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18世纪法国哲学的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400多年来,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在法国哲学的发展中交织在一起。有时理性主义占优势,有时非理性主义占优势。

文艺复兴时期的蒙田是法国哲学的先驱,他对17世纪的笛卡尔和帕斯卡产生了双重影响。首先,蒙田的怀疑主义影响了笛卡尔“怀疑一切”的方法论和他的自由批判精神。蒙田的座右铭“我知道什么?”用古罗马的Piroism的论点,一切都值得怀疑。蒙田被认为是一位具有批判精神的自由思想家。笛卡尔对从经验和以前的科学知识中获得的知识的怀疑,对现成知识的批判,敢于怀疑一切,都受到了蒙田的影响。

蒙田还影响了帕斯卡的非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自文艺复兴以来,一些人文主义者赞美人类的伟大、尊严和理性,而蒙田则揭示了人类的渺小、悲伤和信仰。这让帕斯卡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综合,既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伟大和尊严,也让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悲哀;既能看到人类理性能力的作用,也能看到理性的无能和信仰的超越。帕斯卡充分肯定了几何的作用,在他的科学研究中,也广泛运用了几何中的证明和演绎方法。但是,帕斯卡也认为几何学的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在他看来,过分抬高理性或理智的作用,是一种理性的独断,而基于人心或心的敏感精神、精微精神、准确精神,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的一种很好的洞察力。在笛卡尔和帕斯卡之后,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被确立。

18世纪是理性主义的时代。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把上个世纪哲学家建立的理性主义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理性主义成为他们反对封建思想、描绘新社会蓝图的准绳。理性已经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过去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审判。

19世纪是一个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对抗的时代。19世纪法国哲学中的雷诺维尔的新批判主义和孔德的实证主义继承了启蒙哲学的传统,而改变了法国哲学发展方向、奠定了近代法国哲学基础的比隆、柏格森和布隆德尔三位哲学家则继承了非理性主义的传统。

在20世纪,除了巴什拉的科学哲学和结构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是非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也是非理性主义的一种体现。德里达、福柯、德鲁兹等人追随尼采、海德格尔,对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传统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但总的来说,非理性主义主导了20世纪的法国哲学。

可见,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在法国哲学发展的400多年中是交织在一起的。有时理性主义占优势,有时非理性主义占优势。这种纠结的状态贯穿始终。

重新评价“进步”和“解放”的价值

后现代主义有一系列关于“进步”的问题:人类历史真的在进步吗?进步难道不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吗?而且,“进步”真的是好事吗?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从工业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成为法国哲学的重要课题。崇尚理性、自由、平等、进步的启蒙精神是现代性的突出体现。

卢梭是最早的现代性批判者。他通过反对自然和文明,全面批判了资本主义文化、社会政治制度和教育方法。卢梭意识到,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和发展与人的幸福是矛盾的,文化和文明的发展与人的道德水平未必成正比。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如果以奢侈、金钱、低级趣味的时尚为主导,那就完全变成了“金钱文化”,格调低下的“庸俗文化”。

卢梭认为,从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人类将从平等进入不平等。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不平等就加深一步。恩格斯在《反都灵》中评论卢梭的学说时写道:“这样,卢梭看到了不平等就是进步。然而,这种进步包含着对抗,同时也是倒退...随着文明向前发展,不平等也在向前发展...压迫者被压迫,这是否定之否定。”正如恩格斯所说,卢梭的书“可以说奇妙地展示了它的辩证起源”。它不仅是反对基督教封建理论“人只有在上帝面前才是平等的”的思想斗争的武器;同时也包含了法国资产阶级“平等、自由、博爱”的革命口号。法国大革命爆发前三十五年,卢梭不仅意识到了革命的必然性,而且在哲学和法理上证明了其合法性。

当然,卢梭并不认为在社会状态下,人注定是不自由不平等的。相反,卢梭把不自由不平等的社会状态视为不合理的社会状态。卢梭要实现的是否定之否定,是使人在一种全新的社会状态中达到更高的社会自由和平等。后来,卢梭的思想深深影响了黑格尔思想的形成。

如何看待理性和进步是法国后现代哲学思考的两个问题。福柯等人反对理性的总体性、理性暴力和理性极权主义。“进步”和与之相关的“解放”概念也被后现代主义“解构”。后现代主义有一系列关于“进步”的问题:人类历史真的在进步吗?进步难道不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吗?而且,“进步”真的是好事吗?「进步」的后果是什么?怎么能看到“进步”带来的人类自由的不断丧失和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

后现代主义对“解放”也有不同的看法。首先,后现代主义认为“解放”是宏大叙事和元话语,这是后现代主义所抛弃的;其次,人的解放过程也是逐渐获得主体地位,成为独立主体的过程,而主体的形成和建构过程也是逐渐规训人的过程,最终约束和限制人,使人失去自由。在这一点上,后现代主义不仅解构了法国启蒙哲学的理性主义原则,也解构了启蒙哲学的“进步”和“解放”概念。最后,后现代主义认为科学可能会把人引入误区,制造出灭绝人类的武器;科技的发展和过度滥用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使地球越来越不适合人类生存;更严重的是,科学解决不了人的精神问题——无论是人的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还是人的终极关怀,科学和理性都解决不了。

人性和社会的多重呈现

与其他国家的哲学相比,法国哲学更注重对人和社会的研究。法国哲学家不仅沉迷于理性领域,而且缺乏情感。他们中的许多人同时是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

与其他欧洲国家的哲学相比,现代法国哲学似乎具有以下风格和特点:

第一,法国哲学一直渗透着一种怀疑精神,崇尚理性。

怀疑精神和崇尚理性的精神可以说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如果怀疑是消极的、批判性的,那么崇尚理性就是积极的、富有成效的。怀疑的目的是倡导理性,或者说怀疑只是理性的一种手段。

从中世纪的唯名论者阿贝拉德、文艺复兴时期的蒙田,到近代哲学创始人笛卡尔、18世纪的贝尔、伏尔泰的怀疑论,这种敢于挑战传统和权威的怀疑精神在法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甚至20世纪下半叶的后现代哲学也体现了怀疑精神。它怀疑人们所崇拜的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怀疑历史进步论和启蒙精神,怀疑现代性和现代化的成就。

第二,人和社会是法国哲学的重点。

自然与人是哲学永恒的主题。与其他国家的哲学相比,法国哲学更注重对人和社会的研究——

爱尔维修关注人的灵性,强调人的灵性,把人看作是一种文化的对象和教育的产物。存在主义是一种人学。孔德是现代社会学的直接创始人。从涂尔干到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非常重视对现代社会的研究。这些应该算是法国哲学对人类社会认识的贡献。后现代主义对后工业社会的反思和批判,对于正在大力推进现代化的我们来说,不亚于一剂清醒剂。

第三,开放性。

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大量吸收了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尤其是洛克的经验主义),狄德罗也大量吸收了莱布尼茨哲学中的辩证因素。在19世纪,不仅勒诺维耶的新批判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康德哲学,而且阿梅林的唯心主义与黑格尔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3H”(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3M”(马克思、马克斯·韦伯、马尔库塞)、尼采都是德国哲学家,克尔凯格尔是丹麦哲学家,弗洛伊德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这些哲学家的思想元素影响了20世纪法国哲学的面貌。

第四,社会参与。

法国哲学不是研究中的哲学,而是与现实斗争紧密相连的哲学。法国哲学家不喜欢住在小隔间里揣测玄学,而更关注社会变革和政治斗争。他们有使命感和时代感,是现实革命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第五,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

法国哲学家不仅沉迷于理性领域,而且缺乏情感。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不仅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人是善于在文学中表达自己哲学思想的著名作家、戏剧家和文学评论家,而且比他们更晚的柏格森、萨特、加缪等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法国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法国哲学的兴趣逐渐超过了对德国哲学的兴趣。这种学术兴趣点的变化与法国哲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有关,也与中国哲学界学术生态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从100年来法国哲学在中国的传播来看,中国人对法国哲学的主要兴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笛卡尔哲学。中国人对笛卡尔哲学有双重兴趣:一方面,他的哲学崇尚主体性和理性主义认识论;另一方面,他的二元论哲学在物理学领域坚持机械唯物主义,他的唯物主义对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有重要启示,他的心身关系理论开启了西方心灵哲学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大陆对主体性、认识论和西方心灵哲学研究的加强,笛卡尔哲学变得越来越重要。

18世纪的启蒙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提出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18世纪狄德罗和霍尔巴赫的唯物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

孔德的积极哲学。孔德的实证主义科学方法论和实证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是我们理解英美实证主义哲学的基础,对我们理解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具有指导意义。孔德的经验社会学和涂尔干的社会学被中国人视为社会学的创始人。

柏格森的人生哲学。20世纪初,柏格森的生命创造与进化哲学与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进化论一起传入中国,为当时想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活力。

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中国改革开放初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之后,大学校园里一度流行萨特热、尼采热。虽然萨特强调的“存在先于本质”等一些极端个人主义和绝对自由的观点并不合理,但他强调年轻人应该努力奋斗,创造自我,在做出自己的选择时主动承担责任。这些思想与当时年轻人愿意自己规划自己选择的思想不谋而合,对解放思想、焕发社会活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法国现象学思潮。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传到法国,产生了广泛而长期的影响,出现了一股现象学思潮。它影响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德里达和福柯的后现代主义。近十年来,随着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研究的深入,中国年轻一代学者也对法国现象学家的研究和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结构主义。上世纪末,国内研究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很多。新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对拉康后弗洛伊德主义的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近年来,深受阿尔都塞和拉康影响的巴迪尔研究在中国逐渐升温。

后现代主义哲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形成了新的研究热潮。包括德里达、福柯、利奥塔、德勒兹、鲍德里亚,都成为中国哲学博士论文的重要研究对象。这些哲学家的思想是对资本主义本身的发展,对西方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尤其是对西方现代性理论的反思和批判。他们反对技术至上,反对过分强调以人为本,反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过分强调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这些观点对现当代中国的发展,特别是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法国哲学的兴趣超过了德国哲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对17和18世纪的法国哲学研究感兴趣,还有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法国哲学中的现象学和后现代主义研究越来越感兴趣。这种学术兴趣的变化与法国哲学自身的发展和中国哲学的学术生态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