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偶像化是一种病态心理吗?
自我调整需要孩子完成自我,需要一个阶段。作为父母,他们可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夜成熟。他们看到摸索进步的孩子着急了,就会去干预,以为这样会好一点。但要小心拔苗助长,好心办坏事。
如果孩子被偶像化了,家长首先要学会方法,先认同,再提问。比如周六给孩子去听音乐会的支持和经济资助,但回家后可以劝他克制激动,安心学习。允许孩子买一些歌手CD,并选择一个时间与他们分享,但要求他们不要在学习时听。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理解和认同他的选择,只要注意方法和分寸。
同样,家长也要明白,在偶像化的疯狂年代过后,每个孩子都会静下心来,做一些符合现实生活的事情。就算孩子现在有点失落,也是及时的,他不会永远这样。这种超越自控力或父母管理的疯狂感觉,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强大的推动力。他觉得活着很快乐,很幸福,是一种享受。这种感觉对孩子的发展很重要。一个孩子发展的好不好,取决于他从生活中获得的快乐是多还是少。如果他总是不快乐,他的成长意志就会变得薄弱。如果他总是快乐和自我满足,他会觉得自己活着,会努力活得更好。所以家长要明白两点:第一,偶像化有时效性,第二,偶像化的经历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明白,偶像化是个人的爱好和愿望,在学校环境中必须遵守校规。如果孩子在学校表现好,遵守纪律,留短发,不要涂口红,不要戴耳环。然后在偶像化的特定场所,比如个人演唱会或者摇滚派对,允许穿得非常前卫,行为疯狂。这恰恰说明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既能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也可能会失去自己的身份。这样的孩子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非常自觉,家长不必担心。
家长也可以引导孩子在精神上发展偶像化,而不是模仿外在的形象,让孩子明白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追求体验式的快乐,通过想象接近歌手来认同自己。父母可以告诉他,每个歌手的成功都是很辛苦的,要经历很多磨难才能唱出来,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