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宋代人们衣食住行的资料?
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特征。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总体面貌,包括服饰和饮食的主要特点,生活状况和建筑风格。交通和旅行条件;文化和娱乐活动、节日和习俗等。
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可以提高我们理解和改善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状况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们当前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我们创造性地改善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通过对过往日常生活的了解,让学生对历史有更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加深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亲和力。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类似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历史问题,在以往版本的中学历史教材中没有出现过,属于全新的教学内容。教科书中涉及的历史问题基本属于社会史的范畴。将这些内容写入这一版实验教材是一种新的探索。
本课教材展现了宋代社会生活的几个重要方面,就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很难用传统教学内容中重点、难点的标准来衡量。
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其实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包括衣食住行,二是精神生活,包括娱乐和节日。物质生活作为人和社会的基本需求,在教材中占有的篇幅稍多,在教学中可以更加强调。但也要对精神生活的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
从教材的叙事发展来看,服装和瓷砖可以视为重点内容。同时,服饰问题涉及到中国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相互影响;瓦子属于城市商业繁荣的问题,也算是这节课的难点。
关于服饰,主要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宋代服饰特点的历史变迁,从初年的朴素到末年的奢华,一方面显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统治阶级的逐渐腐朽。其次,少数民族的影响在宋代的服饰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朱曰:“此世衣服多为胡服,如领、靴、鞋,冠服先扫地。”这是长期的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结果,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起到了作用。再次,宋代缠足的俗风,表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腐朽价值观和妇女地位的低下,应该引导学生批判地认识这些历史现象。
关于娃子,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从起源上看,娃子的出现是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和市民队伍扩大的结果。其次,从瓦子的内容来看,既有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这反映了宋代商业活动的扩大。
最后,在备课和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这门课的内容与传统教学内容“文化史”的区别。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可以说属于广义上的“文化”范畴,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其实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中学教学中,文化史作为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讲的是包括科学、技术、思想、宗教、学术、文学艺术在内的科技和思想问题,而这门课所涉及的内容并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二,教学建议
1.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宋代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介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说明社会生产的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了新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宋代物质文化生活的进步基础。
2.关于宋代服饰的特点,可以要求学生先阅读教材,指出宋代服饰发展演变的几个特点。教师可以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深化阐述,也可以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引导学生形成对问题的进一步认识。关于服装的三个问题,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生活的逐渐腐化,认识到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影响,能够批判统治阶级腐朽的价值观和畸形的审美观。
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仔细欣赏《清明上河图》等宋代插图,描述画面中人物的服饰,或者通过不同的服饰分析人物的地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显示屏中的一些人物和部分放大,并进行讨论或讲述。
3.关于宋代的饮食,可以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当时南北饮食习惯的差异,以及少数民族对中原饮食习惯的影响。也可以考虑为当时的饮食习俗提供更多的素材,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例如,你可以参考《东京梦中国》或《梁之梦》中的材料,使其更容易理解并展示给学生。
4.关于住房,老师可以提问,让学生指出宋代有哪些种类的民居。各种房子有什么特点?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城乡住房的差异。老师最好给学生看各种房子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和比较。
5.在交通工具方面,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宋代主要有哪些交通工具,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使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区别?除了交通,宋代还有哪些条件方便了人们出行?此外,在讲授完教材涉及的内容后,如果班级允许,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人们出行还有哪些交通工具。可以要求学生联系自己以前对宋代发达造船业的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
6.关于瓦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瓦片中有哪些活动。再总结一遍,让学生知道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在瓦里(也可以考虑是否要求学生根据教学进度分析文体娱乐活动的具体方面),有商品、餐饮等交易活动,也有服务活动等。,可见大都市的繁华。同时,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对相面、瓦片占卜等迷信活动进行讨论和评价。
7.关于节日,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指出宋朝有哪些重要的节日。宋代出现过哪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指出当时人们是如何庆祝这些节日的。今天有哪些活动比较少见?有哪些类似于今天的活动?最后,老师解释说,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吸收传统节日的优秀精华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8.这门课由几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组成,没有贯穿其中的线索。教师在完成各种问题的教学后,可以将本课程的内容分为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两个方面,进行简单的总结,帮助学生整合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
第三,学习法律的指导
1.关于教材的内容,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内容包括两部分: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具体到物质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然后找出各个方面的特点。关于文化生活,我们首先认识到教材中涉及到宋代的文化娱乐市场和节日习俗,然后进一步明确宋代文化娱乐市场的活动和繁荣以及庆祝节日的习俗和习惯。
2.如果学生对这些古代社会史的内容感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查找资料,多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比如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相对简单的原始文献,观察当时人们的艺术作品或手工艺品,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可以利用《清明上河图》中对衣食住行、娱乐活动的描述,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时的生活和习俗,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
第四,问题探究
锻炼大脑
1.穿越只是游览,来到了北宋东京。想想你如何改变自己的衣食住行来适应当时人们的生活。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询问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北宋衣食住行的情况,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组合。老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多了解当时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提出自己更有创意的计划。但为了让学生注意衣食住行的选择,想必是北宋时期中原出现的。
2.想一想,现代的春节和宋代的大年初一有什么异同?
这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庆祝春节的习俗在这个国家的不同地方是不同的。可以要求学生先列出当地庆祝春节的习俗,然后与课本上描述的宋朝的情况进行比较,找出异同。
练习。
B
活动和调查
1.尝试办一份历史小报:根据宋朝的社会面貌,写不同题材的小文章,编辑成有特色的小报。如果能写“东京娃子经验”之类的。
应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活动不必局限于题目中引用的“瓷砖”的例子,可以根据兴趣选择题目。老师可以在资料的查找、内容、排版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
2.动手:你会做饭吗?如果是这样,那就利用周末尝尝“东坡肉”,给家里增加一道菜。当然要取得父母的同意和帮助。
这个活动应该由学生在自己家里完成。如果没有实际条件,学生也可以找菜谱,想象操作过程。“东坡肉”流传至今,做法也有变化。不同的食谱可能需要不同的配料和操作方法。我们可以比较不同的食谱,分辨哪些食材最接近北宋的做法。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李晓峰)
参考数据
北宋初年,各级官员的服装颜色都有严格的规定。
北宋初年对各级官员的着装颜色作了严格的规定,如三品以上为紫色,五品以上为朱红色,七品以上为绿色,九品以上为青色。至于普通人,只能穿黑白。
缠女人的脚
缠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陋习。女子用布帛绑紧脚,使脚骨变形,脚型变小,美观。元末明初,陶《南村辍耕录·缠足》载:“道山新闻曰:(南唐)李后主宫女貌美善舞。已故大师制作了金莲花,高六英尺,用珍宝、丝带和流苏装饰。莲花作品是瑟瑞莲的。你娘脚缠丝,使其苗条,弯腰作月牙状,素色袜舞云,旋绕,有凌云之态。.....因为大家都有效,不如用弓。这样就可以知道从五代开始就有了。比如西宁,元丰之前人少。这几年大家都很有成效,做个失败者很丢人。”清代1664年(康熙三年)禁止缠足,1668年解禁。太平天国也禁止缠足。辛亥革命后,缠足之风逐渐废除,建国后彻底根除。
在宋代,文人、农民、工人和商人在行业中的特征都可以从着装中辨认出来。
宋朝对士、农、工、商的服饰有严格的限制。孟元老《东京梦记民俗》记载:“他们卖药占卜,皆带冠。至于乞丐,也是有规范的。稍有懈怠,众不允。各行各业士农工商数百人,衣着各有千秋,不敢超越。据说如果用香裹香,就是把高帽戴在背上;质量仓库(当铺)管东西,就是穿不穿带帽子的索比(黑)衬衫。市场上的行人会知道这是什么颜色。”可见,在宋代,除了服饰上的等级差别,还可以看出他们所从事的行业。
宋代的饮食相当丰富。
北宋的东京和南宋的临安是当时南北饮食的两个交流中心,从中可以看出当时饮食的地位。北宋东京引进了南方烹饪技术,改变了过去北方人粗放的饮食习惯。在那里,北专、石楠、樊川等几大菜系相互竞争,使得餐饮业更加丰富。宋朝南迁后,随着大量北方人的移民,东京的餐饮业也进入临安,使得南北饮食再次沟通,形成了“饮食混乱,南北无别”的局面(吴梦(16))。据《东京花梦录》、《孟良录》等文献记载,宋代的烹饪技术已经相当高超,有煮、烤、烤、炸、煮、炖、蒸、打蜡、蜜、拔葱、酒、冻、签、盐、捧、泡等。
鲜艳的瓷砖
所谓瓦,“谓其来则崩,易聚则散”(《吴梦里行》卷19),是城中娱乐、经商之所。北宋东京又称瓦子为瓦舍、瓦西。瓦里有许多栏杆之类的东西组成的小表演场所,称为勾栏。据孟元老《东京梦记》记载,当时东京著名的瓷砖有新门洼子、桑家桥洼子、周西洼子、朱康门洼子、周北洼子。其中桑家洼子大大小小的勾栏有50多处,“内空心瓦、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棚、夜叉棚、大象棚最大,可容纳千人”。“瓦中有许多药,卖卜,饮旧衣(卖旧衣),探,吃,刮,纸画,作歌等等。我整天住在这里,没感觉。”宋朝南迁后,大批艺人南迁临安,临安的瓦舍勾栏也迅速繁荣起来,超过了东京。到南宋中期,临安城内有南瓦、中瓦、大瓦、北瓦、乔普瓦,北瓦最大,有13勾栏。市外有20种瓷砖,如千虎门瓷砖、嘉惠门瓷砖、后朝门瓷砖、小雁门瓷砖、四通关瓷砖、建桥门瓷砖、艮山门瓷砖、米市瓷砖、老瓷砖、北关门新瓷砖、阳坊瓷砖、王家桥瓷砖、兴春瓷砖、赤山瓷砖、龙山瓷砖。这些瓷砖中也有大量的勾栏。南宋末年,北洼有13个勾栏。
宋代杂剧
宋代杂剧是一种由滑稽表演、歌舞和杂剧组成的综合性戏曲。北宋流行于东京,南宋流行于临安。一般来说,一场演出由四个角色组成,有些角色加一个人。北宋杂剧分为“艳段”和“正杂剧”两部分。“颜段”是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是在戏剧表演之前进行的。“郑杂剧”分两节,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杂剧的主体。南宋时,杂剧分为三部分,即“艳节”、“正统杂剧”和“杂服”。“杂装”由民间滑稽戏演变而来,作为杂剧后的散段,又叫“杂班”或“拉扣”。后来北方杂剧逐渐发展为元杂剧,南方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杂剧。
宋代的除夕
在宋代的农历除夕,根据梦梁璐的记录,人们要“清洗家庭,改变他们的门神,挂钟馗和钉桃符号”。贴门神、钉桃符主要是为了辟邪避灾,祈求新的一年好运。门将原来用的是钟馗,古代传说中可以扮鬼驱邪的。北宋后期,秦琼和唐朝名将尉迟敬德取而代之。人们还贴上年画来增加节日的气氛。由于印刷技术的进步,当时出现了木版年画,方便人们购买和张贴。宋人也有除夕守岁的习俗。《东京梦录》载:“士之宅,围坐炉群,久不能眠,谓之守年。”文渊的《评瓮之闲》评论说:“虽然养老之事接近儿戏,父子聚在一起喝酒欢笑,但夜不安眠,这是人所喜欢的。”
宋代的元旦
宋代正月初一,三更过后,五更来临,鞭炮声响彻云霄。宫殿里不仅会响起鞭炮声,还会为元朝举行盛大的仪式。普通百姓也竞相放鞭炮,开始拜天地,祭祖,互拜年。同事、亲戚、朋友拜年时,要出示名刺(即名片)。如果不能亲自去朋友家拜访,就派人骑着马到每个朋友家喊几声,留下姓名刺,表示来拜年了。节日里也有很多娱乐活动。比如北宋的东京,元旦有三天假期。“学者和普通人从很早就互相庆祝了...(芳香)用彩棚装饰,盖着梳子、珍珠、衣服、花、领袜、靴子、鞋子,玩得很好。歌舞厅与歌厅之间,车马交叉。”到了晚上,“贵女赏看,入市观看,入店饮食,习以为常,不笑不讶”(《东京梦中国》卷六)。南宋临安,元旦入夜,烟火灯笼等娱乐活动很多。
“一岁除了鞭炮……”
王安石的这首诗题为《一月天》。在古代,农历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日,也称为元旦,俗称新年。
宋代踢毽子
踢足球,古称蹴鞠,是一项古老的足球运动,始于战国时期。本来是实心球,到了唐代发展成了气球。唐的《初学》中说:“在古代,它是用羊毛纤维捆扎的。今天用的是蒙皮,用的是轮胎做内侧。是通过窒息来实现的。”唐朝的足球不仅有皮,还用动物尿泡当膀胱。当它充满空气时,可以通过密封空气端口来踢它。唐代的球门也由汉代的“聚玉”、“居士”发展为带网的球门,即在球场两端各插两根柱子,柱子之间拉一张网。比赛规则由汉代的每队12人改为每队6人,双方各有一名守门人。所以唐代的足球比赛已经比较接近现代了。
足球在宋代相当流行。宋人写了踢足球的书,如《蹴鞠图册》。踢球者组织的足球团体有“圆形俱乐部”和“云起俱乐部”。当时有两种不同的踢球方式,一种是在比赛中设定进球和进球数,另一种是在比赛中踢球。花样有上百种。除了脚,还可以用头、肩、臀、胸、腹、膝等部位来处理球。瓦栏踢球是游戏中踢球的模式。到了宋代,足球高手辈出。高俅,苏轼书卷气极了,后来当过大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宫里向段王(后来的宋徽宗)展示了他的技能。段王非常欣赏,把他留在这里,经常和他一起练球。称王后,高俅升任丞相,担任朝廷最高武官20年。还有一个道士很会打球,能“使弓(球)缠身,终日不落”。
图片描述
开封市的索国寺牌楼
索国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始建于北齐,当时叫“建国寺”。后来毁于大火。在唐睿宗,建国寺得到重建,并改名为“大索国寺”。明朝末年,黄河泛滥,开封被淹,索国寺的建筑全部被毁,清朝重建。索国寺占地约545亩,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等建筑。大雄宝殿是索国寺的正殿,原名“荣盛殿”,高14.6米,中间五门,宽七间,深五间。寺内藻井有龙,四周及平台上建有白石栅栏。在宋代,由于其适中的地理位置,索国寺成为了一个繁华的民间贸易和娱乐场所。据宋代《燕翅录》记载:“东京索国寺,亦为瓦瓦之城,僧宅星罗棋布,中庭可容万人。所有的商业交易都在其中,那些寻求将商品卖给资本再出售的人,必定是由于此。“可见当时索国寺周边的交易市场非常繁荣,尤其是在节日的时候。五颜六色的灯光秀让索国寺彻夜通明,观灯人彻夜未眠。图为索国寺重建的牌楼。
宋代女性服饰
此图选自河北井陉宋墓壁画《道连图》(临摹)的一部分。这三个女人穿着双排扣窄袖夹克和打褶的白色纱裙。他们正在用熨斗熨新织的纱线。整幅画反映了宋代妇女的服饰和她们劳动的场景。
宋墓壁画《宴图》
这是1951发掘的河南省蔚县白沙镇一号宋墓前室西墙壁画。这幅画高约90厘米,宽约135厘米。画面采用砖雕与绘画相结合的方法,男女坐像、桌椅、卷帘等凸出壁画5 ~ 10 cm。卷帘和挂帘下,正中央放着一张八仙桌,桌上放着酒壶和酒杯。在桌子两边的扶手椅上,坐着一对中年男女。那人在右边,戴着蓝帽子,穿着圆领长袍;那个女人住在左边,高高的发髻,深红色的外套,白色的裙子,他们手拉手坐着。图后是水波纹屏。在屏幕前,三个女服务员和一个男孩站着,拿着痰盂、盒子和果盘等待他们的主人。在这幅壁画的对面,还有一幅女词人的音乐画。图中有11人。其中一个打扮成男人,举起双臂跳舞。还有人手持各种乐器,左右站立为舞者伴奏。把两幅画放在一起看,对面坐着的那一男一女应该是墓主人。他们神情肃穆,欣赏着对面的女艺妓音乐。这是宋代墓室壁画中的一个流行主题。墓中复杂的砖雕梁和拱门,加上墓主人的日常生活,把黑暗的墓改造成了温馨的家庭。这幅画真实地反映了宋代服饰和家具的特点,也展示了当时富裕的人们享受生活的场景。
宋代厨房
《宋代厨房》这幅图反映了当时的食品加工场景,出自1958河南偃师九流沟宋墓出土的画像砖。左图为暖酒厨子,头戴高冠,身穿小袖双排扣夹克,站在方炉旁,炉上放着酒壶,厨子正在拨火暖酒。中间一个是厨师。她穿着一件有领窄袖夹克和一条有腰身的长裙,手腕上戴着手镯。她正准备一边收拾桌子上的鱼,一边挽着袖子。方桌旁边有洗鱼的锅,还有煮鱼的炉子和锅。右边几个女人忙着倒水做饭。全图反映了宋代的烹饪技艺和饮食习俗。
百子春游图(部分)
这是南宋苏汉臣所画的《百子戏春》中的“舞狮”。这幅画描绘了一个左手拿着绳子的孩子和一只右手带着镀金眼睛和银牙的狮子。狮子张着嘴,摇着尾巴,由两个穿着狮皮的孩子装扮。旁边的三个孩子正在看戏,形成了一个男孩子和狮子玩耍的舞蹈场景。“舞狮”是人们熟悉和喜爱的传统民间舞蹈。最早关于舞狮的记载见于三国时任伟孟康的《礼乐史》注。纸条上写着:“像个男人”“今天玩鱼虾狮子,你也玩。”最早的舞狮形象是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两人装扮的狮子。
宋代非常流行舞狮,尤其是孩子们兴高采烈。这一时期的舞狮讲究武艺,表演往往与打斗相结合。狮子有时会吐烟火,以增强威武勇猛的气氛。这幅关注儿童生活的风俗画反映了宋代民间舞蹈的盛行。这幅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代蹴鞠图
这是宋代铜镜背面的花纹,表现的是一男一女在花园里踢足球。这幅插图是以铜镜图案为基础的。那时候的足球是用八个尖尖的皮做的,就是一个充气球。图的右边,一个高髻的女人在踢足球;左边,一个拿着锄头的人,身体前倾,接住了球。这种双人踢球的方法叫“双人场”,也叫“打二”在踢球的人旁边,有两个人在观看和娱乐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