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中美教育具体是什么意思?
横向激励和纵向发展
在中国的儿童教育中,表扬和批评是通常的教育手段。老师喜欢用横向比较的方法,比如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表,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在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时,我们往往会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为榜样。另一方面,美国老师一般不会表扬或批评孩子。原因是批评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孩子。他们关注孩子本身的纵向发展,避免互相比较。
集体精神与个人发展
中国人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他们应该和集体保持一致。如果有不一致,他们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美国人强调性格差异,老师总是根据孩子不同的性格和能力来安排活动。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体。
稳重,听话,活泼。
中国人评价孩子的气质时,“稳重听话”是一大优点,“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在中国人中间形成了* * *学问。学校教育强调秩序,用各种规则约束孩子的行为。美国人喜欢孩子幼稚。在小学和幼儿园里,孩子们被允许随便说话,甚至互相打架。美国人总觉得中国的孩子上课太死板,没有生气。
强调自控,突出自主
中国的老师总是鼓励孩子尽可能长时间地专门做某件事,以培养孩子的毅力和耐心。他们强调孩子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引导孩子逐渐学会适应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而美国老师往往鼓励孩子在短时间内从事各种活动,以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和创造力,更注重孩子自我意识的自然发展,鼓励孩子自由、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
肯定结果,重视过程
中国注重结果和技巧的掌握;不管学什么,为了学习而深入学习,不管做什么,力求完美。美国人注重过程和能力的增减,他们注重孩子的参与意识,孩子有很多自由选择的机会。老师们也极力鼓励孩子们自由玩耍,自由创造,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中国试图让孩子发现社会的存在,为孩子创造一个学习如何成长的环境。孩子是被动而灵活的,他们专注于在大人的帮助和引导下成长。美国努力让孩子真正成为孩子。孩子们是活跃的,有创造力的。自我实现是孩子自身的天性和发展。成年人只需要提供有利的条件。
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是人才培养的竞争。我们知道,人才培养的首要阵地是家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才的竞争就是父母育儿能力的竞争。因此,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育工程中,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尽管家庭教育已经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尤其是教育界,但当今我国许多家庭的教育仍存在一些误区,甚至成为一种顽疾,严重影响了年轻一代良好品质的形成。因此,借鉴其他国家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有价值的做法,对于走出我国家庭教育的误区,会很有启发和警醒作用。本文试图对中美家庭教育的相关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两国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进而提出对我国家庭教育改革的一些启示。我们不能断言美国家庭培养出来的人就是理想的现代人,但在他们国家的家庭教育中是合理的成分;恰恰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所欠缺的。因此,美国家庭教育的一些做法可以为我国家庭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第一,中美家庭教育结果的比较
不同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从中美家庭教育结果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点:
总的来说,美国的儿童和青少年从小就表现出以下特点:性格倾向积极,遇到问题冷静沉着,能与人和谐相处,性格开朗大胆,有克服困难的毅力,敢想敢干,有创新精神;自立能力强,社会活动能力强,有作为社会成员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18岁开始靠家里,大部分都是打工补贴自己的消费。带着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他们从小就参与“自己理财”,学会了一些销售、与客户沟通等“管理方法”。实践让他们知道了钱的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的习惯。总之,美国孩子的特点是非智力因素成熟,平稳适应社会的能力强。
然而,中国的儿童、青少年甚至大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亚于美国孩子,但在性格上往往表现出消极倾向:被动、胆小、依赖、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自立能力、“自己理财”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差。总之,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中国孩子的这些性格和特点,恐怕与中国的“学历教育”倾向有很大关系。父母希望孩子躲在学校的象牙塔里,寒窗苦读,不让孩子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挣扎。
什么样的教育结果在现代社会更容易被接受?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人性的充分解放。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会越来越关注人性的发展和人的各方面能力,所以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活力的全面的人。显然,美国的家庭教育更能培养出个性张扬、富有创造力和生存能力的“人”,而中国的家庭教育培养的是“守规矩”、“会读书”的所谓“人才”。这是中国家庭和学校推行的“应试教育”的结果,会严重影响中国青少年的身心素质。因此,改革中国家庭教育迫在眉睫。
第二,中美家庭教育的过程比较
从家庭教育的结果来回顾家庭教育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家庭教育是非制度化的,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但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它和学校教育一样,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其中,家庭教育目的是家庭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是根据目的来确定的。
1.教育目的比较
家庭教育的目的制约着家庭教育的方向,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整体效果,所以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也是中美差异的根本原因。家庭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家庭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一旦确定了目的,就相应地选择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那么,美国和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或者说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有什么不同呢?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独立生存的“社会人”。这个目的的期望值不高。“社会人”不是一个飘渺的理想,而是一个平实、易操作、宽泛的要求。因此,美国父母可以更轻松地对待孩子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性格中的积极因素,让孩子实现自我价值。即使实现了目标,也不追求高学历、好职业等一些功利的目标。但其实这样的教育产生了很多“无意”的效果,天才就是在不经意间产生的。另外,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确实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独立生存的能力。看看各个阶段的美国孩子:从小就独立睡觉;会走路的时候自己玩,很少有父母抱。大一点,你会有自己的空间,孩子会负责房间的装修、布置、清洁;他们从小就在做力所能及的有偿服务,比如打扫卫生、保姆、送报纸等。,而他们到了高中或者大学之后,就会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来换取生活费。
相比之下,我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人才”,有出息,有好的事业,在荣华富贵中度过一生。首先,这个目标期望值高,效用强,因为“有出息”、“事业好”、“富裕”不是一个笼统的目标,很难实现。出于这个目的,中国的父母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安静的坐下来,专心的读书学习美术,却忽视了孩子的天赋,限制了孩子的创造力。于是乎,为了培养所谓的“人才”,他们扼杀自己的才能,产生了很多“故意种花不送出去”的效果。而且由于很少考虑孩子的性格、社会适应能力、公民意识等问题,即使学习成绩很好,将来也不一定能顺利立足社会,有时会完全辜负父母的期望。
2.教育内容比较
有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内容。美国家庭教育内容丰富,注重孩子体力、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的和谐发展,堪称“素质教育”。在促进体力增强方面,重视儿童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如庭院荡秋千、野外徒步;在认知的发展上,要注意训练孩子的各种感官,开阔孩子的文化审美视野,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如父母在图书馆借书或学习时,喜欢带着孩子,让孩子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萌发学习的欲望;在社会性的培养上,教育孩子为自己服务,做自己的事,要求孩子学会与同伴合作、分享、互助;在情感培养方面,要引导孩子欣赏音乐、美术、舞蹈、文艺作品的美,如带孩子去美术馆、博物馆观看各种展品,鼓励孩子参加艺术创作活动,让孩子亲身接触和体验大自然的奥秘,如带孩子去森林公园旅游、在海浪中游泳、攀岩等。
虽然我国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可以分为德、智、体、美四个方面,但往往是孩子进入学龄(有的甚至在学龄前)才开始把智育放在压倒性的位置,这就使得教育内容趋于不平衡。在体育方面,中国的家庭保证儿童生长发育的营养,保护儿童安全,重视疾病的防治。与美国相比,这种教育是防御性的、静态的、被动的保护,温室栽培并不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在智育方面,要向孩子传授知识和技能,比如给孩子买各种信息量大、趣味性强的读物,训练孩子的阅读、写作、计算等技能。当孩子开始接受学校教育时,家庭教育趋于学校化,家长监督学习,检查作业,买习题集,带着问题进行海战,应付没完没了的考试;在美育方面,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一技之长”的重要性,于是盲目培养孩子的特殊艺术天赋,比如送孩子去上绘画班、唱歌跳舞班,聘请家教教孩子拉小提琴、电子琴。这种急功近利一方面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往往因为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费用而加重了孩子的负担。
相比之下,美国的家庭教育内容相对丰富、科学,而中国的家庭教育内容狭窄、不够科学。比如家庭教育中的体育,中国的家长往往更关注孩子身体形态、体态等低级内容,重视保证孩子的营养,重视疾病的预防,却往往忽视体育锻炼。孩子户外运动少,呆在家里看电视多,肥胖增加。智力可以分为真能力和潜力,真能力就是实践能力,也就是你知道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中国的家庭教育忽视技能,比如动手能力、协调能力、生活技能、劳动技能、工作技能等。,而美国在社会性的培养上特别注重这些技能。在他们看来,这些技能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忽略了一部分实践能力,更忽略了潜能,潜能可以分为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表面上看,我们的父母非常重视知识的学习,只重视认知能力在空间上的低级部分。这部分可以应付考试,但永远无法构成未来社会的创造力。在全国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系列社会调查中,被问到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在拆闹钟,会有什么反应。40%的家长训斥和警告孩子,48%的家长以不耐烦、不屑或敷衍的方式对待孩子,这说明我国家长对创造力培养的认识有待提高。相比之下,美国家长注重培养孩子在认知发展上的各种兴趣爱好,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美国很多专家都不主张让孩子过早地去记忆一些自己不理解的知识。孩子们放学回家后,中国的父母问孩子的第一句话是:“老师教的你记住了吗?”“你今天考了多少分?”美国家长第一句话就问“你今天问老师什么问题了?”“今天的课有趣吗?”。这反映了中美父母对智力的不同理解。
3.教育方法比较
家庭教育是父母完成教育内容的具体措施和手段。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模式,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风格习惯、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也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反过来,能否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关系到家庭教育目的和内容的实现。
一般来说,美国家庭主要以民主、平等的方式接受教育。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权,把孩子当作独立平等的家庭成员,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而我国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方式相对缺乏,孩子作为与父母平等的人没有得到尊重。
美国家庭民主的教育模式是:(1)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和参与权,美国父母鼓励孩子“保留意见”、“固执”、“不听话”,允许孩子“不听话”主要是指思想上的“不听话”。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的研究,创造力高的孩子的一个特点就是调皮、固执。(2)美国孩子有选择权。当孩子的认知能力已经初步发展的时候,美国父母非常重视让孩子自己做选择,自己做决定。他们可以选择游戏和书籍,长大后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的结婚对象和结婚时间。美国父母不会取代孩子的选择。他们主要是指导孩子如何做出选择,或者站在孩子身后,给孩子信心,鼓励孩子“用眼睛观察”。(3)美国父母是朋友。他们可以平等交流,关系亲密。(4)美国父母尊重孩子的隐私。
中国的家庭教育模式是:(65,438+0)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话语权和参与权较少,中国的父母要求孩子遵守规则,被说服,不持异议。正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所说,“中国的教育制度从小就把他们培养得非常驯服,从小就灌输听大人话的思想,不允许他们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他们像爱因斯坦声称的那样‘离经叛道’。这种教育方式只能培养专业人才”,“却在中国失去了达尔文和爱因斯坦”。(2)中国的孩子几乎没有选择和自主权,很多事情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或者父母的安排去做。(3)中国的父母在家庭中往往以权威的姿态出现,所以离孩子很远。(4)中国孩子隐私经常被侵犯,书包被搜,日记被偷看,行动被跟踪。
美国家长提倡开放式教育:(1)注重实践锻炼,强调在实践中训练孩子,而不是说教。美国人认为,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应该自己去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提高意识,积累经验,掌握技术,增强能力,培养兴趣,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可以说,美国父母是“给孩子开门的钥匙”,而不是“给孩子开门”。(2)注意玩游戏。美国人认为玩耍是这个年龄的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在美国,孩子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各种兴趣活动和体育活动,到处都有活动的场所。家长经常在节假日和周末带孩子出去玩,在玩的过程中发展感知、想象、判断、推理、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等智力。
中国的家长多是封闭式教育:(1)以说教为主,轻视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学习,连自己能做的自理活动都是父母安排的,导致很多中国孩子学习很多知识是没有用的,进入社会后就什么都不会了。(2)户外活动少,因为中国的孩子从早到晚作业没完没了,被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有时候即使想锻炼也很难找到好的场地。
民主教育是一种宽松的教育,有很多好处:一是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放松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在高压下,孩子的创造精神会受到压抑。只有在平和愉快的家庭氛围中,才能激发孩子对知识的兴趣。要创造宽松的环境,就要和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其次,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孩子在家里有了话语权、参与权、选择权后,主动性强,自主意识强,有勇气,有自信,有责任感。另外,和谐的家庭关系让孩子愿意把秘密告诉父母,父母也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这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然而,专制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抑制教育、压制创造力和约束个性发展的方式。
三、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
既是现代社会,又是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为什么美国家庭教育和中国家庭教育会有上述差异?总的来说,不同教育的原因是:
首先,历史背景的差异。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历史相对较短。旧的观念和文化很少被保留下来。在多元文化主义和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影响下,他们可以很快接受新的思想和文化,对发展的制约较少。因此,他们更具有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但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同时又受诸多旧的束缚,尤其是封建小农意识的长期影响。其文化价值观大多内向保守,缺乏冒险精神和创造意识。顺从和听话的教育是从小灌输的,相对来说,它缺乏接受新思想的环境。
第二,经济模式的差异。
美国生产力先进,商品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生存压力小。而且美国是“能力社会”,就业机制健全,劳动力流通自由,跳槽机会多。所以美国人的职业选择观念比较开放,职业选择范围也比较广。美国父母认为,只要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上生存,事业就有高低贵贱(当然要合法)。此外,“商品经济使生产关系始终处于不安分的变化之中”,职业也在不断变化,所以父母不要指望子女一生都是春风得意。所以美国家长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更宏观更宽泛,要以不变应万变。而中国经济落后,生存压力大,又是“学历社会”,行业流动性差,所以中国人倾向于把一生的幸福寄托在某个职业上,选择面窄。中国的父母认为取得好成绩、找到好工作和稳定的生活是一个人最好的出路。所以,中国父母的教育目的是成为“有才”(“有才”是指学习成绩优秀,考上好学校,拿到高学历)。
第三,社会条件的差异。
美国有良好的经济条件和健全的老年人社会保障。父母不认为养孩子是为了防老。当他们老了,他们可以无忧无虑地去养老院。所以,把孩子抚养到18岁,成为一个独立、负责、有同情心的人,就是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完成了抚养孩子的任务。孩子以后的路怎么走,全靠自己奋斗,以后能不能孝敬祖先,能不能升职发财,父母也不多想。而在中国,由于经济条件差,社会养老保险不完善,以及一些陈旧的观念问题,更多的是从个人养老或者个人荣誉和面子的角度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所以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很多家长把打骂孩子当成家庭内部的私事,任何人都无权干涉,更不用说受法律约束。
最后,文化传统的差异。
1,价值取向不同
美国人重视个性,价值取向是个人主义,注重个人兴趣,崇尚个人发展,实现自我,这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一位美国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民主社会,每个公民都习惯性地琢磨一个很小的目标,那就是自己。在家庭中,个人是本位的,个人具有最高的价值,不依赖他人存在,独立于家庭关系。所以在美国家庭中,父母倾向于把自己和孩子看作两个独立的个体,“自我”包括父母的自我和孩子的自我。首先,孩子自我价值的实现显然需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兴趣和爱好。因人而异。美国父母更注重个人享受,他们永远不会放弃为孩子去听音乐会、看电影、跳舞或约会。
中国人讲求性,有整体至上的价值观,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中国人认为,人的立人之道是在“两个人”的对立关系中生成的。从古至今,“自我”的概念一直伴随着他人,个人价值只能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在中国的家庭里,父母失去了自我,不尊重孩子的自我。在中国,父母对自我的迷失表现为严重的“亲子一体感”。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价值观的延续,把孩子当成自己生命的全部,人生的希望,和孩子有着密不可分的融合感。这样父母就会用自己的意志代替孩子的兴趣,站在大人的角度设计孩子的未来,所以相对于孩子的能力,中国父母的期望值太高了。
美国强调个性,中国对性的价值取向有其经济背景。在美国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中,生机勃勃的商品经济过早地排斥了自然经济,统治了近百年。商品经济条件下个人是相对独立的。他们只有提高和壮大自己,才能在商品经济的竞争中立足和发展,所以养成了重视自己的传统。但中国的自然经济延续了几千年,中国人习惯性地束缚在土地上,所以个人失去了独立发展的条件,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也没能摆脱中国人的依赖。个人发展往往需要“走关系”,对个人的评价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进行的,所以我喜欢融入集体,避免被孤立。
2.不同的思维方式
美国人是理性主义者,美国家庭教育主张用理性的基本原则对待家庭成员和家庭事务。大多数美国父母把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看作是对社会的义务,这超出了他们个人的立场,而不是完全从家庭本身或父母自身的利益来看待家庭教育。既然他们认为养孩子是一种义务,就不想养孩子,以防老有所归。等他们老了,一个人去养老院才是合适的归宿(当然这些中国人认为不道德的,源于美国的社会保障机制和文化习惯)。
在中国,亲情至上,而在中国,家庭教育是以人伦为基础的,情感是处理家庭人际关系的法则。我国的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从个人养老或个人荣誉和面子的角度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在无微不至的父母之爱中隐含着强烈的“回礼”情结。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的父母“盼孩子成功”和“盼女儿成功”的情怀远胜于美国,而且往往会让家庭教育的目的功利化。
四。结论
这篇文章是中美家庭教育的一般比较。两国的家庭教育肯定有个体特殊性,而且实际上和中国相比,美国的家庭教育存在明显的不足(比如过于放任,给儿童和青少年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过于理性让子女缺乏赡养老人的责任感;过于注重“快乐学习”,使儿童青少年的学习水平下降等。显然,这篇文章并不想完全肯定美国的家庭教育,也不想完全否定中国的家庭教育。作者试图通过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分析来引发中国家庭教育的改革:
1,教育的目的——变“人才”教育为“成人”教育。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总体来说,美国家庭的教育目的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可否认,我国家庭教育中的“应试教育”氛围存在误区,短期、功利的教育目的扼杀了很多天才。要改变现状,需要家庭内外的努力。宏观来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竞争的加强,人们择业观念的开放,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而这种综合素质其实就是最基本的“成人”教育。把“成人”作为家庭教育的目的,会让我们的家庭教育走出误区,让青少年的成长更适合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2.教育内容——变“片面”教育为“全面”教育。目前,由于家庭教育的目的是“成才”,教育内容上的误区是智育压倒一切。这种教育会让孩子片面畸形发展,成为只会“好好学习”的人。这样的人将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因此,“成人”教育的目的已经确立。在家庭中,家长要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必须变片面教育为全面教育,特别是潜能、品德、气质的培养。
3.教育方法——变“管制”教育为“宽松”教育,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权威往往大于民主,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现代社会应该提倡“宽松”教育和“开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