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村(长篇阅读版)

小马儿考上了广州某重点高中,我去广州的机会增加了。

他的学校紧挨着杨集村。说是一个村庄,但这里高楼林立,与花城广场、天河CBD相连。小蛮腰、东西塔等广州地标,远远就能看到。现在还是一个村落,姚、李、梁、秦大宗祠、玉虚宫都在这里,出入口有三座石牌坊。李大宗祠坐西朝东,规模最大。祠堂前竖立着八块功名利禄碑,其中一块上刻着“元大德六年任殷进士”、“李天泽里”等字样。夜色如海,大楼的LED灯渐渐亮起,如长着长长触须的透明闪光水母缓缓下降。羊集村,广州国际大都市的繁华心脏,根源在百里之外从化的一个安静的小村庄!

这个小村庄叫马村,在城北7公里。村北2公里处的山巍然耸立,老鸦山、乌石塘、狮形、大窝、磨盘、蛇形自东向西一字排开,如合掌镇守着村北。村东有防洪堤,堤外有流溪河,河对岸有云台山;村西有一片农田,贯穿八乡的灌溉渠。马村平原在两水之间,一条街麻路贯穿其间。马村就在河边,长期苦水。众多寺庙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和民国三十七年(1948)被洪水冲毁。解放前,村民们自发搬运泥土,在村东头垒起石头和土堆,种下荔枝树。村民们同意丹尼可以入股,荔枝可以分红,称之为“真康悦”。解放后,军民合作多次修筑马村大堤。直到2006年,政府修建了大规模的公路堤坝,才使得马村永久被淹。马村东望云星,南望塘下;西接广联,北接乌石。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6000。他们都姓李。马村由三个行政村组成,从北到南依次是马三、马二、马邑。三村古村落保存完好,民居建筑分布在村庄周围,七个风池如长链,形成东西向的天然隔离带。

去年,马村东北角新建了一座“马村”石牌坊,并镌刻了一副对联:是陇西九里乡尊祖的座右铭,是从化万家事业的篇章。对联中的“九里乡”是古时候马村的别称,九里分布在今天马邑村的新池;马二村的华汉里、楼镇、余庆;马三村莲塘里、李长兴、李竹元、新田里、潘路里。马村最早以马命名。村左前方有两座小山如骏马般相向而行,寓意“二马归柱”,故称“马村”。“马”与“坤”谐音后,改称坤村。后来“枪”就干脆叫“马”,叫马村。

金秋十月,又是收获的季节。马村“村胆”李振民领着我进了马村。敏叔锥子脸,耳朵,身材很瘦。虽然我年近七旬,但感觉年轻了十岁。敏叔说:我从8岁开始就在村里做生意。我觉得很好奇;他接着说:我熟悉村里的每一寸土地。我开始相信他的“村胆”身份。我们穿过马山村的李长兴门楼,第一次看到了孟想的巩俐神庙。祠堂前,村民们摊开湿漉漉的山谷,空气中弥漫着热气腾腾的香米。孟想巩俐寺素瓦尔顶凹斗门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旁边是李昌·巩俐神庙,有两根四方石柱和一个大理石门。石门匾上的大字已被凿掉,隐约遮住了“公共食堂”四个大红漆大字。门匾上的碑文写着“光绪鼎钟繇淳”,碑文写着“原从化市寿三水刘腾翔信”。100多年前,这位外国将军大笔一挥,不曾想祠堂的名字没了,自己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从马三抄近路到马尔,你必须穿过一片荒地。一趟赭红色的干草,足有半人的高度,让人有萧被杀的感觉。突然看到一棵挺拔的大树,树冠翠绿,周围有两三个人互相拥抱,像一个巨大的绿色雪批。走近一看,树干上沾着木炭,早已枯死。原来,这是一棵命运多舛的秋枫树:20多年前,它的树干被闪电砍断了一半,几年前,孩子们在树洞里玩火,又把它烧了,两辆消防车赶来灭火。秋枫没有倒下,因为树顶有一棵会飞的榕树,树根已经顺着树干长到了地上,两棵树合二为一了。榕树是植物界的“章鱼”。一旦纠缠,原来的树很难有自己。榕树借了秋枫,想活多高就活多高,而死去的秋枫借了榕树,静止不动,仿佛又活了一次。闵叔叔说在秋枫经常有白鹤在树顶筑巢和盘旋。这不就是惠宗作品中的意境吗?

离开秋天的枫树,向南,我们来到了玛尔的新乡古村落。村尾有一棵大榕树,村头有广清巩俐寺,俗称“余庆堂”,也就是余庆巷。祠堂也很正常,只是在东西角嵌了一根“泰山石敢当”的柱子,不太寻常。墙角立石墩也很常见,但在石头上雕刻虎脸图案就不常见了。西角虎目圆脸,东角杏眼圆脸。他虽然张着嘴怒目而视,露出獠牙,但感觉像是一张笑脸,充满了喜悦,让人觉得这种隔阂的力量被打破了。

离开挡石,向南,我们来到了马二的大房子和马易信池的古村落。大屋位于两座清代老祠堂,巩俐庙和巩俐庙。巩俐庙坐北朝南,有三个房间和三个入口。门墙上的壁画还是咸丰年间的原作。有《三友》、《四相图》、《醉仙图》,还有凤凰、喜鹊、牡丹的画。也有诗:大夫与君子同林,绿影在荫,或:山色随岁月绿,江河日下无声。入口处有一个写着“福”字的木屏风,再有一个三拱青砖牌楼。祠堂二进在1950年代倒塌,被毁。去年马二村重建,钢筋水泥,绿琉璃瓦覆盖,雪白灰粉刷,一进三进相连。感觉古人穿上西装,光鲜亮丽。

闵叔叔带我穿过古建筑。马村的古村落,就像一块安静的粗糙的玉石。无论外界如何干扰,它仍然和100多年前一样。它就像一幅覆盖着层层染料的油画。新的印记掩盖了旧的,但旧的又若隐若现。“咬一口”在不同年代的马村上,留下了印记;更像是一本厚厚的家谱。一转,古今人物相继跳出。.....

要找到马村的源头,就要从马村穿越说起。因为先过了马村,后过了九里乡。而800年前,一个衙内的登陆,拉开了马村繁衍的帷幕。

寻找马村渡口,我由马村的“老村夫”李桂香带路。项伯狮子有一个圆鼻子,宽胳膊和圆腰。虽然他年近八十,但他的体格却年轻了十岁。他热心村史,曾经是马村的老支书。项伯有唯一一份马村“抢救”出来的旧家谱。牛皮纸封面上,《李氏族谱》《永生》这本书用的是大墨水,有砖头那么厚。其母为清同治年间的抄本《李氏宗谱》,由宗亲潘枢持有。马村从明朝到清朝八次修订族谱,几经反复却不了了之。在潘大爷手里,是马村最后的老族谱。在20世纪90年代,旧的家谱已经支离破碎。项伯想尽办法向潘叔叔借了一本。最终,旧族谱难逃灭绝的命运,被后来不省人事的潘大爷撕得粉碎。2018,马村同窗、原环城中学校长李荣轩在旧族谱的基础上,修订印制了新的马村族谱,让马村的历史永远不被遗失。

马村在马村东南跨过流溪河西岸。从化古县志记载,马村渡口是从化11官渡之一。官渡,又叫杜挚,“行船到省城”。以前的流溪河又宽又深,人和货物可以通过水路直达广州。马村渡江时,船游兴盛。河流上游良口的竹薪炭在此过境,马村当地的水稻和粮食生产也源于此。解放前,马村以“梅绮大米”闻名省城。米贩高老堂专门收割粮食,然后雇木船在省城上岸。上世纪50年代,萤石被挖出呈蛇形,也被水运到广州钢铁厂炼钢除杂。为了航行安全,清道光十一年(1831),在马村渡口旁修建观音寺,后来演变为村民祈福许愿的场所。元旦、端午、观音生日,香火络绎不绝。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观音寺旁建马村社校。正门有执信中学老教师李竹厚写的对联:社会与文明相连,学校宏观教育陶铸。民国时期,马村的孩子在这里启蒙。由于水泥路面平台的标高,团练和陶铸下面没有影子。

马村渡口的繁荣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催生了马村市场。从化古县志记载,马村市场是从化13市场之一。"在最初的六个月里,马村的村民会去那里."观音寺旁的马村市场,解放前后达到了繁荣的顶峰。每到赶集日,不仅马村村民去,广联、北下、街口、云兴周边的村民也来赶集。市场里只有一条小街,商贩用小筐挑农产品,放在地上卖,也有大排档现场煮炉炒粉。街道两旁有药材店、铁器店、猪肉店、杂货店和供销社。还有一个二层的福晋茶楼,二楼有一个木质阁楼,为小贩提供茶点和饭菜。“枪锋”经营一家铁匠铺。灶台红红的,叮当作响,各种农具都做好了。他是个好工匠。他能造枪和生火。熙熙攘攘的摊位中有一个不起眼的书摊,里面放着二三十本像四大古典小说一样的漫画书,孩子们经常看着看着。摆摊的也是孩子,摊主是8岁的李振民。他从图书馆借出1分钱,租出2分钱用于阅读。有的孩子经常“刘备借荆州”,李振民却不能有所作为,后来也经常变成“刘备”。当年摆摊的熊海子,长大后一辈子和农机打交道。上世纪70年代,李振民进入公社农机厂当技术员,专做手扶拖拉机。在那些日子里,手扶拖拉机可以代替大部分人力耕地。机器坏了,农民伤不起,但还是着急。手坏了的地方,老李就骑上自行车修理。后来,他研究农业机械改装,研制出半机械化插秧机、插秧机、打浆机,解决农民“三弯腰”问题;80年代,老李自己办厂,改装了一台自卸手扶拖拉机,一台能赚1200元;上世纪90年代,老李转型做了农村建筑包工头。20世纪70年代,马村市场迁至马村社学旁的马杰公路两侧,市场时段改为三八节,称为“三八节市场”。

如今,马村渡口已成为流溪河防洪堤的一部分。马村市场早已荒废破败。留下马村祖辈足迹的小石阶也被埋在水泥路面下。

南宋末年,马村始祖李兑(1185—1258)来到马村。对公家世显赫,曾祖父不是别人,正是南宋时绍兴人所共知的省城“一把手”丽芙·安正。他的祖父是李明,是的长子,官至大夫。他的父亲是龚铭的二儿子和教授。教我认识专利的梅萼。对公子阳,小名泽,现居广州。对公安葬了母亲陈,乘船从广州逆流而上,来到马村。上岸后发现地平水丰,就不想回广州了。旧族谱记载:“(对公)见世播,弃迁,不回广州,定居马村。”儒艮在马村的生活,“闲是几座青山和一只鸽子,一根杖和一朵向日葵,乐是竖琴和清风明月。”就像天堂隐士的形象。反大众,必成功,必取之,必泰;他的弟弟必须先造福大众,做大,成功。后人称为“马村六绝”。其中,必须是公共事件;如果是天抬,如果是经济,如果是黄金;如金圣仁发、仁岁、任光、仁青、仁寿,后被称为“马村五贤”。马村成为从化李姓的“总发源地”。“六绝”后裔除主要分布在马村外,还分布在从化市、门口江、大富田、河村、、水西、官庄、市南、云兴、木棉、攀西等地。远至广州、深圳、惠州、清远等省份。其中,杨集村的李就是一个伟大的传人。

寻找对公“居马村”的踪迹,要从“门楼管”说起。"来吧,我带你去宫的诞生地."向波说。龚出生于南宋嘉定(1217),所以马村最早的村落遗迹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

“门楼管”位于古村落蚂蚁新池。整个新池坐北朝南,青砖素瓦,呈九竖十一横梳状排列。有五栋大房子和三栋小房子。房间分大小,大的叫房间,小的叫走廊。住房分等级,有句顺口溜,“大男孩住房子,小男孩住走廊。”古村前有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风池,池内建有一米高的围栏。人字形花岗岩沿墙铺设,墙内有射击孔,是第一道防线;第一排房子是南墙,没有窗户。巷子门一旦关上,就像一排城墙,形成了双重防线。古代盗贼横行,逼出了我们祖先高超的生存智慧。

70年前的1949 65438+10月12的那个夜晚,远在新池里河对岸的云台山传来枪声,子弹喷出的火焰划破夜空。突然,一颗子弹打在池塘上,发出沉闷的响声,吓得几个躲在池塘栅栏后面的年轻人赶紧逃跑。李永健18岁,他见证了解放广州的最后一战。当晚9时,从良口赶来的解放军44军132师395团在云台山与国民党军两个营迎头相遇。国民党军队占领云台山主峰,攻击解放军佛仔坳阵地,用机枪封锁山下公路。双方激战至天明,国民党军撤退下山。第二天早上,遇到了20多个从马村逃跑的国民党士兵。云台山战役,解放军牺牲50人,消灭519人。南进军于13解放从化,14解放广州。李永健16岁高中毕业,母亲早逝。解放那年,父亲得了重病,没钱看病就去世了。他和他15岁的弟弟成了孤儿。幸运的是,那年李永健娶了他的妻子,而她的妻子已经16岁了。两个公婆耕田谋生,弟弟还要读书。20世纪50年代,政府建立了一个广播网络,李永健成了一名外线电话工作人员。后来,他在邮局工作,直到退休。

新池塘位于仁青巩俐寺的东端。祠堂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坐北朝南,三室两入口。龙舟岭坚硬在山顶,门由两根四面石柱支撑。石门碑上镌刻着“仁青巩俐寺”五个威严的黑色大字,是安的第二十四世孙所书。仁庆公生于元代,字淑德,号九十四。根据老族谱,他从小聪明,长相不凡。仁青公人如其名,仁厚婉约。有困难的村民,“推一切帮他们”,大家都服气。仁青公因为母亲欧阳婉儿的好教,仁厚孝顺。在李氏宗祠的神龛里,有一张“欧阳谦”的主牌。这欧阳婉儿是的父亲,也是的祖父。李氏宗庙里居然供奉着一个外姓人?原来有一个“爷爷田”的故事。钱柳工,凤凰园人,手里有很多田地,但膝下无子,只有两个已婚女子。有一天,钱六公把土地证拿到大女儿家,交给了孙子。午饭时,孙子喊:“爷爷,该吃饭了!””钱六公听到了声音,但他的孙子却说:“我不是叫你,我是叫我自己爷爷!”“钱六公伤心,想拿回地契,就谎称肚子疼,需要用地契捂肚子止疼。不知道大女儿是不是打算全部还回去。钱六公拿回土地证,直奔二女儿家。走远了,听见孙子任青喊:“爷爷来了,杀鸡!”原来仁青想吃鸡,他妈妈就教他把鸡留下来孝敬爷爷。钱六公满心欢喜,认为仁青将来一定会出类拔萃,于是把所有的地契都给了马村的孙子。解放前,马村的“洋农场”远在朱山,朱便把作为座上宾。

在古马村,不止仁青一个人。后人对老人善良孝顺,村里老人长寿。古代生活条件低下,七十岁都难得,更别说百岁了。从化古县志记载,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全县只有一位93岁的老人。长命百岁者凤毛麟角,可由官府赏赐米、银、棉。那年春天,县令郭玉玺见到了一位生活在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康熙年间的百岁老人安18的孙子李新村。他在侄子李日奇的帮助下来见郭。郭问:为什么不领赏?李越:我只是一个乡下人。小时候只会耕田挖井。老了只能砍柴割草,怕辱我的恩典!郭叹道:你真是个贤人!郭玉玺想回去的时候送个牌匾和一块表,牌匾还没做好老人就去世了。

在古马村,有许多以仁孝闻名的官员。元大德六年(1302),毕遂公的独子李考中进士,成为从化科举史上唯一的元代进士。李先后担任新州总局总裁判和泸州书记处书记。古书记载了李对的“孝道”。在新州当了6年官,小偷不敢进新州界闹事。明朝郑德八年(1513),毕成功的后代李日芳被授南屏教令。李日芳是个孝子。他支付他的工资让他的二哥为他的父母服务。南屏罗寺被人遗忘,他为其捐款立碑。在任长汀县知县期间,他监督修建了文丞相的祠堂作为纪念。清道光十七年(1837),彝族人李忠良进贡,任员外郎首席大臣。他擅长楷书,曾经用小楷在一把白扇上抄过《大学》,没有任何错误。继母失去了父亲,李忠良两次回家参加葬礼,非常痛苦。清咸丰年间,李忠良捐军饷1.2万元,为从化增加了两个公务员的常驻名额。李忠良先后在益州、镇江为官。镇江府离任时,百姓一路相送,赠以“百姓希望再来”的牌匾。

离开仁庆的巩俐寺,我踏上明亮的青砖路,向西走去。偶尔有老人坐在巷子口,睡得很香,或者坐在井边发呆。老人和村庄被时间封存,慢慢老去。村中央有一座青砖房,有门窗,称为“大家屋”“定料”,意思是人人有份。解放前,马村成立了猪屎社,收入到了每个人家里。以前养猪,到处拉屎。猪是家家户户的,但猪屎是大家的。猪屎是耕田的好材料,但不是谁来捡都行,要开会投标;你可能拿不到名额,但是你要努力,像双11。所以村里经常出现“养猪等粪”的奇迹。收粪工一手拿着肥肉,一手拿着夹子,直勾勾地盯着猪屁股,好像那不是猪粪而是金蛋。逢年过节,人们就用猪屎社的收入请剧团大戏。在每个人的房子前搭起一个高高的平台,延伸到鱼塘。由廖和边红领衔的剧团倾情演出,首次亮相《六国国玺》,从16日至20日,历时五天五夜。马村的南狮和洪泉也来助兴。马村石楠有两个堂名:南无堂和真无堂。村民们一直有练洪拳的传统,尤其是南无堂。解放前,教练李和李应台聚集大批弟子,练习拳击和舞狮,取得了巨大成功。

离开酒店,我走到村子的最西端,在一座拱形门楼前停了下来。门楼前有黄皮芭蕉和小菜园。门楼前有一口井,已封埋。项伯说,过去在井口有链条把龙锁在井里。门楼只有一人高,墙砖有半米厚。穿过门楼,有几栋青砖危房,杂草已经消失在巷道里。项伯说,这是“门楼管”,也被称为“西园”和“内围场”,整个围场被村墙包围。在我眼里,门楼管低矮不起眼,却仿佛是一个藏有马村八百年秘密的“秘洞”。

龚出生在西南角的马一新池,但他的祠堂却远在东北角的马三连池,横跨整个马村。泰比巩俐寺是马村最大的古建筑,建于明代,清咸丰十一年(1861)重建。它的命运一直与教育紧密相连。抗战时期曾作为从化中学的临时校舍,50年代改建为马村小学,80年代改建为马村幼儿园。祠堂坐北朝南,五室三进。壶耳墙龙船脊,门承四根八角石柱。正门两扇大木门刷着蓝色油漆,门匾上写着“马村幼儿园”的字样。承子的斗梁下雕塑华丽:竹下麒麟怒吼,林中小鹿转身,海中蛟龙翻浪,牡丹鹤显得吉祥。一、二天井之间有四柱三孔青砖牌楼,现址为幼儿园活动场所。进入二进,是八柱十七架的大殿。鼓形红砂岩柱基,一人折叠的大柱,被刷了蓝色油漆,失去了本来面目。第三,1968马村小学扩建时拆迁,祠堂木材卖给广州船厂。最初的场地是学校操场的一部分。操场上有一棵300岁的朴树,树顶上有一棵寄生榕树。想必祠堂后院曾是一片树、鸟、歌的景象。但这种情况已经不存在了,教学楼周围都是孤零零的老树。

黄昏时分,我的马村之旅将告一段落。夕阳西下,薄雾升起,泰比的巩俐神庙隐约可见。突然觉得就像毕太公坐在高处俯瞰马村。默默看一千年。

2019.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