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关于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的具体信息?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重大部署,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是确保边疆巩固和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开放和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方针、政策和重点任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探索西部大开发的新路子。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社会进步相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量力而行,有重点、有步骤地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坚持西部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国家政策支持相结合,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大型的系统工程。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总体战略目标是: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努力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西部。20世纪前10年,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发展,重点地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明显加强,改革开放出现新局面,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西部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注重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重点区域发展;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内资参与西部开发;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二、四年来西部大开发的主要进展
2000年6月5438+10月,党中央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党和国家的领导同志多次到西部地区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对西部开发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西部地区人才发展十年规划》。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实施国务院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和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印发了《西部大开发“十五”规划》。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四年累计超过4000亿元。
四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西部地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西部大开发取得了重要进展,西部投资和经济加快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从2000年到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5%、8.7%、9.9%和11.2%,明显快于1999的7.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大幅提高,2003年达到30.7%。
(1)国家政策措施向西部地区倾斜,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建设资金的投入。中央财政建设资金用于西部开发约3600亿元,其中2200多亿元用于国债长期建设。西部地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加9500多亿元。国家在西部地区新开工5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7300多亿元。其中,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超过2000亿元。青藏铁路新线铺轨317公里;西气东输东段工程已全面竣工,并已向华东四省一市供应商品气。新开工的西电东送工程总装机容量2800多万千瓦,建成输变电线路9800多公里。新建和改建大型水库43座,塔里木河、黑河综合治理初见成效,两河下游胡杨林开始复苏;新建公路里程7.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600公里;新建铁路线路、复线、电气化线路4570多公里,新建、改扩建机场30个,其中竣工15个,在建15个。
(2)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明显加强。经过两年多的试点,从2002年开始,退耕还林工程在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的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展开。截至2003年底,全国累计退耕还林2.28亿亩,其中退耕还林6543.8亿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6543.8亿亩。造林成活率基本能满足要求。四年来,退耕还林工程直接增加中西部地区农民粮食、种苗和现金补贴收入492亿元,促进了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退牧还草工程开始试点,安排治理严重退化草地1亿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进入实施阶段。加强了河流上游和西部中心城市的污染控制。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通往县城的油路工程已基本完成建设,总里程达2.6万公里;改造建设300多个贫困县出口公路654.38+0.7万公里;县际公路项目总里程4.6万公里,已开工3万公里,完成路面工程4400公里。送电到村工程解决了969个无电村的供电问题。实施广播电视进村工程,使西部行政村广播电视通达比例达到97%以上。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基本解决了西部地区2600万人的饮水问题。2001年,云南、贵州、内蒙古、宁夏生态移民试点工程,已使70万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没有人类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人口得到安置。
(四)科技、教育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才开发力度加大。近年来,国家在西部地区安排了2100多个科技开发项目,建设了18个科研基地,支持了230个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安排7000多所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支持建设240多所县级职教中心、中专、技校,重点建设25所高校基础设施、152所高校计算机校园网、500多所县级优质普通高中、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示范工程。支持西部地区建设260家贫困县医院、800多家疾控机构、290多家血站和血液中心,配备1190多辆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770多辆流动医疗车、6万多台广播电视接收装置和一批基层文化设施。中央国家机关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干部的培训力度,与西部地区交流干部的数量有所增加。仅2003年就有17名省部级干部,220名局级干部到西部地区挂职。454名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干部赴中央国家机关和东部地区挂职锻炼。中组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组织实施了博士服务团、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等活动。
(五)经济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水电、天然气、石油、有色金属、棉花、食糖、水果、肉类等特色产品优势初步形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99年的35.2%上升到2002年的38.7%。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和改造力度加大,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近100家在西部地区投资或设立办事处。四年来累计对外直接投资75亿美元。东西部经济合作和对口支援得到加强。仅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在西部地区的投资就超过6543.8亿元。
(6)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建设资金和财政转移支付的投入,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和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全部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在西部大开发的投资中,国家对西藏作了重点安排。第四次援藏117,组织70个相关省市支援西藏建设项目,总投资400多亿元。国家在新疆布局了西气东输、水利开发、流域治理、退耕还林、交通建设、商品棉基地建设、优势资源勘探等一批重点工程。内蒙古、宁夏和广西自治区见证了投资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仍是制约西部发展的薄弱环节。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严重滞后,人才不足和人才流失严重,改革开放差距较大,投资环境问题较多,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既要有紧迫感,又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坚持不懈地努力。
三。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任务和措施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方针政策和重点任务,把加快改革和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中心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五个统筹”, 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西部教育“两基”,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
(一)坚持“五个结合”,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继续抓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的重点是巩固成果,在“五个结合”上下功夫。2004年退耕还林任务10万亩,荒山荒地造林任务5000万亩。重点治理25度以上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特别是河流两岸和湖泊水库周边。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注重实效。退牧还草工程要总结试点经验,完善政策措施。2004年退牧还草任务9000万亩。要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封山禁牧和舍饲结合起来,解决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长远生计问题。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为主,落实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任务。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环境监管,加强河流上游水污染治理、工业污染防治、矿山环境修复治理等环保工程。加强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环保设施建设。
(2)坚持“两手抓”的方针,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关系西部地区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和与群众当前利益密切相关的中小型项目。集中力量建设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工程、交通干线等重大项目,同时根据规划要求和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在2004年适时开工一批重点项目。加强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2004年安排开工县际公路65438+60万公里,继续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和县城电网改造工程,完善部分地区农村电网改造,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缺电县电力设施建设。支持西部地区已通电的自然村(20户以上)建设广播电视。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3)推进“两基”和公共卫生事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西部地区科技能力和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加快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用5年时间实现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集中力量支持西部地区非“普及九年”县的中小学校舍和初中寄宿制学校建设。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逐步免除杂费和书本费,对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加强贫困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设,重点支持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农村医疗设施建设,加强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继续支持西部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建设。
(4)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抓紧调整产业结构,把加快发展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根据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着力培育能源、矿产、旅游、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走市场配置资源的新路子。只要西部地区基本具备条件、有市场、有竞争力,就要优先安排国家投资或国家批准的重点项目布局。
(5)大力改善西部地区发展环境,扩大东中西部经济合作。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形成社会信用体系。积极推进公有制的各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把东中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与西部地区的资源、市场、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实行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建立市场化的跨区域企业合作机制。我们要依托优势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领域吸引外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参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优势产业发展,参与国有企业改造重组。
(六)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结合西部大开发的实践,加强对全局性、系统性重大法律问题的调查研究。在国家总体法律框架下,重点制定《西部开发促进法》、《西部开发生态环境监督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着力促进西部地区法制环境的改善,加大法制建设工作力度,为西部大开发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西部地区人才发展十年规划。制定灵活的就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就业机制和环境,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建立大中城市专业人才到西部地区基层的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
(七)研究落实进一步促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开展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中,要落实本届政府关于西部大开发的目标和重点任务。西部大开发“十一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启动重点经济区域规划。
丝绸之路
在古代,中国是从中亚到南亚、西亚、欧洲和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为大量的中国丝绸和丝织品通过这条路向西运输,所以被称为丝绸之路,或简称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名称最早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冯·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提出的。原指汉代时期中国与中亚、印度之间的交通路线,以丝绸贸易为主。后来,德国历史学家a·赫尔曼将丝绸之路延伸至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
丝绸之路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种桑、养蚕、生产丝制品的国家。考古资料充分证明,丝绸生产技术从商代到战国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当时,中国丝绸通过西北民族之手,被少量贩运到中亚和印度。公元前60年,汉朝定都西域,并在吴磊城(今新疆轮台东)定居,以保护通往西域的通道。早在张骞西使乌孙结盟后,中国使者和商人就纷纷西进。至此,丝绸之路变得越来越畅通,大量的丝绸、丝绸沿着这条路向西运输。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舶来品也传入中国。魏晋时期,东西方商业往来不断,地处丝绸之路咽喉的敦煌是胡商聚集地之一。5、6世纪,南北朝分家,但丝绸之路沿线东西方交流进一步繁荣。北魏建立后不久,就有使节被派往西域。之后,中亚各国的使节和商人经常聚集在平城(北魏初期的都城,今山西大同东北)。迁都洛阳后,洛阳成为各地商人的聚集地,北齐都城云集了众多商人。杨迪皇帝曾派遣黄门侍郎裴举到张掖,以吸引西域商人,表明当时丝绸之路的繁荣。唐朝西部疆域超过汉朝,设立益州、西州、汀州等郡,与内地相同。在龟兹、于阗、疏勒、绥野设立安西四镇(后由焉耆取代绥野)驻军防守,隶属安西都护府。后来又设立北方朝廷护府,治理天山北路的吉米州政府,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因此,长安、洛阳等唐代重要城市都有大量的商人,显示了一个国际都市的风采。9世纪末至11世纪,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东南沿海转移,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兴起,东西方海上交流越来越频繁。同时,中国西北地区各民族政权的分裂和对立,使得丝绸之路的安全难以保证,降低了这条陆路通道的重要性。元朝时期,由于蒙古的西征和对中亚、西亚广大地区的直接统治,东西驿道畅通,许多欧洲的使者、教士、商人沿着这条路来到中国,丝绸之路一时兴盛。明朝建立后,采取闭关锁国政策。虽然从嘉峪关经哈密到中亚的路没有断,但陆上丝绸之路远不如中西交通要道重要。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是在汉代奠定的。东起汉长安,西至班龙,途经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县,出玉门关或阳关,经白龙堆,先至楼兰。楼兰在古岩泽(蒲长海,现在罗布泊西北已近干涸,楼兰遗迹几乎全被荒沙湮没)。汉代西域有南北两路,楼兰是两路的分叉点。从此,北路向西,沿孔雀河至曲黎(今吴磊库尔勒、新疆轮台),再向西经库车(今新疆库车)、古墨(今新疆阿克苏)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南路起于山尼城,沿今切尔钦河向西南,经且末、米奇、于田(今新疆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由于戈壁滩向南迁移了一千多年,南岛东部逐渐变成了沙漠,伊逊和尼尼古城都被沙漠湮灭,所以今天的南岛东部在古南岛的南边很远。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汉明帝北击匈奴,取得伊吾鲁(今新疆哈密)土地,以阻止北匈奴南侵西域。此后“新北道”从敦煌到伊吾,再经刘中、高昌壁、西至车前交河城(均在今吐鲁番盆地),翻越天山,经焉耆至龟兹,再沿汉北路西至疏勒。南北朝时期,南朝与西域的交流主要是从益州(今四川成都)向北到龙河(今四川松潘),经过青海湖旁的吐谷浑都城,向西经过柴达木盆地,向北到敦煌,或者再向西进入西域的鄯善地区。隋唐时期,开辟了一条从瓜州北玉门关经益州、北庭、轮台进入中亚,过伊犁河至绥野的道路,即北新路。除了上述的丝绸之路干线之外,还有很多支线,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政教形势的演变,每条路线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也不同,不断有新的道路被开辟出来。有学者甚至扩大了丝绸之路的概念,认为上述道路只是经过沙漠绿洲,所以称之为绿洲之路。还有,穿过中国北方游牧地区的路叫草原路,向西穿过中国南海的路叫海上丝绸之路或南海路等等。这些提法虽然对研究东西方交通有意义,但并不是原始意义上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上的古代驿站遗址。唐朝?盘陀遗址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不仅仅是东西方的商贸之路,更是中国与亚欧各国政治交流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法、医学等科技知识,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先后传入中国,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的纺织、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制瓷等技术,绘画等艺术技法,以及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也通过这条道路传入西方,并产生了影响。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友谊的象征。敦煌莫高窟的商队图描绘了唐代丝绸之路上中外商人往来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