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向西方学习是什么意思?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晚清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中国的伦理、经典、历史的理论是原创,西方科技的技术是应用。最早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
“中”是指三纲八旨,即明德、新民、至善;以纪、知、诚、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西学”是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商学、教育学、对外贸易、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在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主张采取造枪、修铁路、开矿、铺电线等自然科技、文化教育的具体方法,挽救统治危机。
扩展数据实现背景
1861年(咸丰十一年),冯桂芬在《校中抗议书》中说“中国以伦理、宗教为原,以国家富强之术为辅”。这个想法首次被揭示。后来西方人用各种方式表达。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四月,楠溪富佐在《世界公报》上发表了《省时》一文,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
次年,礼部尚书孙家鼐在《史静大学开学一折》一书中再次提出“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向西方议会学习,90年代以后,他们进一步批判洋务派从基础学习的思想,希望中国能像西方那样实行君主立宪制。
张之洞于1898年5月发表《劝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洋务派的指导思想,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反对变法。一些外国人,如赫德和蒂莫西·理查德,也站在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主张这一论点。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至今仍奉行这一主张。
百度百科-中学为体,西学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