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人在建窑洞时是如何选择地理位置的?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中,陕北承担了相对较重的角色。陕北地处西北,气候寒冷,雨水少,土地贫瘠,种植困难。这是一个非典型的农业社会。人们少做生意多种地,处于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经济状态。绥德和米脂地区农民较多,神木和府谷靠近内蒙古,牧羊人和马匹较多。粮食生产以杂粮杂豆为主,北方以水稻为主,果属以大枣为主。中国人一旦富起来,就会亮门楣,花大价钱盖房子,盖院落,比如晋商,徽商。所以你看中国一个地区的财富,只需要看当地的建筑就可以了。陕北建筑的凋零,院落的破败,也反映了陕北历史发展中的经济状况。专家学者谈到窑洞的复杂和豪华时,很少以陕北为例。陕北窑洞有长石庄园、姜氏庄园和马史庄园。但这些庄园与金大院相比,无论是规模、结构、组合、用料、工期、造价、装饰、雕刻、工艺等都相差甚远,无法与徽商大宅相比。
其实陕北建窑洞和其他地方建房子差不多。以前窑洞一般都建在半山腰,主要是为了耕作方便,现在主要选在公路边,方便出行。玉林的窑洞一般都是石洞。以前建窑的时候会有很多亲戚朋友来帮忙,主人一般会杀一头猪招待来帮忙的人。最后一块石头放上去,就叫和龙口。贺龙口在陕北吃年糕,那天放鞭炮。
高原地形,比如黄土高原,适合挖窑洞;黄土高原挖窑洞主要是因为降水少,黄土直立性强。建在山脊上,且在比较开阔的地方,洞穴一般建在山麓和土地疏松的山麓。
在窑洞的建造中,村面一般高达九米,长17至23米。洞头刮成水波等图案,正面挖三到五个洞,根据地形也可以在侧面挖一到三个洞。前土为平地,一般三面筑墙,建大门、门楼。窑洞一般有四米高,八英尺到十英尺宽,三英尺深。正面的主洞比其他洞穴略高,作为长老居住的大殿。窑口壁上安装有门窗,一般为三窑洞或二窑洞。窑顶附近的窗户叫天窗。窑后墙上有土炕,土炕紧挨着山墙和窑墙,留下一个土炕。
陕北人向来喜欢装扮窑洞,特别注重窑洞门窗。门窗成了陕北人精神和灵魂的居所,成了他们最关心的?宇宙世界?。陕北人把内心的生活牵挂、喜怒哀乐寄托在里面,通过艺术的形式来实现,因为门窗承载了各种艺术形式,在陕北人心中构建了一个符号的世界。其中,窗花最为典型和具有代表性。在门窗发展史上,窗花的出现、发展、成熟、生产、展示都是超越门窗立面世界的。窗花从一开始就单纯的用功能去演绎越来越多的文化,与陕北人的精神世界连接在一起,成为精神世界的代言。对于陕北人来说,五颜六色的窗户是他们的心情,神秘的窗户图案是他们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