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课后的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阅读课后的教学反思1 1,充分认识阅读材料,深刻理解段落内容。
做阅读理解题时,首先要充分感知阅读材料,心平气和地阅读,带着向明道求知的阅读心理。
第一遍阅读时,不要纠结于个别生词、生词和难句。看完之后问自己:段落写了什么?
读第二遍,读快一点,跳过熟悉的内容,选择重点段落。第三遍读的时候控制好时间。
简而言之,要通过整体阅读,充分感知阅读材料,深刻理解段落内容。
2、认真揣摩课文后的题型,认真复习题型要求。
答题要正确理解题型要求,准确接收题型信息。要逐字逐句的分析,不要急着看,回答。有些同学往往对自己过于自信,似乎所有的题一眼就看懂了,而不是逐字逐句的推敲,只是凭经验思考,凭感觉做题,把日常学习中的坏习惯带进了考试。
另外,有些学生平时语文基础薄弱,概念不清。他们常常混淆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和解释方法,以至于问东答西。审题和改题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方向错了,所以因为这个错误在考试中丢分的人不在少数。
3.注意规范答题语言,准确严谨地表达答案。
语文答题对语言的要求比较高,尤其是表达题和解释题。语言要准确、严谨、透彻、规范、整洁。
许多学生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如下所示:
(1)用词不当,词不达意,我在想的和我写的文字不一样。
(2)语言太复杂,说了很多不相干的话。有些过于简单肤浅,省略了很多该说的话。
(3)语法错误太多,句子不合理,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答案杂乱无章,混淆不清。
(5)文笔混乱,乱改。对此,答题卡要写得工整,行列分明,句句有据,无错别字。对于要修改的字、词、句,要使用统一的修改符号,如删除字用双斜线,删除句用平行线。千万不要乱涂乱画,乱画“黑圈”或“拉线”。
总之,学生要想在阅读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培养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准确答题能力。只要学生持之以恒,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对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思考2。有些人说,老师在阅读方面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是的,高度决定视野。语文教师的高度在于对文本的准确把握和深入解读。教师要反复阅读和咀嚼课文,捕捉有价值的语言点,加以发掘和开发,找到最佳切入点,引导学生快速高效地进入课文。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列夫·托尔斯泰》课文,很长,学生一读就觉得看不懂,我们一读也是。我们会发现正文的引用部分有两个有价值的词:“丑”和“敏锐”。这两个字涵盖了整篇文章。我认为这是非常有价值的语言信息。抓住这两个词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会解决很多问题。
只有深入文本,对与文本相关的信息进行比较、整理、选择和提炼,才能读懂文本的宽度和厚度,才能“带着感情读文本”,才不会读错、读死、读好、读轻。
中学语文阅读课后的教学反思3。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也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一门德育学科。为了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熏陶和道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雄辩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阅读的要求不仅是抓住原意,还要得出独到的见解。有效阅读可以培养和提高以下三种能力:
1,提高理解。理解是阅读能力的开始和基础。理解是对事物本质的揭示和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如何把握词、词、句、段的意思,都要经历理解的过程。要保证理解的质量,必须注重语言知识的积累,善于从语言环境中捕捉内容的深刻含义,注意把握作者的思路,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推敲。
2.提高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概括就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用简洁准确的文字表达至关重要的意义。概括能力是一个人语文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考现代汉语阅读中,考查概括的能力,就是要求学生用原话或自己的话,从题目的角度出发,用简单明了的话来表达某一部分的意思。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3.提高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核心环节。学习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学习的灵魂。在阅读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章,需要把握文章的思路,思路的理清需要思考后才能解决。由此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放在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要位置。
二、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重视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作用。课堂阅读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双方共同参与、协调完成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锻炼学生积极思考和勇于质疑的能力,让学生尝到“跳一跳就搞定”的甜头,让学生不仅积极参与学习,也参与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2、防止追求表面形式,忽视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为了“适应”新课改,一些教师过分注重课堂的形式,以“做一些标新立异”的形式“包装”课堂内容。比如“小组讨论”本来是一种很传统的学习方式,却被贴上了“合作学习”的标签,人人都在宣传。讨论问题一定要新颖,难度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
因此,真正的阅读不是对文章表面意义的划分,而应该在促进学生阅读的审美兴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在教学中,不能重“文”轻“词”,不能重“析”轻“读”。现在的教学只求理解大意,强调思想、感情、结构的鉴赏,淡化词汇的归纳积累,忽视词法、句法的梳理和习得;重分析讲解,轻阅读和精读,但阅读和积累是形成语感和积累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没有“讲道理”、“积累”、“阅读”、“背诵”,仅靠分析和鉴赏,很难真正提高阅读质量。
三,课堂教学实践
语文有自己的风格,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对每篇文章进行综合分析,而是要大胆选择,在教学中各有侧重。
根据目前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特点,我做了以下尝试:
1,激发联想,创意阅读。不朽的文章自然要有伟大的作者,也要有独到见解的读者。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不仅要解读文本,还要加上自己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阅读。比如在《桃花源记》中,让学生粗略地阅读课文,用自己的想象写一个桃花源的故事。同学们想象力丰富,有的把桃花源想象成一个自由、快乐、和谐的原始部落。有的把桃花源比作现在的社会,指出生产力的落后和不足,有的用第一人称写,把文字展开成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2,感同身受,我看了。语文要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首先要让学生真正走进文章,融入诗歌的情境,这在诗歌教学中尤为重要。诗歌的主要元素是意象和意境。所谓意象和意境,就是依附于作者主观感受的客观事物和环境。所以,情景交融是诗歌的基本特征。理解诗歌的最终目的是感受诗人的情感。古今人类的情绪都是可以理解的。要理解诗人的感情,必须“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就是所谓的自读。
3、找章找句,读无我。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大难题是文言文,一看到文言文就头疼。事实上,中国的古典文学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凝聚着智慧,积淀着传统文化的文言文,字里行间处处闪耀着圣贤的思想,不仅要学习文言文,而且要学得深入透彻。语言的传承也有既定的语言习惯。为了解决文言文的阅读问题,我先从现代汉语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定、形、补这些句子成分入手。教授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判断模式和词类活用规律。在学生心中,首先要建构文言文的建构模式,解决阅读问题。
四。摘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价值,而且具有陶冶情操、塑造性格的价值。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仅是给学生一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感情、情趣和情操,通过一系列凝结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着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影响一个人对世界——价值观、人生观的感受、思考和表达。这种渗透着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体现,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中学语文阅读课后的教学反思4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曾经说过:“你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你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是的,孩子的大部分童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给孩子上什么样的语文课,就是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想到这些,我不禁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也成为我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
创建“开放式课堂”
1,让孩子尽情“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是一种讲述,更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索和感受。”在课堂上,不要让我们的“讲述”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尽情地体验、探索、感受、展示自己!
课堂上有很多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渠道收集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他们常常期待着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这样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非常活跃,大大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
2.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环顾四周,我们的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事情已经很熟悉了,我们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说起;对于一些综合性强、思考价值高的问题,教师划分知识点,忽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一些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讨论、总结、归纳的内容,被老师代替了;有些学生通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问题,往往会被老师的“照我教的做就是了”所扼杀。新课程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搭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汉语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汉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孩子深切感受到语文离自己很近。这样,孩子会更自信、更主动地学习。
灵活运用挖掘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理解编写教材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主动地运用教材,并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把握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
初五语文阅读课后的教学反思通过《五首诗》和《愚公一山》两节课,学生对多文本阅读有了初步的认识,阅读兴趣得到了培养,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在两节课的教学中,我对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认识和改进。在这里,我将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阐述我对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感受。
首先,多文本阅读教学明显改变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多文本阅读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五首诗》和《龚宇一山》两课反复强调学生要类比阅读、拓展阅读和兴趣阅读。课后,学生们开始在课余时间阅读中国的诗词小说、外国名著、中国古今历史名著、学生杂志等书籍,积累了学习和生活所需的一切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学生认识了很多生词,提高了阅读的语感和速度,也为作文写作积累了素材。
其次,多文本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在《五首诗》和《愚公一山》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趣味地阅读。通过挖掘诗歌、寓言的场景氛围、人物故事、写作手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展开故事、代入场景、自由讨论,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和写作技巧。课后一段时间,老师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后对最近读过的书以及书中的人物和内容进行交流和讨论,也明显感觉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在不断上升。
第三,多文本阅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写作能力。在《五首诗》、《愚公一山》多文本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词为单位阅读整句,在阅读中快速掌握句子的要点,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很多同学在课后刻意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练习阅读速度,明显感觉到自己的阅读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增强了。一些同学逐渐养成了批改和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有意识地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笔记和作文中,在写作实践中提高了写作水平。
此外,多文本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性格。学生在中学这个阶段接触的东西比较窄。两门多文本阅读教学课程引导学生正确阅读,积极思考。通过泛读,学生增长文史地理、科学、社会、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扩大对学习、社会、国家的认识。《五首诗》表现了陶渊明豁达开朗的性格,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李贺报效祖国的志气,杜牧俊朗的气质,李清照婉约的风格。学生对不同人物的代入和理解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自己的人格塑造。“愚公一山”所表现出的决心和意志对学生们有着深远的影响。很多同学懂得树立远大理想,变得更加勤奋好学。
第二,多文本阅读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首先,在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素质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素质教育教学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通过两门多文本阅读课程的教学实践,教师在思想和行为上实现了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过去的教学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现在的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以前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现在教学更重结论和过程。同时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不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综合考虑学生的创新思维、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对学生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其次,多文本阅读教学促使教师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积累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多文本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这在客观上驱使教师对书本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更多层次的解读,更广泛地吸收课外知识,更细致地设计教学课件,更熟练地控制课堂节奏,更虚心地查阅教学经验。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新的知识,获得了新的提高。
第三,多文本阅读教学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通过教与学的合作提高了教学效率。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和相互信任培养了教学的默契,使教师更快地掌握课堂内外学生的兴趣和诉求,从而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通过“五首诗”和“愚公一山”两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越来越活跃,积极参与课内外的各种讨论,敢于和老师讨论不同意见。教师的精心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多文本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新尝试,注重阅读范围的扩大化、理解分析的多元化、师生的深度参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它要求学生广泛阅读高质量的书籍,对所学内容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并与老师、同学深入讨论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修正自己的想法,最终通过多样化的阅读和学习过程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多文本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格,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初中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学语文阅读课后的教学反思6阅读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发生碰撞、整合、内化,进而走出文本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绝不是学生的被动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和知识储备去领悟和理解作品的过程。它是读者将他人的“言”转化为“意”,并内化为自己的收获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应该是阅读的主人,通过自主进入与文本直接交流。
一,分析传统语文阅读的现状
1,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
2.忽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方法的指导。
3.训练阅读基础知识“读海”,完全剥夺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快乐。
4.阅读时间在减少。
5.老师单向的讲解和介绍,忽略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
因此,要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突破传统的阅读理论和思维框架。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具备独立阅读和分析文本的能力。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有效阅读教学的建议。
1.制定合理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
要充分发挥目标导向和激励功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之前,应该引导学生明确阅读目标。目标可以分为长期和短期。长期目标应以每学年为一个阶段,与教学大纲保持一致,让学生了解拓宽知识面、积累知识和阅读的主要方面。短期目标可以以一个月或一周甚至一篇文章为基本单位。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曾说,“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宇易老师还强调:“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内在动力,激发他们热爱阅读,引导他们学会阅读。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中。”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和督促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指导,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阅读课本,还要进行课外阅读。通过学生对课外资料的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让学生形成知识的沉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学生在阅读中要养成“无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读书笔记有很多种。摘录型:从阅读材料中摘录精彩的句子、段落甚至章节。提纲式:阅读后,记下阅读材料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掌握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想法。感受型: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分析能力。想象力:主要通过故事的延续和改写,提高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4.调动学生的阅读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尤为强烈。”杜威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观察学生的活动,做学生活动的助手”。汉语学习的过程就是习得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体验和感受获得语文素养。这个过程是老师代替不了的,也不是老师通过讲课就能实现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只有能够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就是尊重学生的阅读权利,给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5.教给学生科学灵活的阅读学习方法。
选择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前提。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介绍一些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有效阅读。阅读包括泛读、精读、跃读、比较阅读和研究性阅读。一般具有信息和叙事性质的文本要广泛阅读;要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观点和精神实质,精读可以;应该用跳读来筛选主要信息;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差不多,要用比较阅读。研究型渎是阅读的最高境界,是对主题、立意、表达技巧或含蓄深刻的句子进行欣赏和评价,形成鉴赏能力。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阅读对象、要求和学习实际,灵活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也可以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方法,提高自己的综合阅读能力。
6.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阅读心态。
阅读是从语言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渎神学习心态与阅读效果的关系是密切的、直接的、成正比的。阅读心态越好,阅读就会越有效。学生的阅读心态是否健康,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成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审美为突破口,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阅读学习心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让学生明白阅读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和阅读对提高个人素养的意义,从而树立良好的阅读动机,激发强烈的内心需求。其次,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和心理,给予具体的指导,逐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克服不良的阅读心态。
对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思考。初中生还没有完全摆脱老师讲,学生听的阅读习惯。思维有严重的局限性。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的实际,我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比如在给一节课讲授《春天》的时候,诱导学生借助语言材料不断地把文中重点句子的知识点整理成阅读组块,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储存信息的空间。然后用独立的思维模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预测和推断。比如文章第二段,问学生:“坐着,躺着,滚两下,踢几个球,跑几圈,捉迷藏抓几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提倡多角度思考。
因此,众说纷纭,普遍的观点是:
1,用拟人的方法描绘草的形状;
2.用隐喻的方式描述人的活动;
3.用比喻和拟人的方法描述人的活动;
4.写人的行动。
我及时提示联系上下文,看这句话有几个停顿,每个停顿的大写是什么词性,什么意思。学生们意识到了什么,回答说:“六个停顿,每个句子都是动词,表示六个动作。”我问,既然是行动的意思,请说明你认同以上四种观点中的哪一种?通过及时的指导和启发,学生的观点接近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