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哪里可以找到经典影评?不然怎么写影评?能给个提纲吗?
看电影解析是近几年艺术招生非常常见的考试形式。它首先让考生观看一段电视电影的录像或光盘,然后按要求写文章。这充分体现了电视的专业特点,有利于找到有初步电视认知度的好苗子。同时避免了命题作文的偶然性,有利于检验真实水平。正因为如此,最能拉开候选人之间的差距。不同于“面试”的印象,笔试成绩更加具体、客观、优秀,因此在专业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每个考生都必须认真准备。
那么,如何写好电影分析呢?根据以往的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不要写评论。
写好一篇电影分析文章,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把握文章的体裁。考生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审题不当,完全不符合考试要求,体裁不合适。写下来作为体验和回顾的感受。这样,即使文章很文艺,即使“自我感觉良好”,分数也不会很高。所以要搞清楚观影后的感受和影片分析的区别。济南世博艺术学校
第一,文章体裁不同。反馈、体验等一类文章,基本属于抒情类文章范畴,抒情色彩浓厚;第二,电影分析是文学批评,属于议论文范畴,理论色彩很强。前者重在感受,后者重在讨论。前者往往带有感情色彩的句子,如“看完这部作品我很感动”、“我很生气”、“我充满感情”。后者则态度冷淡,一般采用各种讨论手段进行讨论分析,不追求情感和“文采”。
其次,作者身份不同。写评论的时候,作者是普通观众;但在写观影分析的时候,作者的身份已经变成了“评论员”和“圈内人”,至少应该是一个近期可能进入电视行业的“准电视人”。既然来报考,就要做好准备,具备潜在素质,所以要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他们在看电视的时候,不能把自己和一个普通观众混为一谈,而必须更加细心,更多地思考:如果我是专家,是评委,我该如何评价?如果我是同事,我应该向他学习什么?如果被允许拍摄,该怎么办?总之,你必须在电视中寻找人的感觉,逐步培养职业眼光,逐步完成角色的进化:观众-准电视人-电视人-专家。
还是那句话,目标不同。反馈针对的是“这件事”,即工作内容;第二,电影分析针对的是“这部电影”,也就是作品本身。前者回答的问题是:知道这些后你有什么感受?这给了你什么?后者回答了这个问题,如何理解这部作品?有哪些比较成功的地方?比如《艰难的绿梦》,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造林模式的故事。他辛辛苦苦种了几十年树,数量却被砍掉了。写检讨的话,要针对这件事,当然要表达自己的难过和谴责。写电影分析时,要分析其获奖的原因,对其成功经验表示钦佩和赞赏。两者的语气明显不同。
最后,文章的侧重点不同。检讨的感觉侧重于作品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观影分析侧重于作品的创作体验,包括艺术形式。前者要求紧扣主题,联系实际抒发感情;后者要求密切跟踪创作特点,分析其表达效果以及其形式如何服务于内容。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简而言之,所谓的电影分析,就是用“专家”的眼光,说出作品的“门道”。
第二,论文要有框架。
明确了电影分析是议论文之后,接下来就是求论文的布局了。常见问题如下。
1,全文只有一段。有些人根本没有段落的概念,也不分段落。他们经常想写就写,东拉西扯,思维跳跃,抓胡子眉毛。当然,这是不能接受的。
2、“弦外之音”,或者说“欣赏”。它通常从电视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开始,然后是第二个和第三个镜头...一边叙述内容一边发表一些评论,这也美其名曰“叙述讨论”。这就好比语文老师讲一篇课文,读一段,讲一段。这种写作缺乏宏观锻炼,没有形成小论点,没有上升到理论,没有总结,不符合要求。还带来另一个后果,就是叙述太多,讨论太少,往往头重脚轻,开头很啰嗦,结尾很仓促。
3.“随笔体”。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擅长写作的学生身上。他们不符合议论文写作的一般套路,他们称之为“条条框框”、“八股文”。他们很想展示自己的文采,所以就写成了文学论文,也就是随笔。当然,也不排除少数尖子生能写出优秀的作文,但一般不用于考试。
正确的写作应该遵循议论文写作的一般框架,由论点、论据、结论三部分组成。
开头是问题,也就是论证部分。应该有两层意思。先对分析的对象(也就是这部作品)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叫什么名字(标题),作者是谁(那个台拍摄的),属于什么流派(栏目),讲什么内容,表达什么主题等。二是对这部作品做出总体评价,即提出整篇论文的中心论点,如“这部电影很成功”等等。
中间是主体,是提问和论证的部分。需要具体分析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有什么创作经验。建议至少谈邮电的三个方面(或特点),每个方面写一小段,每个方面要摘录一段评论(即小论点)。小论点要精辟、工整、醒目,最好的总结句要工整。为了突出小论点,要放在每个小段落的开头,或者改成粗碑文排版,或者另存为副标题。还可以在前面加上“第一、第二、第三”或者“第一、第二、第三”,或者使用排比。之后我围绕这个小论点做了一个分析,“摆事实,讲道理”。要结合影片内容,举具体例子,叙述讨论,在描述相关情节或镜头的同时,分析其表达效果,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第一,单纯的叙述内容变成了讲故事。二是说说而已,或者空洞抒情,不结合具体内容,与作品完全脱节,空对空,那也不行。请注意,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决定了文章的水平。长度要代表全文的大部分,短了就不行了。
最后,结论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结论部分。这部分很短,主要是总结全文,或指出其不足,或提出希望,或补充说明,或照顾开头。有了这一部分,文章有始有终,原封不动,形成高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是论文的常规写法,你当然可以灵活掌握。不要把“框框”当成“框框”,束缚了你的思维。但就中学生而言,一般用这种格式写比较合适。建议先写一个段落提纲,至少想好要说哪几层意思,然后根据提纲一段一段写。这样论文的框架就很稳固了,你可以把大段讲清楚,层次分明,小论点突出。
第三,要摘抄小论点。
解决了主题和结构问题,接下来的难点是,从哪些方面来分析?如何提取小论点?这个问题一般都比较头疼,我们不妨学着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提炼。
我们可以从后评影片中得到启发。能闻出来的前后阅读小技巧和思考问题有哪些?老师对你的作文有什么评价?从这里深入思考,就能学会把握主题(中心思想)、结构(段落)、手法(写作特点)。
建议你学习一些文学理论常识。这样才能找到理论武器,提高鉴赏能力。如:文学与生活、文学与政治、文艺典型性、文学批评、创作方法、体裁、体裁、风格等。特别是“典型”的概念被广泛使用。
我也建议学习一点电视知识。电视有自己的特点,如:声形兼备,视听一体,不受时空限制,用镜头语言说话,蒙太奇等。如果能了解电视创作的一些技法,熟悉其工作程序,就可以从电视的角度来分析。
这里有一些题目供你参考。
1.主题。主题是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可以和类似题材的作品比较,看哪个更深刻;也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现实针对性;也可以分析题目是否精彩。
2.人们。作品的主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形象是否鲜明突出,性格特征是什么,作品中用了哪些实际的东西来描述,次要人物有什么特点,与主要人物有什么关系。
3.材料选择。用什么材料来表达主题,这些材料是否真实、具体、集中、详细,哪些材料特别典型,细节特别精彩。
4.结构方面。作品分为几大部分,以什么为线索,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如何过渡,如何打理,结构是否严谨。
5.在技巧方面。作品中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如:对比、志的表达、借景抒情、象征、以小见大等。).这些是否成功、新颖、有特色等。
6.新闻。如果是新闻作品,也涉及到很多新闻问题。如:真实性、时效性,新闻是否坚持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原则,蔡芳是否深入,支持是否成功。
7.镜头这边。电视用镜头说话,如何运用它的镜头语言(构图、色彩、光线、速度、字幕、特效、声音等。),那些镜头用了什么蒙太奇手法等等。
8.其他方面。另外,各方面的创作,只要你觉得很有特色,也可以选择。如:音乐、美术、表演、播音、主持等等。
必须强调的是,以上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说全,只要其中三四条特别突出和明显就可以了。你甚至可以知道它的一个方面,但必须深入、详细、透彻,他们还必须摘录小论点。
第四,要综合考虑,掌握分寸感。
写文章最重要的是辩证法,要综合处理好各种关系,把握好分寸,防止走极端。
1,要充分肯定优点,不要挑剔。黄金不缺,人无完人。当然,我们在分析一部作品的时候可以谈它的不足,但是一定要掌握一个度。有些年轻人太自大,不愿花大部分或全部时间谈论自己的缺点,这是非常不恰当的。要知道,除了特殊情况,拍出来的电视剧都是好搭档,甚至是获奖作品。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肯定优点,排除缺点。在措辞和提法上也要谨慎,比如用“美中不足”、“瑕不掩瑜”。
2.要有专业眼光,但不要乱用专业术语。有些人太急功近利了。他们一接触到几个专业术语,就抢着坐对位置。结果他们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剩下“看镜头说术语”,变成了“看图说话”。好像刚开始阶段你不懂。没有充分的把握就不要贴标签。
3、要扣住作品,但不要拘泥于作品本身。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必须分析。
只有和其他同题材、同体裁、同作者的作品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才能比较出它们的特点。另外,很多作品都与时代背景有关,尤其是新闻片,要特别注意它的拍摄(播出)日期。
4.你必须先学会看电视,然后才能判断电视。大多数人看电视是为了获取信息、娱乐和放松,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立志做电视人的考生,不可能停留在这个水平。当他们看电视时,他们应该加入学习的目的,以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他们应该“带着学习的目的看电视,用专业的眼光学新闻”。建议先学会看电视,养成良好的观看习惯。多看看央视,多看看新闻片、专题片、艺术短片、好看的电视剧,少看看电视剧。看电视的时候,不要用“普通市民”的眼光去看,要带着疑问去看,边看边思考。第一,要理解作品,深刻感受每一个镜头的表达效果,分析这样的良苦用心,做创作者的知音。也要和志同道合的同学讨论,和周围的人交流看法。最好强迫自己把自己的观点用文字写出来,或者一段文字,或者一个小评论,然后请相关专家老师指导,练习几次写作。
今年为了防止跑题现象,普遍降低了难度。有些人给出了关于作文要求的提示。如2002年北京广播学院编导专业笔试试题为:
看短剧《竞》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影评。题目是自制的。它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 .作品的主题是什么。第二,人物对话的语言特点,以及这种处理的目的是什么。3.剧中印象最深的一幕是什么?第四,重新设计结局。
有的干脆不用作文的形式,只回答几个问题。例如,2002年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编导专业笔试试题为:
观看电视剧《透过芭蕉窗听雨》(注:是介绍苏州园林的艺术专题片),回答问题:1。这部电视剧是如何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如何表达自然花木与人工园林的巧妙融合?(40分)2。请举例说明“相识不难,相知未必易”这句话的含义。(30分)3。这部电视剧诠释了那些内涵深刻的思想和哲理?(30分)
这样的考试安排限定了题目,让答案不会偏离万里的题目。而且重在对考察队内容的理解,没有太高的专业要求。这比写文学评论容易,但他们的套路基本相同。这种回答不能像中学那样简单罗列几根筋,否则肯定没有竞争优势。建议写文学评论还是以考前练习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