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宜川中学和渭南高级中学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各具特色。宜川中学学生的自我管理令人印象深刻,真正把学生的道德教育融入到日常行为规范中,令人惊叹。渭南中学的特色在于体、声、美、学生课外活动的淋漓尽致。看到那些同学们一张张欢快的脸,以及他们因自我探索和自我欣赏而产生的成就感,我心里不断闪现一句话。我还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就是用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推另一朵云,用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灵魂的火焰。”马克思也说过:“教育绝不是简单的文化传播。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恰恰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和灵魂的觉醒。”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核心是觉醒。醒来什么?唤醒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己生命的感悟、灵性和渴望。第一,唤醒对科学知识的渴求。英国著名解剖学家麦克劳德小时候是个让人头疼的“坏孩子”。一天,当他和朋友们玩的时候,他突然发现校长心爱的小狗摇着毛茸茸的尾巴走过来。麦克劳德立刻有了一个想法,想亲眼看看动物的内脏是什么样的。于是他和几个朋友一起杀了小狗。当校长知道这件事时,他非常难过和生气。他想惩罚杀狗者。他会受到怎样的惩罚?他让克劳德画了一幅动物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克劳德知道自己犯了大错,愿意接受惩罚。他研究了狗的内部结构,仔细画了一幅画,交给了校长。而克劳德却在画画的过程中对动物的组织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后来投身于解剖学的研究,成为了著名的解剖学家。不能说杀狗事件造就了一个世界闻名的解剖学家,但校长独特的教育形式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惩罚要讲究艺术,教育更需要艺术。校长强忍住怒火,抓住了教育的机会,用独特的方式成就了一个学生,或者说校长用智慧唤醒了孩子的求知欲。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说过,教学有三种境界。最高境界是:心中有民,教育是为了唤醒人。他提出了情商教育。所谓情商教育,就是教育者用自己的情感和智慧作用于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的情感和智慧得以和谐。他的情商教育思想是从情商管理、情商课堂、情商校园、情商活动中培养情商教师和学生。他在课堂上追求的目标是:上课时,学生脸通红,眼睛发亮,手举得直直的,嘴巴一直张着。纵观很多名师的课堂,他们的教学设计和精彩生成,都透露着人文关怀,激发着一种求知欲望,这就是“觉醒”。我们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不仅仅是看学生是否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培养了某种素质。更重要的是,是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为了培养会学习的书呆子,那么教育就偏离了应有的轨道,就会结出变异的果实。第二,唤醒学生的情怀和灵性,以及对生活的渴望。我在《景德镇灯传说》里看过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妈祖在专心打坐。怀大师让他看时,他咯咯地笑着问:“你在打坐做什么?”妈祖答:“要成佛。”怀让拿起一块砖到处磨,惹得妈祖心烦,问:“师父在做什么?”师父回答:“做一面镜子。”妈祖纳闷:“砖怎么能磨成镜子呢?”师父问:“坐禅能成佛吗?”妈祖不能理解。怀让大师进一步解释说:“就像牛拉车,它不走,你打车还是撞牛?”妈祖无言以对。师父补充道:“你学打坐是为了成佛。你知不知道成佛靠的是心意,根本不是坐在外面。”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比如问题学生。对待这些学生,教师应从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启发诱导,激发兴趣,唤醒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其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变“我要学”为“我要学”。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教师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有人说“教育的全部秘密在于爱”,就是让我们的老师多关心和爱护有一定问题的学生,关注他们每一点的进步。我们要用满满的爱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用爱填补他们心中的空白,用爱清除他们的情感障碍,用爱找回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前几天我在班里搞了一个“课内拓展活动”。其中一个环节是“我的五个样本”。当同学们删掉最后一个样本的时候,班里的气氛凝重起来,大家深深的感受到了什么才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有人最后离开“亲人”,有人最后离开“梦想”,有人最后离开“信仰”,有人最后离开“生活”...大家畅所欲言,描述自己的心情和理由,仿佛真的做出了人生的选择,学生们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记得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本教育专著《我把我的全部心灵献给儿童》,书中说:“心灵既是指教师的心灵,也是指学生的心灵。所谓教育,就是心对心的感受,心对心的理解,心对心的培养,心对心的创造。”让我们肩负起这份责任和使命,一心唤醒另一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