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始人和代表作者。20世纪,他被选为世界文化名人,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的生平经历记录屈原生平经历的材料是《史记》中的《屈原列传》,它更早,也更具体。司马迁之前,贾谊贬谪长沙,途经响水时,曾向屈原进贡。本文引用了屈原《离骚》和《九章》中的部分篇章,转述了屈原的思想和经历,与《史记》所载完全一致。与司马迁同时代的写《七言诗》,庄(东汉时讳疾忌医)写《丧时》,都是模仿屈原的作品。本文所描述的屈原的思想和经历也与《史记》所描述的接近,所以《史记》所载的屈原事迹基本可信。当然,传记中也偶有误述或历史错误。

近代少数学者对屈原的存在表示怀疑是没有根据的。

《屈原列传》说,屈原名平,字原。而在《离骚》中,它自称有一个正名和一个平衡字,是前者的音译。“规律”和“精神平等”是平和源这两个词的引申意义。

关于屈原出生的日期,离骚说:“她把贞操带到孟茜,我和庚寅却投降了。”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王逸说,他认为“摄体”是“摄体阁”的省名,屈原生于“太岁在阴,正月始于春,庚寅之日”,即阴年在阴;第二,朱说,他认为“摄体”是天上星座的名称,并没有指明是哪一年。这两句话只说屈原生于银月银日,具体年份不详。两种学说中,王易的学说更为流行,但由于历法不同,结论也不尽相同。蒲江青推测屈原生于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日,这一结论更为详细。

屈原的祖先是颛顼列文,应属夏族。据《史记·楚世家》记载,莱氏六代人纪廉是楚人创业的创始人,同为姓氏。在周成王,纪廉的曾孙熊逸被封于楚,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传至熊通(义佐达),即楚武王。他的儿子有缺陷,封地给了屈,所以他的后代以屈为氏,所以屈是楚姓的一个分支。自春秋以来,屈氏在楚国历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高级官员莫骜担任过曲中、曲完、曲当、屈直、曲剑、曲生等职务,其中大部分是世代相传传下来的。

屈原的父亲,在《离骚》里叫伯庸,也可能是化名。另外,据说屈原还有一个姐姐。

现在很难确定屈原的姓在哪里。屈原的故乡只能从汉代以后的各种学说中推断,其中丹阳秭归传说最多。丹阳是楚国开始封国的地方。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笔记》引用元《益都集》说:“秭归是熊逸的出生地,屈原故里,原农田房屋今存。”“秭归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的旧田家,虽堰满,仍称原田家。县城以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旧居,石为房基,名曰乐平里。家东北六十里有女庙,碎衣之石犹存。”这是汉魏以来关于屈原故里最具体的说法。

屈原的政治活动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重要政治家。他一生都在激烈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度过。了解他的政治经历是研究屈原思想和文学成就的重要前提。

自从屈先被任命为莫傲之后,这个位置几乎全部由屈的后人继承。其地位仅次于灵隐。《屈原列传》说,屈原是楚怀王的左派。根据现有的史料,可以知道战国时期只有屈原和淳沈骏担任楚左图。淳沈骏被提升为灵隐左弟子,与旧楚体系中的莫傲地位相同。从《屈原列传》中屈原在内政外交方面的职责来看,左图也相当于墨敖,可能是春秋时期的墨敖。屈原和王怀是同宗。他是左弟子,按宗族是重臣。

屈原的政治活动,有《屈原列传》记载,并为屈原作品所证实,主要有:辅佐王怀内政,议国事、待客,起草宪令、变法;在外交上,他参加了统一战线派与秦国的斗争,两次出使齐国。

屈原的政治活动与当时的历史变化有关。春秋时期,周朝的统治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诸侯国已经以自我为中心,争夺霸权。楚国的情况与中原诸国相似,由于有利的地理和政治条件,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大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经过长期的兼并,形成了七雄并存的新局面,其中以秦、楚为最强。

当七侠仗义的时候,屈原帮助了楚怀王。起初,屈原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要他“使之为宪令”,即主持国家法令的起草和公布。“宪政秩序”涉及政治改革的实施。楚国悼王,就有吴起变法的先例。在王怀的早期,他也想做点什么,而且他曾经赢得了工会主席的职位。因此,屈原希望旧能更新,曾经得到王怀的支持。然而,楚国的政治改革不够彻底,政治权力主要掌握在贵族手中,他们为了维护个人地位而反对政治改革。

当时楚国朝廷群臣云集,与屈原同列的还有上官大夫。他嫉妒,和屈原争了起来。屈原起草的宪法秩序未定。上官大夫想收下,屈原拒绝了。他诬蔑楚怀王说:“楚王立屈为令,人尽皆知。每次我一声令下,我就把它切平,我认为我做不到。”王怀勇胆小怕事,昏昏沉沉,不辨是非,就生屈原的气。屈原被异化的根本原因是他的变法计划违背了贵族的利益,受到旧贵族的诋毁。

屈原与旧贵族集团的斗争还表现在外交政策上。屈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坚持联齐抗秦的策略,这是一个对楚国有利的正确策略。楚怀王采纳了他的建议,派他去了齐国。屈原被异化后,秦国派张仪去楚国用土地引诱楚怀王。目光短浅的楚怀王改变了外交政策,采取了“绝对忠于秦”的政策。结果,楚国在政治上和外交上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王怀很生气,贸然派兵攻打秦国。没有了齐国的支持,被秦国打败,失去了汉中之地。形势危急,屈原一度被楚怀王再次派往齐国,企图修复两国友谊。但没过多久,秦国的赵浩棋就提出了与秦楚联姻的要求,并想见楚王。屈原谏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商!”然而,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劝楚怀王去秦国,说:“为什么要拒绝秦欢?”楚怀王最后去了秦国,被扣留在那里,最后死了。当时,屈原已经被逐出朝廷,流放到汉朝北方。

死后,长子继位,娶弟子兰为妻。当时,楚国人指责子兰劝说王怀入秦,因此屈原得到了广泛的同情。但是,子兰并没有想太多,而是唆使上官大夫向项王诽谤屈原。项大怒,又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大约就在这个时候,杜莹到了包壮之后,“民不聊生”,“民不聊生,民不聊生”,他不得不回到家乡,远走他乡。我在袁和项身边徘徊了大概九年。他远离故国,没有地位。他只是哀叹国家和家族的事务。于是,他慢慢顺着沅江,向长沙进发。屈原不可能回楚,也不可能远游求智。此时被“放生于泽河畔唱,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无奈之下,投水汨罗江自尽,以示忠义爱国。

屈原除了是一位左图外,还曾经担任过“三闾大夫”的职务。三闾是楚宗室赵、屈、荆三姓的聚居地。三闾大夫应该是春秋战国以来晋、鲁等国的公医。他的职位是管理宗族事务,教育贵族子弟,汉代的完颜政相当于此。作为三闾的一名医生,屈原肩负着教育宗族的重任。这一点在《离骚》中说得很清楚:“我既是九花兰花,又是百亩树。我是一个外国人和一辆车,我是杜衡和方志的混血儿。希望我准备好了就去割。”他为培养后备人才付出了很多努力,结果却是“变成了香,变成了毛”。他辛辛苦苦培养的一批人,变成了反对自己的敌对势力,这让他感到极大的痛苦。

屈原的思想和创作博大精深。他熟知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周朝以前各代的盛衰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传说。我也知道很多春秋以来主要国家和一些重要人物的历史。这位前楚王的拓荒史,尤其擅长。在这个广阔的领域里,他总结了许多治国理政的原则,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在屈原的作品中,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治国的思想感情。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国政治”,即圣贤圣贤的政治。他认为只有圣贤圣贤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社会现实,使楚国强大。他热情赞扬了尧、舜、禹、唐、后稷、文王、、和楚三皇等古圣先贤,热情赞扬了楚伊尹、、、周公、宁齐、、介子、比干、伯夷、舒淇、伍子胥、文子等古圣先贤。他还用比较的方法来谈论一些邪恶的君主,如桀、周、易、韩倬和朱。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贤的重要性,说明楚无圣贤的危险,都是针对现实的。“耿介”(《离骚》),意思是光明磊落,是屈原对君主的最高要求。所谓贤臣,是以伊、傅、鲁、宁为楷模,而不是以贵族为对象。这就是提倡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的意义。屈原在谈及贤臣时,常用忠、忠、信这几个字。而屈原本人,在忠君爱国思想的支配下,敢于坚持真理,不向恶势力低头:“我内心也是善良的,虽然九死一生也没有后悔过。”(离骚)古代圣贤的“忠”之德,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屈原“美政”的另一个基本内容是民本思想。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表达得很清楚。他在《离骚》、《九章》等著作中多次谈到“人”的问题。“上帝是无私的,看人的道德是不对的。”丈夫只是圣人的茂兴Xi,他不得不使用这种土壤”瞻前顾后,看人计”(《离骚》);”我愿抖擞起来,到处奔走,我要访民,尤其是从镇上来的”(《九章》)。实际上,这是“天以自民,天听自民”这一古老思想的发展(引自孟子万章)。所谓贤者与圣人,所谓美好的政治,要看它能不能解决民生问题,能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的环境。

根据刘向、刘欣的校勘和王逸的注释,屈原作品共有25部,分别是《离骚》1、《田文》1、《九歌》11、《九章》9、《远游》。根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的话,招魂有1件。有些学者认为《赵达》也是屈原的作品。但也有人怀疑《征途》后面的章节和《九章》中的部分章节不是屈原写的。总的来说,《离骚》、《田文》和《九歌》可以看作是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在内容和体例上都可以与《离骚》归为一类,且大多有据可查,意味深长,重在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离骚》是屈原用自己的理想、经历、痛苦、热情乃至一生铸就的壮丽诗篇,闪耀着鲜明的人格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焦点。《田文》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创作的一首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学术造诣和对历史、自然的看法。《九歌》是屈原加工润饰的楚国祭神乐曲。在人物感情的表达和环境氛围的描写上充满了生活气息。但它是世代或神灵的表达,而不是作者的自我抒情,更多地表现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和《九歌》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屈原的作品与神话密切相关。很多虚幻的内容都是由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也是一个关注现实的诗人。他的作品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各种矛盾,尤其是揭露了楚国的黑暗政治。

屈原作品的风格明显不同于《诗经》。这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民俗差异有关。当时北方已经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国还有氏族社会的遗风,坚韧活泼,不受礼法约束。所以表达男女之情和爱国之情是如此直白,所用的素材是如此丰富,什么都能跑到笔底。写人与神的爱情,写疯人,写古代历史传说,写鬼神同游,所有的神在民间都有普通的人性,神只是超出普通人的人。他们使作品看起来明亮,充满情感,无拘无束。这类作品表现出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点。

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无论是《诗经》还是南方民歌,多为短篇小说,而屈原发展成为一个长篇巨制。仅《离骚》就有2400多字。在表现手法上,屈原巧妙地将赋、比、兴结合起来,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生动地表现抽象的道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中的四句格局,每句话五、六、七、八、九字不等,还有三字句和十字句。语法参差不齐,层次灵活。“Xi”一词和虚词如“之”、“于”、“乎”、“儿”等常用于句末,以协调音节,产生抑扬顿挫、歌唱和叹息的效果。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的创造性。

屈原的作品,在楚人建立汉朝都城关中之后,影响更大。随着《楚辞》的不断学习和发展,北方的文学逐渐成为楚。新五言诗和七言诗都与楚骚有关。汉代赋作家都受到楚辞的影响。汉代以后,历代都有“少骚”作品问世。作者经常用屈原的诗来表达自己的障碍,甚至用屈原的经历来比喻,这是屈原文学的直接发展。此外还有诗、歌、词、曲、剧、秦词、大曲、剧本等。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如《屈原肖像》、《九歌》、《九吐温》等。,也难以计数。所以,鲁迅称屈原的作品“出类拔萃”,“对后世文章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三百’”(《中国文学史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