年。他们在相似的年龄实现了命运的历史性转折。阿育王和君士坦丁都举行大型宗教集会,协调不同教派之间的纷争,对佛教和基督教的教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评价拿破仑
评价观点1
至今,拿破仑仍被视为天才统帅,他用军队让法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他开始在欧洲各国作战,鼎盛时期几乎控制了整个欧洲。没有任何事情和任何人可以阻止他前进。当他在1806年彻底消灭普鲁士军队,从而结束了延续数千年的“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时,普鲁士王后路易丝是这样描述这位法国皇帝的:“他在谈论好事和好人时,并不真诚。他的想法和野心只是为了私利。人们可以钦佩他,但不能热爱他。他被幸运蒙蔽了双眼,以为一切都可以实现。但是他不知道如何控制。谁要是不控制,就会失去平衡,摔倒在地。”
普鲁士女王说得对,因为像所有不受控制的征服者一样,拿破仑也经历了他的滑铁卢——这已经成为纪念他最终失败的成语。这个结局是从他1812年远征俄罗斯开始的。为了远征俄罗斯,他集结了60万军队。拥有史上最大规模的军队,全世界都期待他能很快取得胜利。但结果恰恰相反。俄军每战皆避,屡次撤兵至腹地。9月,拿破仑的“军队”逼近几乎是一座空城的莫斯科。几天后,俄罗斯军队放火烧了整个城市。拿破仑知道,如果没有充足的住宿和补给,他的军队无法在俄罗斯过冬。他向沙皇提议休战——但没有得到回应。他别无选择,只能下令撤退。然而,撤退对他的“军队”来说是一场灾难。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士兵死于饥饿、疲劳和俄罗斯的反击。最后只剩下5000人回到了家乡。
一向以无敌著称的拿破仑战败,极大地鼓舞了他的敌人,促使他们团结起来。普鲁士、奥地利、俄国、英国和瑞典一起向法国宣战。1813 10 10月16日至19日,著名的“国民大会战”在莱比锡附近举行。拿破仑新组建的军队无力与盟军抗衡,遭遇第二次惨败。1814,盟军进入巴黎,拿破仑不得不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一年后卷土重来,再次回到巴黎,推翻新建立的国王,执掌政权。他又建立了一支军队,但于1815年在滑铁卢附近被普鲁士和英军彻底击败。作为英国政府的俘虏,拿破仑最终于1821年5月5日死于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
拿破仑皇帝的统治只持续了十年,然后他的大帝国就像纸牌搭的房子一样倒塌了。他留给后人的不是他作为统帅的种种功绩,而是他作为政府首脑的种种改革。其中,尤其是1804年颁布的民法典,其中实现了革命的许多重要诉求:对全体法国人民实行统一的法律;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个人自由;取消等级制度;进入公职只能以业绩为依据,不能以出身为依据;经营自由;选择工作的自由;拥有财产;宗教自由和公证结婚。民法典已经成为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法的典范。
同样,行政改革也让拿破仑获得了不少赞誉。法国分为98个行政区,这些行政区并不独立,但接受巴黎的指令。同样由中央政府控制的是国家统一监管下的教育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直到今天,法国学校的毕业标准仍然是全国统一的。
拿破仑在德国取得军事胜利后也进行了改革。比如教会管理区域的世俗化,即把管理权交给世俗管理者;原来的112帝国教区从政治地图上消失了。此外,350个帝国骑士辖区和许多帝国城市都不再是独立的王国,而是受诸侯管辖。由数百个小国和最小的领土组成的支离破碎的帝国时代已经结束;一个更强大、更有生命力的中等国家诞生了。在这次“行政清理”中,主要的赢家是巴登、符腾堡和巴伐利亚,它们的地盘明显扩大了。公民的生活方式也根据法国新法律进行了重组和规范。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虽然公民被剥夺了做出政治决定的权利,因为德国没有由人民选举产生的议会。
普鲁士和奥地利也没能摆脱法国思想的影响,也陷入了改革的压力。“为了防止革命的爆发,我们必须改革。我们必须帮助那些受到上帝保护的人。”一位普鲁士官员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冯·斯坦和冯·哈登伯格男爵着手起草一份改革计划,该计划主要以法国模式为基础。中学和大学的教育改革主要贯彻了著名学者威廉·冯·洪堡的思想。直到今天,洪堡精神仍然贯穿德国大学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让普鲁士的臣民成为能以责任感参与国家工作的独立公民——也许在某个时候,还会出现一个与国王平起平坐的人民代表机构。
在另一个领域,拿破仑也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当然不是出于他的意志:被法国占领的附属国一再发生抵抗运动;为了战争,拿破仑越来越重视金钱和士兵。他的欲望越明显,反抗就越强烈。特别是在德国,这种抵抗已经成为反对拿破仑的全国性运动。如果说这个国家的诗人和哲学家早就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文化民族”的成员,那么现在他们也想成为一个“民族国家”。在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中,哲学家约翰·戈特利布·菲希特要求他的同胞“塑造自己的品质”,重新成为德国人。“让我们在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面前崇拜,成为他们的俘虏。”这种保持民族特色的愿望也是导致法国在欧洲霸权终结的“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德国人日益增长的、有时过于强烈的民族意识也有其历史渊源在这里。
评估视图2
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引起了中外史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中国史学界对拿破仑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成果丰硕,同时在观点上也莫衷一是,引发了诸多争议。总的来说,关于拿破仑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拿破仑战争的性质
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四种意见。
A.革命进步论:有学者认为,拿破仑战争清洗了德意志各邦、意大利各国、波兰和比利时的封建制度,传播了大革命的原则,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B.侵略扩张论:王觉非认为拿破仑是反革命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为了争夺世界市场和原料,他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奴役其他民族,使法国对外战争的性质日益走向非正义的侵略道路。”
C.既有革命的进步,又有侵略扩张;郭认为,一方面,以拿破仑为首的法兰西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欧洲大陆的君主则代表封建阶级的利益。“这样,一场捍卫法国资产阶级胜利果实和封建君主国支持波旁王朝复辟的斗争,必然是一场进步与反动的战争。"另一方面,拿破仑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 "资产阶级在欧洲和海外建立霸权的贪婪、掠夺和野心,也决定了拿破仑战争具有侵略、掠夺和扩张的一面。"
D.分类评价:陈崇武将拿破仑战争分为三种,与“反法同盟”国家的战争主要目的是保卫革命,反对外来干涉;与英国的战争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捍卫革命成果的性质,更多的是争夺资本、领土、殖民地和海外的霸权;对埃及、叙利亚、海地、葡萄牙、西班牙和俄罗斯的战争纯粹是侵略战争。
2.18雾月政变性质。
有学者认为,雾月18政变是反革命政变,是热月政变后资产阶级反革命统治的继续和发展。拿破仑政权扑灭了法国大革命,只保留了对大资产阶级有利的东西。
罗荣渠、张芝连、马炳光等人认为,雾月政变是资产阶级右翼发动的政变,拿破仑的上台是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已经获得的各种利益,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治安所要求的。拿破仑上台后,一系列措施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他建立的政治制度、各种法典和社会经济政策,奠定了法国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
、黄、等人认为,雾月政变不是资产阶级反革命的新阶段,而是革命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拿破仑帝国是法国大革命的最后阶段。拿破仑的一系列措施满足了要求稳定的人民的愿望。他坚决镇压革命的敌人,使王党的复辟阴谋化为乌有,足以说明拿破仑的政权是革命的。同时也不否认这个政权后期非常保守,对外战争侵略性明显。
历史人物,我们不想看谁更优秀,因为各有特点,我们也不知道谁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