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简单地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新课程实施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初步了解自己想要学习的新知识,并在课前复习需要用到的相关知识的过程。它是学生自我探索、思考、质疑的学习过程,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举措。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新课程的内容,理解重点,增强讲课的针对性;而且在预习的过程中,要尽量把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解决掉,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既能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找到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然而,“课前预习”一直是师生心目中语文课的专利。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数学老师往往忽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总觉得数学预习没什么,或者根本不需要。即使有些老师要学生预习,也总是说:“明天要上新课,请好好预习。”预览什么?怎么预习?没办法给学生,学生口头同意。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对张耳和僧侣感到困惑,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呢?下面结合我们平时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
一、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在教学之前,要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一年级的“分类”课,我安排学生在课前和家长一起逛文具店或超市,让学生注意商场里的商品是如何摆放的。学生能在课堂上快速说出“同样的商品放在一起”和各种好处,为分类的理解打下基础。同时,让他们课后整理书包和衣柜,让他们感受到分类的重要性。用学生身边的“情境”来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和趣味性,既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又将数学带入生活,还培养了学生喜欢数学的感情,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适当鼓励,激发学生预习热情。
培养预习习惯,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求知的欲望,都有提升自己能力的欲望。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注意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学完2的乘法口诀后,老师及时引导,“学生想知道3的乘法口诀吗?”?你是怎么得到‘3’的乘法口诀的?要回答这些问题,请预习3的乘法公式。老师看谁预习最好。“简单的一句话往往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有些同学在预习过程中会问一些很简单的问题。这时候老师就更要重视了。他们一定不会“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或者“别问我这么简单的问题”等贬义词来回答学生,而应该耐心启发他认真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动力会越来越强,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强,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第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习氛围。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为了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作用,增强学习的目的,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生活区接触数学问题,逐步感受到真实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比如,在讲授“认识人民币”这一课之前,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购物情境,把一些学习工具放在桌子上并标上价格,让两个学生做售货员,然后其他学生用模拟硬币从售货员那里购买他们想要的东西。对于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感到很新鲜,积极性很高。通过这个活动,学生知道了一元钱可以买什么,同时也学会了换钱,创造了这样的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仿购物活动中了解人民币,通过与现实生活相关的购物活动,让学生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掌握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内容相互关联。听老师的讲解和孩子的发言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首先,学生要会听。上课要认真听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总结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一般都与教学重点有关。只有在课堂上听,你才能思考。上课认真听学生发言,既能促进学生自己的思考,又能对别人的回答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补充。因为学生的思维水平差不多,有时候学生的语言更能让他们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如“这位同学的发言谁听懂了?”谁想解释一下?“让学生感受到倾听的重要性。教学生听的方法。老师能不能提醒学生听,认为别人说的和自己说的一样?有什么要补充的吗?他的想法和你的有什么不同?重复一遍,用自己的话再说一遍。让学生养成边听边思考的习惯。每天,学生们都有10到15次口头练习。老师读问题,学生写答案。听力是训练学生认真听讲的一种方法。有时听老师听写应用题,学生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关键句子,列出公式。学生不重视就写不出来。在平时的教学中训练学生,是对孩子听力习惯的一种培养。然后,要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让学生有高度的专注力。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消除学习中的干扰因素。比如我们有固定的学习场所,上课准备必要的教具和学习工具,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第二,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我们的数学课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创设不同的课堂情境,使用游戏,故事,适当的评价等等。能引起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用各种熟练的技能和技术。有了熟练的技能和技巧,学生就能自如地应付学习,感到舒适,尝到成功的喜悦,注意力自然会集中。比如,学了两位数的加减法,学生有了一定的运算技能,学三位数的加减法就很容易了。
因此,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或取得一些伟大的成就,我们必须帮助学生培养一种在课堂上和教学中全神贯注的好习惯。
第三,培养学生主动说话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流、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流是每个人的参与,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课堂上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发言,教学过程就会像一潭死水。课后,一些老师经常抱怨学生不说话。其实除了他们“说话”的艺术差之外,和没有努力培养学生主动说话的习惯也有很大关系。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主动说话的习惯呢?
第一,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就教师而言,要民主、宽容、随和,时刻用欣赏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发言,让他们知道不管对不对,站出来说话就好,要为自己敢于说话而自豪。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说话就会心胸开阔,无所顾忌。如果一个老师独断专行,心胸狭窄,用批判和责备的眼光去评判学生,必然会造成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心理压抑,失去说话的勇气。就学生而言,要教会他们倾听和尊重,不要随意嘘或打断别人的发言,更不要嘲笑和嘲讽,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发言氛围。就班主任而言,学生可以定期开展“演讲之星”等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到演讲的力量。
第二,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摆脱说话的羞怯。老师应该经常和那些有羞怯感的学生交谈,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如果老师想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不妨在课后提前向他们说明想问什么问题,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大胆发言;如果这些学生因为没有回答好问题而在课堂上受到委屈,老师要及时给予安慰。此外,教师应该创造更多的情景来帮助这些学生磨练他们的勇气和口语技能,如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口语作文比赛等。给他们尽可能多的社交机会,比如课堂情景喜剧、娱乐晚会、校外参观、各种座谈会等。,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说话的勇气和胆量。
第三,要帮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的临界点。很多老师都会发现这个现象。有时候,被要求回答问题时,很多同学的脸上已经明显流露出想说话的意识,并伴随着各种有趣的动作:搓手、挠头、动屁股,这叫坐立不安、心痒难耐。但奇怪的是,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话很难。这说明学生心理障碍的临界点已经到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妨幽默一下,活跃一下课堂气氛,突破学生心理障碍的临界点。比如,老师感叹:“别跳那么用力,坐着想一想。”心理够用的纸被老师戳破了,同学们开心的笑了。也许有些学生会站起来发言。有时候为了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的临界点,爆一爆,也可以要求学生不要举手发言。这是因为有的同学因为害怕鼓足勇气举手而不说话,但不一定会被选上;如果老师不要求举手,学生可以站起来回答,这样就减少了犹豫的时间,有助于突破心理堤坝。
第四,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在课堂发言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同学说话很慢让人焦虑,有的同学小声说话很慢让人听不到,有的同学反应很慢出现沉默,等等。不仅没有出现精彩的对话,反而平白浪费了大量时间。这就需要我们定期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口语表达技巧。学生的口语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比如一开始只要求学生大声清晰的说话,然后逐渐增加抑扬顿挫和感情色彩训练。这样学生就会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逐渐掌握说话的要领和技巧,也会更加体会到说话成功带来的心理愉悦,以后说话也会更加积极主动。
第五,要防止话语权垄断。在课堂上,有些学生胆子大,思维敏捷。老师提问的时候,总是这些学生抢着发言。如果老师不注意规范,无形中就会造成这些学生垄断话语权。如果其他同学很难得到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发言的热情。一位老师遇到这种现象,和班里的“积极分子”约定:为了照顾班里的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你以后只要举手三次就可以获得一次回答问题的权利,创造性地回答问题还可以再次获得奖励。这位老师的做法,既限制了这些“积极分子”发言的频率,又避免了他们的不满,调动了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大部分学生享受到了公平的话语权,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课堂上发言的乐趣。
第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有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换句话说,一个偏离了“主动学习原则”的学生是不会取得优异成绩的,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很多学生心目中,学习就是完成老师的任务和家长的期望。所以他们的学习依赖于父母的外部压力和监督,完全放弃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目标,培养他们的自主习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就不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更谈不上自主学习。我们数学老师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第一,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情境。抽象的数学和文学艺术一样,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具体,在生活中产生数学,最终在生活中使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比如在教简单统计学的时候,我们有一段对话:我们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令人钦佩。我班喜欢运动的学生有哪些?说说你的爱好吧。怎么知道全班最喜欢哪个项目?引导学生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这种情况给学生带来了生机,使他们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第二,让学生练习,培养参与感。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操作和学习数学。比如在“公斤认知”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实体验1公斤的重量。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一袋1000克的盐或其他物品,让他们用手称一下,感受一下1000克的重量,然后让他们在台秤上称一下盐的重量,再请他们学会拿出日常用品(如水果、蔬菜、大米等。)从家里带过来的,猜猜一公斤苹果多少,香蕉多少。这样学生在全程操作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1 kg的重量。再比如,学生在学习“可能性”时,将“红球”、“绿球黄球”、“红球黄球”分别放在三个口袋里,让学生从不同的口袋里随机挑出一个球,讨论“挑出的球一定是红球吗?”体验事件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这些实践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和所学知识紧密结合,需要学生的参与。在实践中,他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和体验相关的数学知识,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第三,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爱因斯坦曾说:“如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校规定的课程就会被当作礼物接受。”孔子曾教导:“知之者不如不知者;“知人善任不如知人善任。”可见,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比如在游戏规则公平性的教学过程中,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触摸三个装有不同数量红球的袋子,看谁同时触摸的最多。这种设计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引起了学生的争议。你为什么而战?很不公平,红球数量不对等,导致了下面的问题。想要公平应该怎么做?从这些矛盾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完全进入角色了。这种课堂既能让学生保持轻松舒适,又能获得充分的自主和自由,学习本身也成了一种休闲。然而,在闲暇时间,学生可以保持一种追求和探索的信念,这延伸了他们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第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赞科夫有一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是学生一生中最宝贵的资本。”数学本身就是一门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天线,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所有的发明都离不开科学观察。在教学中不断要求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观察,可以促进儿童的观察能力有意识、独立、坚持、有计划地发展。要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推断,尽量少给,尽量多引导孩子去发现。布莱尔曾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人思考。”毋庸置疑,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一定要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而作为小学教师,我们更应该经常不懈的努力!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树立榜样,激发思考。根据小学生容易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一些学生可以模仿的例子,用更有启发性的话语去触动学生的心灵。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古人云:“学贵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是关于质疑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疑惑或困难,而这些疑惑或困难往往是我们教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非常重视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对主动质疑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比如在计算和应用题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思路和做法去计算或解决应用题,只要学生是对的,聪明的。时间久了,学生每做完一道题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这种教学可以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解决难题的创造力。
第三,让学生形成讨论的习惯。讨论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发现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充分开动脑筋,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让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理解和消化知识,而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往往是最扎实、最值得记忆的,从而学得生动,记得牢。
第六,训练学生审题,养成认真做作业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我发现学生在解题中犯的很多错误,往往不是缺乏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技巧。有时候观察到有的同学连题都没看,也没看要求就开始做了,还不错!为了提高作业的正确率,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后再解题的习惯。每讲一节新课,教师都要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坚持不懈地练习和审题,在学习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的方法,养成审题的习惯。高三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解题时自觉、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调动所学知识全部解决问题,在各种方法中选优。解题时要认真书写,教会学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养成竖算的好习惯。比如我今年教的学生,计算习惯和能力都很差,怕复杂,怕难。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检查,形成解题时检查的习惯。检查首先是检查理论和方法,然后是检查计算。在检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倡边算边查,循序渐进地“转”,做到一次做对,防止无效劳动。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主要靠课内教学的指导和训练。作业题要精心设计,数量要少,质量要好,解题要求要高。因为题量少,学生没有负担,所以愿意开动脑筋认真完成。这样布置作业,学生负担轻,积极性高,不仅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因此,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是对学生更高层次的培养。这个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作为老师一点一滴的培养。要尽量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学习到思考,从思考到怀疑,从怀疑到怀疑的过程。只有长期坚持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参考资料: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傅道春,新课程下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1 11。
3.张,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4.李文娟,《名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九州出版社,第一版5438年6月+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