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度和冷若冰霜的散文

一个

在我即将进入知天命的年纪之际,我越来越觉得,人的一生,走过多少路,遇见过谁,经历过什么,都取决于机缘。就像十年前,我偶然来到志丹,在志丹县高级中学工作。

偶然的机会,我扫了一眼别人拿的报纸,看到一则招聘高中教师的广告,却被上面的地名吸引住了:中央红军长征在陕北的第一站志丹,素有“红色之都”之称;陕北红军高级将领、人民英雄刘志丹的出生地,也被称为英雄之乡。历史的辉煌,加上今天盛产石油的“经济强县”的名号,让人神往。

于是,2008年初夏,我从老家换了几趟车到甘肃庆阳,再坐一天只有一趟的班车到志丹。一路翻山越岭,道路崎岖难走,颠簸的肠子都要吐了。沿途风景单调,寂静,荒凉。车开过一座座大山,心里的失望一次次增加。

然而,当我转过一座小山时,眼前突然一亮。原来,车子开进了夹在两座山脊之间的一条狭长的四川路。四川路沿线三条街干净整洁,数不清的高楼耸立十几公里。走进大街,店面整齐排列,各种广告牌琳琅满目。志丹,就这样,毫无征兆的出现在我眼前。她静静地躺在连绵群山的怀抱中,被山脚下一条平静而碧绿的河流环绕着。她新兴的建筑群有城市的美;两边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混合着山野的纯净,但这两种混合的画风毫无违和感。志丹,像一颗藏在深山里的明珠,是一个“养在闺阁,懵懂无知”的美少女。它在我的眼前既豪华又美丽。第一眼,我就爱上了这个小县城。心想,一路上的坎坷都是值得的。

我报考的志丹高级中学在县城北部新规划的教育小区。也许是在家乡看到了太多破旧的校舍,一踏进校门就被这些漂亮的建筑震撼了:学校建在两座山之间的一片空地上,面朝马路,背靠河边。精心规划的校舍按照大门不远处的喷泉对称布置。建筑高大宽敞,白底蓝边。这里有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甚至可以与Xi安的著名高中相比。每栋建筑的建筑风格独特,风格各异。每个人都有一个诗意的名字,上面挂着镀金的大字:“公兴楼”、“墨仙楼”、“三省楼”、“七仙楼”...校园绿树成荫,花木扶疏,曲径通幽。就连校园的围墙都是开放式的铁栅栏,上面爬满了绿色的藤蔓,挂满了柳树。一切都是那么宁静美好。多美的“花园式大学”!我希望我能有幸在这所学校工作。

经过考试,讲座,面试,一轮轮的测试和淘汰,是漫长的等待。8月8日,我终于接到了学校的电话。通知我的刘高明老师,电话那头别忘了告诉我:“陆老师,走在这里不容易。路上请注意安全。”这句带有浓浓人情味的话温暖了我的心,拉近了我和这所陌生学校的距离。一瞬间,我对自己的选择感到踏实了。

2008年秋天,在一个新的学年,我正式来到志丹县高级中学任教。

新的学校,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新的同事,新鲜感确实让人兴奋了一阵子。然而每天除了上课,从六楼宿舍的推窗望去,东西两侧的山脊挡住了远处的目光,红褐色的山坡始终可见,坡上零星的绿草和凌乱的绿树。偶尔能看到几排散布在山沟里的洞穴。单调的景色让人视觉疲劳;单调的生活让人感到孤独。

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问去了一年的同事:“走到山顶能看到什么?”

“还是一座山。”

我不相信。怎么会是山顶的山呢?当然,就像站在我家乡的山顶上,我会看到被绿色地毯包围的原野。地里有一条笔直宽阔的路,路边有两排高大的杨树。这条路上满是车辆和行人...终于,在一个初冬的早晨,我去爬眼前的山,想看一看。一到山顶,我就傻眼了:这么多山!被西风吹成褐色的山!山与山相连,连绵不断。简直是山的海洋!那一刻,我以前在老家看到的风景一起浮现在脑海里。那些绿色,那些富有,多么令人怀念...然而,选择就意味着放弃。故乡从此会渐行渐远。处处萧瑟,瞬间引发乡愁;

无尽的渴望

风在沙沙作响,

雪花飘飘,

柳树的枯枝引起孤独,

梦随故乡。

这座山很高,

一路上,

看着世界的尽头,

看到空中的云。

好在教师这个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会孤独。周围都是学生,你总是处于兴奋的中心;总有细心的同学能读懂你脸上的落寞。就是在遇到学生的心的时候,我在异乡交到了第一批朋友。

志丹的学生简单、直爽、勇敢、真诚。在课堂上,我们是师生;闲暇之余,我们成了忘年交的朋友。周末有学生来我宿舍说:“老师,你离家远,就把我们当亲人吧。”“我们和你儿子差不多大。我们都是你的孩子。”我收到了学生从家里带来的蔬菜、甜瓜、玉米棒子...我怕学校放假我会很孤独,会有女同学陪我挤一张床睡觉。我也在宿舍里擀面包饺子,他们吃的津津有味;他们放不下我从家乡带回来的小饰品...我宿舍窗前挂着一串紫色的风铃,是我的课代表和一个乖巧的女生送给我的。至今我还记得她给我的时候说的话:“老师,风铃一响,你就能听到从家乡吹来的风的声音。这样,你就不会想家了。”多有情有义的孩子啊!

的确,慢慢的,我不想回家了。因为,我交了第二批朋友。这些朋友是当地的同事。人,无论在哪里,只要敞开心扉,总能找到与自己心灵契合的朋友。从一开始在办公室礼貌的点头之交,到课后聊天的熟悉,再到假期一起逛街购物吃饭,我们的友谊是在熟悉中建立的。当地老师宽容大气,做事不排外,相处体贴。这就是典型的志丹风格。很快,我们外教就被同化了。周末的时候,我遇到了他们,爬遍了县城周围的每一座山。我吃过陕北特色的土豆擦饭,荞麦面炒面,还有羊肉汤。我搭便车去了延安,参观了Xi。即使学校澡堂坏了,周末也会邀请我去他们家洗澡。而且他们根本没有抛弃他们的意思。今天我们的关系是同事,也是朋友和闺蜜。

当我的脚踏出校门,我和志丹有了更广泛的接触,我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志丹人淳朴善良,善良淳朴。无论是小商小贩还是的哥司机,都很少出现宰客的现象。他们没有关中人聪明,做生意很少讨价还价,也缺斤短两。买东西的时候,如果你质疑他的秤,他会说:“我的秤,你愿意在哪里‘检查’(校对),供应你一两个短秤。”很多时候,我买水果或者蔬菜,付钱的时候,摊主会主动说:“算了。请给我几分钱。”如果你问路或者找人,他们一定会详细的告诉你路径和地点,甚至会热情的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找到你要找的人。而且完全不用担心被骗。志丹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放心的地方。

秋天去了,春天来了。放眼望去,志丹的山岬已经换上了新装。从浅绿、绿色、浓绿,一直过渡到夏天烟雾缭绕的深绿色。站在校园里,一抬头就能看到群山,让我在俯瞰中感知到季节的微妙变化。志丹,那么妖娆,那么善变。经过一个轮回,我熟悉了志丹的气候特点:冬天漫长寒冷;夏天短暂而温暖。冬天室内暖气充足,连花草都争相疯长,十分舒适;夏天则是适度凉爽,相比关中的闷热,简直就是避暑胜地,更加舒适。于是,在我的脑海里,我把志丹分为两个季节:5月到165438+10月,是志丹最好的季节,绿色,清新,明媚;11到了明年五月,草已凋零天高云淡。绿的时候,她细致、精致、艳丽;她黄石是写意的,清冷恬静。但无论她打扮成什么样,天空都是蓝色的,空气清新干燥。这里的人会觉得流转的时间慢了下来,一切都是那么的舒适和享受。思乡之情,渐渐淡成一缕轻烟和雾气:

跑调?景甜沙

风静,花静,山冷,雨多。

春天里相映成趣。

抬头看楼梯,夕阳照在栏杆上。

不知不觉,我在志丹已经十年了。十年,我带出了三个学生。现在,我会像地道的志丹人一样流利地说出“十字街”、“二道街”和“三马路”的名字。走在街上,也会遇到熟人,大多是教过书的学生或者他们的父母;打招呼的时候也会说“你从哪里来(去了哪里)?”我也能理解当地人说的放学“找娃娃”只是把孩子接回家,不是说找不到孩子;我也知道大家所说的“据井”,就是钻井队的守井人;我甚至会说“什么(shǐmá)”跟本地人没什么区别,以至于下了火车就被问“你是陕北人吧?”我还没学会“囫囵吞枣”,但我已经可以“囫囵吞枣”吃肉了。我也明白了陕北民歌为什么唱“荞面羊肉汤,互相跟上。”因为这两样东西一起吃才是绝配。

课后和同事聊起来,我会很自然地说:“我们是有野心的……”这种说法经常被当地老师善意地调侃:“都是你的野心!难道是‘我们’志丹?”

我说:“是你的‘志丹’,也是我们的‘志丹’!你想,它管着我的钱包,管着我的饭票。怎么可能不是‘我的’志丹?"

我最得意的是我的学生在背后叫我——“陆妈妈”。这个称号既是孩子们对我的认可和喜爱,也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一个母亲如何愚弄她的孩子?这个称号让我更加兢兢业业教书育人。

现在,无论走多远,甚至回老家,几天后,你都会觉得自己是个客人。只有回到志丹,回到学校的住处,才能安定下来。苏轼有句话:“此心安处是故乡。”经过多年的漂泊,志丹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是我放心的地方。

十一

回首十年,我从未后悔当初的选择。我对这片红土地充满了感激之情。我感激志丹,她用宽容的氛围接纳了我的流浪;感谢学校让我有这份工作,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我感恩自己的专业,让自己沉浸在诗意的书籍中,不会沦为俗人;我感恩我的学生,给我带来欢乐和充实,让我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当然,我更感谢我的同事们,他们让我在这个远离家乡的地方体会到了生活的温暖,有了家的感觉。可以说:

春风的十度霜化了鬓角,一旦回首,就不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