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调节能力

十四、自我调节能力

一个学生再努力,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是非常有限的,现实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有的中学生上了大学,却在工作岗位上贡献平平;有些没考上大学的中学生,参加工作后,干一行,能干一行,却大有作为。这是为什么呢?分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后者知识面更广,所以适应性更强。同一个班,同一个作业,同一个考试,为什么有的人知识面广,有的人知识面窄?应该如何扩大知识面?这就涉及到一个人是否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有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我们不仅可以调节知识,还可以调节能力、情绪、身体、环境。本章介绍如何掌握和运用自我调节能力。

知识的自我调节

相对于人类知识的海洋,中学课本给的知识真的太少了。中学生该怎么办?方毅同志曾在接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生时说:“少年必须不断进取,否则就会成为王安石《伤逝的钟勇》中的方仲永,落得和普通人一样的下场。你的知识面应该很广,我不赞成把知识面搞窄。学理科,要学点工作,还要懂点文史。司马迁说,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是有道理的。

“一个人走的地方多了,山山水水看多了,眼界开阔了。了解你的优势和劣势。这是万里路。而在万卷书里学习,也就是知识面广。理工科的学生不能不了解历史地理。除了看专业书,还要涉猎广泛,不要只看一本书。多看一些书籍和杂志可以增加人们的知识。少年班要精一行,博览群书,好好学习,身体健康。你应该向严老严济慈教授学习,他80岁了,仍然精力充沛。参加体育活动,体育不仅仅是打球,还要打太极拳。”

能力的自我调节

我们的中学生不应该是只会读书应试的书呆子,而应该是充满朝气、立志管理和建设国家的各类人才。

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干部会占便宜。有人说当学生干部会影响学习,成绩会下降。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是说当学生干部必然影响学习是不科学的。严格来说,是因为学生干部做得不好,学习成绩受到影响。当你成为学生干部,你的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将是双丰收。

天津静海一中的学生李延辉担任过学生会干事、班级支部书记和班长。他说:“当了学生干部,也没什么损失。有人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下降是因为工作量太大。其实这就是没有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相反,作为学生干部,自尊往往会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有一年,李延辉连续出去开了几次会,确实影响了学习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排在全班第八。这位干部的自尊心促使他抓住一切空闲时间学习,到学期结束时,他已跃居全班第一。此后,他一直保持着这一成绩。同时,一个学生干部在经历一个阶段时,总要写几篇工作总结,客观上锻炼了他的思维和概括能力,体现在试卷上就是他的答案比其他同学更有条理。因此,李延辉觉得当学生干部有得也有失。

河北省辛集中学文科班团支部书记石景平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我对当学生干部得失的看法》。他认为,做学生干部加快了自己思想成熟的步伐,促进了自己在学习上的高标准高要求,培养了自己谦虚、诚实、顾全大局、努力工作等良好品质。他还特别提到,学生干部经常要组织各种活动,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石景平过去很害羞,不敢在陌生人面前大声说话。现在他召开会议,说话从容有条不紊。知道干部的威信来自于出色的工作,他摸索着改进工作的方法:为了做好工作,他还学习了多种技能。学生中,有的爱唱歌,有的爱画画,有的爱两首古诗,于是石景平向他们学习。他说:“如果我自己对这些方面有所了解,我就很容易和同学们亲近,建立友谊,这对我的工作有帮助。”石景平认为,“当干部可以加快各方面成熟的步伐”。

宪法的自我调节

"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的保证."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知道并认同这句话。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认真做到。南京光华门中学学生冯龙龙经历了“拖延事情——没有意识到——自我调整”的过程。

冯龙龙从小身体就不好。出生9个月后,发高烧,休克。经过8个小时的抢救才脱离危险。龙龙长大后,经常生病发烧。但是,天真的龙龙认为,只要你有毅力,有点小病没关系,第一次抵抗就过去了。

然而,这种鲁莽的思维已经错过了长久的大事。

1977末,龙龙初二。听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招生的消息就报了名。没想到,快要考试的时候,我生病了,发高烧。我没考好,落选了。但是龙龙并没有意识到发烧、生病、考期只是巧合,他决定第二年再考一次。

1978暑假,第二届少年班再次招生。冯龙龙为成功做好了准备。没想到,考试前一天他又生病出院了。由于身体极度虚弱,我无法坚持在考场上完成考试。他在孙山又失去了名声。

经历了两次挫折,龙龙终于意识到,没有好的身体,他承担不起繁重的学习任务。

所以龙龙有意识的调整自己,跑步,做操,打排球,踢足球。平时不爱说话的我突然成了运动场上的活跃分子。他的精力逐渐增加,记忆力大大增强,身体越来越强壮,成绩也逐渐提高。一年后,他第三次进入少年班,以全国少年班第四名的成绩考上了少年班。

进入少年班后。龙龙依然坚持体育锻炼,成为了少年班足球队的主力队员。1982年9月,他19岁。他刚刚读完大学三年级,两年前被研究生院录取。病了两年,他又好了。

真的,对于龙龙来说,他的学习成绩与其说是努力的结果,不如说是自我调整后体育锻炼的结果。

爱好的自我调节

苏教授是一位数学家,写得一手好诗。

苏老说:“这是我的一个爱好。如果整天在数学上钻牛角尖,头脑会过于紧张,思维会变得僵化。业余时间读诗,写诗,调整大脑,然后钻研数学,工作效率高多了。”

数学家苏爱好诗歌,地质学家李四光喜欢拉小提琴,英国化学家大卫喜欢钓鱼,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喜欢打牌,意大利核物理学家费米喜欢爬山...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科学家在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时,不断从形象思维中获得灵感和帮助,利用文学、艺术和体育来调整思维,提高工作效率。

同样,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四化建设的蓬勃发展,自然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从事社会科学工作的同志也需要了解自然科学。

所以文理结合,多种爱好,真的是人才成功的必备因素之一。

但是,现在在中学,我很早就已经分班了。学文科的不问数学物理,学理工科的不问中国历史地理。有很多学生除了课本没有一个爱好,他们认为自己在专心听课。

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中学生在中学看不到它的危害,一旦错过时期,将来一定会后悔。

选题导向能力

中学生到了高三,就要考虑学科选择的导向了。你是报文科还是理工科?你就读于哪个学校,哪个专业?由于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是按专业招生,入学后很难转专业。学生报考的时候填志愿,真的有一辈子的味道。有的同学填不上,五个志愿,理工农医专业明显不合适。那么如何选择自己的学科方向呢?

1972年,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收了一个台湾省遗漏的研究生吴钊。和杨教授共事两年了,她人很好,能干,效率高,熟悉电脑,编程能力强。

1974,吴钊即将毕业。相反,杨教授沉思起来。他来美国留学的时候考虑过自己选择的专业方向:

当时,年轻的杨振宁怀着改变中国实验物理落后面貌的志向,去美国学习实验物理。学了20个月,导师泰勒教授让他改学理论物理。这个变化不是小事。两个月,杨教授拿到了博士学位,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他觉得,如果当时没有意识到改变的必要性,或者学校不允许,就不会有今天这么大的成绩。所以你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你所有的决心都要随着你对自己的认识而改变。

那么,要不要改变今天的赵舞?

赵的舞蹈能力很强,继续从事理论物理,自然能做得相当出色。但这是他的未来吗?目前世界上理论物理的情况是“僧多粥少”,人多,题目相对少,成功的机会也少。在一门新的学科中,不仅需要更多的人投入,而且很容易做出一流的成绩。对青年才俊成长的强烈责任感,让杨教授认定赵舞的未来是实验物理,而不是理论物理。

因此,杨教授亲自写信推荐到布鲁克海文加速器中心工作。两年后,吴钊成为加速器极化方面的权威专家。

虽然这个例子是关于研究生定位的,但它所展示的三个原则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中学生:

(1)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向,让自己有更大的心理潜力和持久的动力。

(2)选择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方向,这样才有奋斗的基础。但是,我们必须真正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才能是什么。

(3)选择一个几年后会发展的学科,这样你就可以充分发挥你的才能,在几种可能的未来中让你的成就成为你的未来,在几种可能的贡献中做出你的贡献。总之,要选择主导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