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放邦勤是如何收购《三藩市观察家》的?
李邦琴有一个美好的青春。她热情、开朗、有抱负、漂亮。她从中学开始就是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好学生。高中毕业后,她考上了台湾省政治大学边疆政治系。她是系里唯一的女生,也被称为“校花”。她不仅担任了大学的学生自治会主席,还当选了台湾省青年节庆祝大会总主席。
方家族在美国办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年前。1960年,她认识并嫁给了在美国留学的新闻硕士方大川,随后和他一起移民美国。
当她刚到外国时,她的生活很艰难。用她自己的话说,她突然“从天上掉到了地上”,“从孔雀变成了母鸡”。她生了三个儿子。为了抚养他们,为了生计,她和丈夫一起努力工作,吃了很多苦。特别是有一段时间,丈夫病了三年,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全压在她肩上。为了弥补家庭,她甚至最多要打三份工。她一个人,无助,忙着孩子的吃喝,还要去医院给老公送饭。她虽然很苦,但忙得没时间坐下来哭。只有晚上把孩子哄上床,抽空给自己一碗面填饱肚子,委屈的眼泪才会掉进碗里,和面汤一起咽下去。即便如此,她也不能流泪太久,因为她要去一家印刷厂上夜班...
尽管如此,李放·邦钦仍然咬紧牙关,从不倒下。她对自己说:你可以弯着腰走路,也可以爬下来,但千万不要摔倒;如果你摔倒了,你就再也爬不起来了。她总是用这样一句格言鼓励自己:“昨天已经过去,活在今天是为了准备如何度过明天。”她相信有一天她会从母鸡变成孔雀,昂首挺胸的走路。
她和丈夫一起到处跑,贷款,买了一些旧机器,办了一个小印刷厂。她既是老板又是工人,干着各种重活,包括把1000多磅的卷纸推到印刷机上...方的产业就是这样逐渐发展起来的,从印刷业到蒸蒸日上的商业和房地产业。
李放·邦钦的丈夫方大川经常在中文报纸上发表演讲,呼吁中国人参与政治,在政治上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声音。
李放·邦钦和方大川认为,华文报纸可以聚集华人,传播乡愁,但在英语社会,华文报纸永远不可能成为主流声音。美国人看不懂中国报纸。虽然中国报纸经常刊登中国人对美国政府和社会的看法,但要让美国人明白这一点,只有通过翻译,就像挠靴子一样。如果你想让主流社会感受到你的存在,倾听你的声音,你必须办一份英文报纸。中国人永远不能只生活在唐人街。
1979年8月,时机成熟,方家开始向报业进军。AsianWeek成立于旧金山,针对美国的亚裔,包括除华人以外的所有美国亚裔。很快,《亚洲周刊》在纽约、华盛顿、芝加哥、洛杉矶和夏威夷设立了自己的办事处。
八年后,1987,他们买下了四开的社区报纸《独立报》。当时发行了4万份左右,范围仅限于旧金山的ParkMerced。一年后,旧金山的另一家英文报纸《进步报》因经营不善倒闭。方家抓住了机会,集中力量把原本只有四版的《独立报》改成了面向全市的大报,覆盖了原来《进步报》的基本读者。此后,独立报还出版了中央半岛地区版。
在方大川的经营下,两家英文报纸都越办越好,发行量大大增加,对亚裔社区的进步和鼓励亚裔参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方大川在旧金山变得如此出名,以至于在他去世后,人们专门在旧金山金门公园的亚洲博物馆里建立了他的纪念墙,并在旧金山州立大学设立了方大川奖学金。
方大川死于1992年4月。他的死对李邦琴打击很大,这使她非常难过。然而,在丈夫去世后的第四天,她忍住悲伤,擦干眼泪,带着坚毅的神情出现在丈夫的办公室。她知道现在不是她难过的时候,员工们在等着她领工资,报纸在等着她做决定,方嘉的整个事业都在等着她去支持和延续。她迎着员工们期待的目光,坚决地说:“方老师虽然走了,但我和方家还有人!”她,一个弱女子,带着三个成年的儿子,度过了方嘉历史上的又一段艰难时期。正如李放·邦钦自己所说:“如果你的肩膀能承受100斤,你就成功了。如果你的肩膀能承受一万斤,你就成功了。总之,能挑重担的人是成功人士。”
1993年春,方嘉收购了中部半岛地区的11家英文报纸,这些报纸原本在芝加哥报业集团名下,全部纳入“独立部”。前后不过11年,最终发展成为扎根于湾区主流社会、具有相当政治影响力的庞大报业体系。
至此,“独立部”成为美国最大的非日报部门,每期发行量超过50万份,仅旧金山就有85%的家庭成为其读者。
当然,对李放·邦琴来说,她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在2000年。正如有媒体所说,“她本想成为孔雀,没想到却成了雄鹰。”所谓“成为雄鹰”指的是收购《旧金山观察家报》,因为赫斯特家族和《旧金山观察家报》的会徽是一只展翅的雄鹰。
《旧金山观察家报》的祖先对中国人怀有敌意,李放·邦钦实际上“有一种冲动,想在某一天把它拿下来”。没想到这个机会在1999的8月份。当时,赫斯特家族收购了旧金山的另一份英文报纸《旧金山纪事报》,并准备将其与《旧金山观察家报》合并。因为违反了美国的反垄断法,遭到政府和司法部门的反对,所以不得不卖掉《旧金山观察家报》。邦勤和方企业怀着必胜的信心参与了投标竞争。作为一个亚洲人,一年的风风雨雨让李放·邦钦充分认识到白人社会的种种不公。事实上,白人社会中的一些人非常害怕方收购《旧金山观察家》,所以在方中标后,方的白人反对者组成了一个党派,一次又一次地对簿公堂。他们请了八个专家在法庭上谈了四天,主题只有一个:方家会毁了观察者,所以不能卖给他们。
邦勤深知这场风波的症结所在,只因为方的家族是一个亚洲家族,也是一个中国家族。她很生气,借参加白人富豪聚会的机会大喊:“其实美国的人都是移民,要看他们是来自欧洲、亚洲还是非洲,是200年前还是两年前...别忘了,所有人都是移民!”
尽管历经挫折和坎坷,李放邦勤最终赢得了这场官司。可以说,她是以不屈不挠的个性取得胜利和成功的。她的成功对鼓励华人进入美国主流社会影响巨大,成为华人在美国探索事业的榜样。
为表彰李放·邦琴在促进美国繁荣进步和提高美国华人地位方面的贡献,2000年9月8日,三藩市市长威利·布朗授予她“杰出华人奖”,并宣布这一天为“李邦琴日”。
“李放梆子日”的庆祝气氛热烈,多达1500人前来祝贺,还有龙狮表演队。人太多了,不得不分成两个场地。看着舞龙舞狮的欢腾场面,李放邦钦想起了一句话:“在美国的中国人不能只坐在公共汽车的副驾驶座上,还要坐在方向盘后面的驾驶座上。”这是她丈夫方大川死前说的话。
美国众多亚裔族群乃至美国主流社会都将李放·邦钦视为传奇人物。另一方面,李放·邦琴有另一种见解:“有人说我是传奇,但根本没有传奇。我的这些成绩都是抓住每一个小机会,努力工作的结果。你脚下的每一次经历,每一块石头,都是你成功的基石。如果它们不牢固,你可能会爬起来,也可能会绊倒,甚至跌倒。”
李放·邦钦说:“机会不断从我们面前溜走,就看你能否抓住它们。有时候你抓住了,但你还没准备好。成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你是否有足够的素质和准备。来美国的40年里,我煎熬了20年,却没有虚度。我在积累,在默默做。君子以正当的方式赚钱。在生意上,我比我丈夫更勇敢。我认为,只要你真心实意地去做每一件事,总会有好的结果。”
然而,李放·邦钦不止一次地说,“我们家之所以能做到今天,是我丈夫方大川、我和我的三个儿子* * *的结果。现在支撑方企业王国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族。方大川和我一起离开了,我的儿子在我身后,现在我有了一个孙子。虽然我在美国生活了40多年,我的三个儿子都出生在美国,但我们永远有中华民族的血脉,这是无法改变的。”
从一个小小的印刷作坊,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非日报报业集团;从中国的一家餐馆到包括中文周刊、英文报纸、印刷厂、房地产、牧场、电脑公司、影视公司在内的多种行业,李放·邦琴成为了商界女强人。
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在《李放·邦钦传》的序言中写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在一片土地上建立家园,开辟生活的童话。李放邦琴的故事,就是这个童话里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