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与外界良好沟通?谢谢大家的提问。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和家长强烈地意识到,仅仅靠学校或家庭让孩子健康成长是不够的。老师无法观察到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很难看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教育才能有针对性和连贯性。但现实中,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并不那么顺畅,还存在一些问题。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并不是真正有效的。长期以来,老师和家长的联系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家访、家长会、家校联系单等等。随着通讯手段的不断完善,联系方式也在不断拓展。例如,义乌的一位客人王中学从2005年开始使用“校讯通”,也称为“家校通”。家长每年支付一定费用,就可以和学校网络建立联系。教师可以通过该系统将学校活动和放假通知通过短信及时发送到家长手机上。有时候周末作业和月考成绩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及时告知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情况。同时,学生钥匙卡也与系统连接,学生周末离校返校时可以及时短信通知家长。据王斌中学政教处的朱永林老师介绍,“校讯通”使学校与家长联系更加方便。以前一条短信就能迅速通知家长,方便了信息的及时交流。目前,“家校联动”已在义乌稠城三中、蒋斌小学等小学广泛应用。“家校通”在家校联系中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很多老师指出,家长主要是通过家校通来接收通知,很少有家长回复一些反映情况、征求意见的消息,没有起到实际有效的沟通作用。同时,家长反映用手机回复信息比较麻烦。现在老师直接家访的少了,而以前家校联系单等形式比较麻烦,效果也不理想。联系家和学校最常见的方式是打电话。家长很少主动联系老师。“家长很少主动联系我们老师。一般学生有什么情况我们都主动联系。”老师的毛无奈地说。虽然大部分家长都很关心孩子,但是通过老师了解孩子学校情况的还是很少。因为王中学的学生大多是住校生,周末才回家,所以很多家长都有“孩子归学校管,成绩和表现不好也是学校老师的责任”的想法。另外,他们忙于自己的事业或工作,基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在老师主动联系之前,很多家长甚至从未联系过老师,对孩子的学校情况知之甚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家长很少主动联系老师的问题在所有学校都存在,老师也有些无奈。很多老师表示希望家长能主动联系他们,和老师讨论学生在家的情况或问题,帮助学生进步。有时候老师发烧,和家长沟通后没有明显效果,难免有点失落。包女士的孩子上二年级。她说平时几乎不主动联系老师。一方面,她觉得老师平时太忙,打扰不了她的工作。另一方面,她又总是担心老师一开口就批评孩子,甚至“批评”自己,有点吓人。很多家长抱着和包女士一样的心态,刻意回避。教师要有交流话题和方式的技巧。王中学八年级班主任丁老师说,在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说话要婉转,有时候说话太直接会让家长不高兴。因为家长很少主动联系老师,老师平时工作比较忙,联系家长的时候,学生有问题一般会有“报喜不报忧”的倾向。所以很多家长一接到老师的电话就变得很紧张,说话也很谨慎。有时候老师说孩子缺点多,明显让家长不高兴。因此,在与家长沟通时,为了照顾家长的感受,老师们尽量使用鼓励的方法,请家长一起帮助孩子,引导家长不要一味责备孩子。但老师们也发现,很多家长听后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沟通效果并不理想。有时候,家长和老师因为教育观念的不同,很容易产生一些冲突。丁老师说有些学生成绩不理想。当他们面临升学时,老师会建议他们报考技校,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但是在和家长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家长认为老师看不起自己的孩子,无论如何都要让孩子升中学,表现出对老师的不满。这让老师感到很无奈,和家长的隔阂很大,很多老师都很头疼。这样的建议完全是为学生着想,但家长的不理解对老师打击很大。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实现有效沟通义乌市家庭教育高级导师鲍晓梅指出,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尊重是双方沟通的前提。虽然在双方的关系中,老师处于主导地位,但是老师和家长是平等的。老师不能对所谓“差生”的家长采取枯燥的态度,而是家长要在摸清孩子现状的情况下,客观地和老师一起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不是一味地“护短”或“认错”,双方要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很多老师都希望家长能主动和自己沟通,说说孩子的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家长不要担心打扰老师,在接孩子放学时询问学校情况,定期和老师沟通,掌握一定的沟通频率,会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可以说,老师和家长在人际关系上是很难协调的。父母的职业和层次不同,教育孩子的观念也不同。学校和家长要“并驾齐驱”并不容易。只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接纳,才能更好地合作。毕竟大家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就是把孩子教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