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居里夫人这样杰出的女性有哪些?
是吴家的第一个女孩。小时候,吴健雄因其精致的容貌而非常迷人。和许多其他孩子一样,在学习上,吴健雄也是从背诗、认识汉字和计算开始的。在学习过程中,吴健雄表现出了相当不同寻常的智力。
1923年,11岁的吴健雄去离家50里外的苏州读书。吴健雄的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在当时是一所非常有名的学校。校长杨女士是一位很有眼光的教育家,经常邀请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在这些学者中,胡适先生给吴健雄的印象最深。事实上,在胡适来学校演讲之前,爱读书的吴健雄就已经在《新青年》等杂志上看过胡适的文章,对胡适十分钦佩。胡适来学校演讲前,校长杨知道的文章写得好,很佩服胡适,就说:“熊健,你一向喜欢胡老师的思想,这次就由你来写演讲记录吧。”吴健雄还记得,胡适演讲的题目是现代女性,讲的是女性应该如何从思想上走出旧传统。
1929年,吴健雄以优异的成绩从苏州女子师范学院毕业,被保送至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吴健雄学的是教师专业,在继续接受教育之前,他被要求教授和服务一年。但由于当时规定没有那么严格,这一年吴健雄没有去教书,而是去了上海的中华书院再学习一年,因此他也有机会成为胡适的得意门生。吴健雄曾说,对她影响最大的两个人是她的父亲和胡适先生。
起初,胡适并不认识吴健雄,尽管他知道在中国公学里有一个极其优秀的学生叫吴健雄。一次,吴健雄在一次考试中坐在第一排。考试持续了三个小时,吴健雄第一个在两个小时内交了卷。胡适很快做完卷子,送到教务处。正巧中华学院的两位名师杨洪烈和马也在。胡适说,他从没见过一个学生对清朝三百年历史了解得这么透彻,所以给她打了一百分。杨洪烈和马还说,班上有个女生总是考一百分。于是三个人各自写下学生的名字,拿出来。结果,三个人都写了吴健雄。
吴健雄和胡适的师徒经历,不仅在吴健雄看来对她影响深远,胡适还在公开场合说过,那是他一生中最骄傲、最自豪的事。
20世纪30年代初,当吴健雄开始他在大学里寻求知识的生涯时,物理学正在西方发生革命性的变化。18的吴健雄虽然没有完全了解物理学令人眼花缭乱的进展,但她在少年时读过一本居里夫人的传记,居里夫人是吴健雄崇拜的偶像。然而,她没有想到,不到20年,她将因在核物理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被称为“中国居里夫人”。
在美国留学
从65438到0934,吴健雄毕业于中央大学,在浙江大学做了一年多的助教。1936年,吴健雄得到了叔叔的资助,准备去美国留学。当吴健雄到达三藩市时,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已经开学了。当时,一位名叫杨的中国留学生担任中国学生会主席。他告诉吴健雄,一个中国学生两周前来这里学习物理,他可以带吴健雄参观物理系。那个中国留学生是袁家骝,袁世凯的孙子,但当时吴健雄并不知道他和袁世凯的关系。
当时的伯克利虽然没有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名校那么久,但是吸引了一批年轻的、顶尖的物理学家,比如发明并建造了回旋加速器的劳伦斯,他当时才35岁;后来被称为美国“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年仅28岁。吴健雄很快发现了伯克利物理系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这是她探索科学知识的梦想圣地,所以她决定留在伯克利。
1938年,吴健雄正式开始做核物理实验的时候,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从65438年到0939年,由塞格雷加指导的吴健雄实验是研究铀原子核裂变的产物,其成果之一为美国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做出了重要贡献。1940年,吴健雄获得了博士学位,她的论文发表在最权威的《物理评论》上。
由于在核裂变和放射性同位素方面的杰出贡献,吴健雄成了《奥本海默》等许多伟大科学家心目中的“权威专家”。此时,吴健雄已成为柏克莱的传奇人物,当地报纸也纷纷以她为特写。在中国,人们开始称她为“居里夫人中国”。
女孩的感觉
年轻时,吴健雄虽然对外人沉默寡言,但实际上却有一颗热情的心。她对生活,对未来,对爱情都有很高的期望。年轻时,吴健雄受到一位年轻、博学、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钦佩。
吴健雄对胡适的钦佩,以及后来胡适对吴健雄的欣赏和关怀,都没有超过他们的师生情谊。
吴健雄的爱情故事开始于她于1936年来到三藩市并决定留在柏克莱求学之后。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是袁家骝。尽管袁家骝是袁世凯的孙子,但他并不像是一个专职司机。相反,他从小就很努力,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在柏克莱期间,吴健雄和袁家骝在同一个班级,交往密切。由于才华出众,相貌出众,吴健雄在一大批研究生中受到很多人的敬仰,其中一个就是后来在美国高能物理界声名鹊起,并创立费米国家实验室的威尔逊。在威尔逊的记忆中,那时的吴健雄是杰出而迷人的。她一直穿着中式高领旗袍,很正式。威尔逊说,在他们住的留学生宿舍里,几乎所有人都被她的魅力所吸引。
然而,在众多追求者中,吴健雄只对袁家骝情有独钟。1942年5月30日,吴健雄和袁家骝在袁家骝教练米利肯的家里举行了婚礼。
曼哈顿计划
美国原子弹的制造来自一个名为曼哈顿的科学项目。这个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的计划,汇聚了当时许多一流的科学精英,吴健雄就是其中之一。
吴健雄是唯一参与曼哈顿计划的女性科学家,她的工作是该项目的核心部分。一方面,吴健雄在核物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奥本海默》对吴健雄特别欣赏。正因为如此,吴健雄才能以一个刚到美国、没有美国国籍的外国人身份参与如此机密的国防科学计划。
愿意做梯子
1956 12.24,华盛顿下大雪,机场被迫关闭。许多往返于华盛顿和纽约之间的乘客涌向华盛顿的联合车站,乘坐火车返回纽约。在这辆平安夜上,一个娇小的东方中年妇女,当时著名的物理学家吴健雄,也挤在人群中,买了一张当晚最后一班去纽约的火车票。她此行就是要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带回纽约,而这个实验结果恰恰验证了两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帮助这两位科学家获得了诺奖。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登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早在1956年春天,吴健雄和袁家骝就计划去日内瓦参加一个高能物理学会议,然后去东亚作一次演讲旅行。这时,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杨振宁和哥大的李政道向吴健雄提议,让袁家骝一个人去,吴健雄去华府做实验,验证他们的“宇称不守恒”理论。
就这样,在华盛顿的国家标准局,吴健雄和其他四位科学家开始了他们的实验工作。
1957 65438+10月15经过努力,吴健雄的实验反复证实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想法。她把实验报告整理成一篇论文,寄给了《物理评论》。当天,哥伦比亚大学为这一新发现举行了史无前例的新闻发布会。第二天,《纽约时报》在头版报道了吴健雄的实验结果。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纷纷涌向吴健雄的实验室。吴健雄还被许多大学和实验机构邀请去谈论她的实验结果。
这年的6月5438+10月,当吴健雄在纽约州北部的一所大学讲课时,他突然接到《奥本海默》打来的电话。从《奥本海默》的电话中,吴健雄得知杨振宁和李政道因为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奖。时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的《奥本海默》为此专门举办了一次晚宴,邀请吴健雄、杨振宁、李政道等人出席。说对宇称不守恒定律贡献最大的有三个人,除了杨、李、,他特别强调的贡献不可忽视。然后在晚宴上,《奥本海默》特意安排吴健雄坐在他旁边,表示他对她的欣赏和关心。
很多人欣赏吴健雄的当天梯精神,也有很多人为她愤愤不平,包括1988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与吴健雄在哥大的长期同事斯坦伯格。在他看来,没有的实验结果,杨和李的理论只能是一种设想。吴健雄的实验结果改变了这一切,吴健雄应该与他们分享诺贝尔奖。
吴健雄多年来从未抱怨自己未能获得诺奖,也从未公开表达过自己的观点。直到1989,1,斯坦伯格才在《科学》杂志上称赞吴健雄的成就。吴健雄在给斯坦伯格的感谢信中写道:“作为一个像你这样的现代物理学的伟大批评家,给我这样一个罕见的称赞,比我所期望或重视的任何科学奖都更有价值。我一生都致力于弱相互作用的研究,并乐在其中。虽然我从来没有为了获奖而做研究工作,但当我的工作因为某种原因被忽视时,这仍然深深地伤害了我。”
显然,吴健雄一直为未能获得诺奖而感到一种痛苦,但这并没有阻止她对物理学的探索,人们一直钦佩她对科学的巨大贡献。1997吴健雄在美国去世后,中美媒体都用了很大篇幅报道。吴健雄曾对这位杰出校友的逝世向他的母校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和分享吴健雄奖学金的学生表示深切的哀悼。
黄道婆、李清照、王,清代著名女科学家。
到了清朝,出现了一位天下罕见的才女。她并不局限于普通才女唱红绿,弹琴唱赋,也不满足于豪迈的骑马弓,而是对天文、数学、地理、物理、医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就是被誉为“当代班昭”的清代著名女科学家王。
王(1768 ~ 1797),汉族,本名德清,江宁女史。原籍安徽天长县,后迁居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清代著名女科学家。
第一,鄙视封建礼教,敢为天下先
王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江宁的一个医生家庭。他的祖父是一个国王的助手,他的字是兴斋。曾任凤城知府、宣化知府,精通历算,著述甚多。尤其是他家藏书丰富,据说有75柜。这些书对王的成长影响很大。
十一岁时,王随外祖母到吉林吊唁外祖父,在吉林生活了五年,使她有机会阅读外祖父丰富的书籍,增长了见识和才干。后来她陪奶奶和爸爸去了北京、陕西、湖北、广东、安徽,参观了名胜古迹,学到了很多东西,接触了很多社会现实。
王从小就聪明又有野心。十几岁时,她就表现出了不同于一般女性的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突破了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束缚。当她十几岁时,她从一位蒙古将军的妻子那里学会了骑马和射击。史书上说她是“飞马过江”,达到了“有把握命中目标”的程度。为此,王还得意洋洋地写了一首诗:“我也学会了射箭和检阅骑术,我也用粉蒙住了脸。”她相信“如果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是人”。强调学习不是专门为男人设计的,女人的智慧不比男人差,学习一样对社会有益。她还和木兰、大小乔等写了一首长诗,名为《一个女中学的医生的照片》。以此为主题,表达了她心中“万里写万卷书,常有意为夫”的想法。正是她对男人的羡慕和求知的欲望,使她成为清代著名的女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医学博士。
与其他科学家相比,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艰难。如果她想从事科学研究,她必须反对封建迷信和封建道德。她刚开始学天文,画诗的时候,一群封建卫士嘲笑她。但是王并没有屈服。她据理力争,坚持为科学开路。她在一首诗中写道:“谁说孩子像男女一样相信女人就不是英雄?”她顽强地反抗封建礼教的重压,锲而不舍地进行科学研究。王对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歧视和压迫充耳不闻,为封建社会妇女缺乏受教育的权利和学习科学文化的机会大声疾呼,充分表现了一个要求自尊、自强、自爱、自立、平等的女强人的崇高精神。
第二,杰出的科学成就
历史上,日食和月食一直笼罩在神秘之中,甚至被用来预测好运或霉运。为了揭开这个秘密,王经常在她的斗篷里喝露水,独自坐在户外,仔细观察星星的运行和变化。她用灯笼当太阳,圆桌当地球,镜子当月亮。她在家里反复模拟实验,终于搞清楚了日月食的原理,写下了著名的文章《月食论》。本文指出,只有太阳照在月球上,月球才有光。人站在地球上看,只有十五能看到满月,初一能看到新月。新月时,只要太阳和月亮靠近黄白道的交汇处,阳光被月亮遮住,就会发生日食。因为太阳高,月亮低,而且相距很远,所以日食(日食的程度)随着观测者的位置不同而不同。日出时,只要月亮进入地球的阴影,就会发生月食。她关于日月食成因的理论与现代天文学公认的日月食原理完全一致。
地球是一个大球。为什么站在地球边缘和下半球的人不会倾斜摔倒?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常识。但在当时,人们很难理解。经过仔细研究,初出茅庐的女子王对这个问题给出了通俗的解释。她在《论地球的圆圈》中说,地面上的人是以居住地为中心的,所以从远处看,其他地方是倾斜的。看起来应该都甩了,其实不会。这是因为到处都是人,头上盖着天,脚下盖着地。人居住的地球被天空包围着,在空间上没有严格的上、下、侧、右之分。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认识。
王博览群书,批判吸收。比如当时有的历书上说恒星年和回归年的区别是从汉武帝一开始改历法开始的。王指出,这种差异并非源于历法,而是在于晋代发现岁差之后才出现的。历书还说,由于岁差,春分逐渐东移。王指出,岁差引起的春分运动是向西而不是向东的。关于中国“定气”何时产生的问题,有人认为“定气”始于唐代历法。王又批评说这是错误的。“丁琪”始于北齐的,继之于隋的刘哀,到了唐代才由李和高僧一行测算得比较准确。王的这些批评和意见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实际。她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至今仍令我们钦佩。
明末清初以来,西方各种天文理论传入中国。王对的西方理论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选择地加以运用。她既知道哥白尼的日心说体系,也知道第谷的折中体系(即地球是宇宙不动的中心,太阳、月亮、星星都围绕着地心转,五大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她认为“西历虽近,不可不准”,“可行则不可行;有事情,就是有问题。”一个生活在18末世的女人能有这样的洞察力,是很难能可贵的。
她的很多天文著作已经被人遗忘,现在能看到的只有金陵系列《德风阁》5、6、7卷的天文历法心得。比如第五卷,有岁差之辩,有盈缩之辩,有星之辩,还有黄迟的第二种解释。第六册包括地球圆论、地球重于九天论、年轮定于地心论、日月五星随天一、二、三左转论。第7卷包括Eclipse解和毕达哥拉斯三角形解。
在数学方面,王是以、梅珏为骨干的安徽数学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在数学研究中,她注重吸收包括梅文鼎在内的中西算法之长,提高概括能力,化繁为简,灵活运用,不被旧方法、旧思想束缚。她还擅长逻辑推理。她在《地球的圆周论》中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这六个理论时,并没有现代科学的实验条件,而纯粹是从现有的天文知识和数学知识中用逻辑方法推导出来的。在数学方面,她的主要著作有《历法计算与简单存储》五卷本;规划中的支一,修订规划中的证明与错误,西部规划中的增删等。
王也是清代名医。从小,她就注意向当医生的父亲学习医学理论。她不仅精通医学,而且能切脉处方。在医学上,她首次提出五策,同时提出治病八要。由于王重视医学与临床的结合,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她的医学理论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思想。据史料记载,因为医术高超,她在二十多岁时就得到了“女中华佗”的绰号。
她在诗歌和文学方面也取得了成就。著有《德风阁第一集》14卷、《德风阁第二集》6卷、《诗赋三评》10卷、《妇女读本》1卷、《沈拓谈》1卷。
25岁时,王嫁给宣城秀才詹美。湛美是王的好帮手,跟随王学习,帮助她整理手稿,为王的出版奔走。
王是中国古代女性的杰出代表,她在自然科学、诗歌和医学方面都很有天赋。然而她29岁英年早逝,是科学史上的一大遗憾。
中国历代学者对王评价甚高。清代著名史学家钱大昕称赞她为“班昭之后唯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