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平江一中的历史沿革
清同治六年(1867),平江县令马召集士绅捐资,在县城东南的黄土上新建书院。有三个报告厅,三个院长住宅,三个前门和两个门,十四个东西大厅。讲堂东面有三座屈子祠和三座松九君子祠。院外有两堵墙,规模很大,造价一万多元。张(子恒饰),本市人,为了救火,捐建了基地,买下了138的地租。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平江遵照“县内书院改小学”的指示。余、张理堂、凌等。动员士绅捐款,在田玉娥书院设立平江县官高中堂。后更名为平江县初级中学,校长为廖焕军,为平江近代学校之首。民国元年(1912),学校更名为学堂,由留日归国的同盟会成员李任校长。民国四年(1915),平江县初级中学更名为平江县第一高级中学,后迁至县文庙。
民国八年(1919),平江县有民族学校500多所,高级中学10多所,但师资短缺。针对这种情况,平江县师范学校在田玉娥学院创办,周世贞(李斌)任校长,学制五年,招收15以下高中毕业生。周校长被任命为。继任的校长中,有定向能、李菊云、平、于志恒等。民国十四年(1925)县教育会议决定办中学。民国十六年(1927)七月,师范学校停课。一至五班毕业生180人,其中A班20多人,B班50多人,本科生除外。
民国18年(1929),平江县乡村师范学校在田玉娥书院创办,招收高中毕业生16余人,学制三年。首任校长朱伯山,继周世贞、吴之后。民国二十年(1931),全校教职工10人。后来学校迁到文庙,22年停办(1933)。本科生转到湖南岳浚李连师范学校。
平江始于清末中学。据光绪三十三年《湖南省普通中学统计表》(1907)“平江中学学生82人,教职员工7人。是五年制,初中两个班,校址是田玉娥书院。”
民国十四年(1925)春,平江县师范学校改制为县立中学,招收三个班,学生120人。加上原来的三个师范班,* *共有六个班,* *现有学生240人,教师18人,学制三年,校址田玉娥。黄校长。民国十五年(1926),明伦中学(原名文庙)并入县城。民国16年(1927),县中学第一届学生毕业,学校停办。
革命年代1928年7月22日,彭、滕率领湘军独立第5师1团部分官兵在书院宣布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
民国三十年(1941)春,平江县中学复课。第一个假期是附属城市沃金张家大屋的临时校址。有一所初中和一个简单的老师,110学生,校长是方殿康。
民国三十一年(1942),黄佛接任校长,充实设备,增加校产,恢复平江县中学旧址田玉娥书院。7月,经教育部批准,他于11月搬回田玉娥学院。
1945年3月,王镇、王守道率领湖南人民抗日救世军南下,并一度驻扎在田玉娥书院。
民国三十三年(1944)五月,日军第四次入侵湖南,县城沦陷,学校迁至木镇乡大马丘(今金木乡四龙村)。在抗日战争的枪炮声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我坚持背诵,坚持办学。
民国三十四年(1945),时任平江县令的张在妻子罗志清女士的建议下,将省政府奖给张的3.6万元全部捐给学校,用以办高中。2月,县中学招收一个高一班,49名新生,这是平江高中的开始。时任校长黄佛穿着凉鞋走了半个多月,到省教育厅所在地桂阳县录班。因战乱,校址设在金木乡(今金木乡公安村)后房,距大马丘中学约五里。
民国三十四年(1945)八月日军投降,九月钟平学生返回田玉娥公学开学。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最后一期,县中学被勒令停止招收高一新生,停止高二班。今年下学期,高中1班,25人(其中女生3人)。初中7个班,学生450人(男生402人,女生48人),教师41人。
平江县中学从建校到建国前夕,已经九年了。平江县中学毕业学生1100余人,其中初中20个班,高中1个班,简易教师3个班。为平江培养了许多各方面的人才。1949年7月,平江解放。8月,县人民政府接管县中学。当时初中6个班,275名学生,24名教职工,校长朱博山。
1949年7月27日,程潜、陈明仁派陈等代表到书院会见湖南省委金明等五人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商谈湖南和平解放谈判事宜。
4月7日,1950,经长沙特委批准,祁鸣师范学校并入县初级中学。
1951年8月,县初级中学在长寿街成立分校,招生1班,学生50人。
1952 165438+10月,平江县初级中学更名为平江县第一初级中学,校长先后为钟坤、凌。
1958年9月,平江一中成立高级中学,招生4个班,180人,成为完全中学,更名为平江一中,由副校长李淑一主持工作。
1958 65438+2月21,彭元帅参观一中,会见师生代表并合影留念,亲笔题写“平江一中”校牌。
1960左右,张震,副,解放军,王守道,政协副主席,刘志坚和,江西省委第一书记蒋,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等先后来校视察,作报告,题词。从65438到0962,平江一中以优异的教学质量进入全省先进行列,文革前历次高考成绩均在湘潭前三。
从1966到1976,“文革”十年浩劫期间,学校损失严重,被迫“停课闹革命”。1986年9月,工宣队进驻,成立学校革命委员会,领导学校纠正。1973期间,《湖南日报》刊登了平江一中所谓“资产阶级专家办学”的整版报道。学校的优良传统被批判,老师被斗争,被迫害。在那个“舍不得停,又做不到”的时代,老师和学生吃了很多苦,学校的档案和各种资料都丢失了。在此期间,陈朴席、叶干堂、毛楚伟、邹康密、李亚男先后主持工作。
1976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拨乱反正,被下放的校长、教师李淑一陆续返校,教学工作重回正轨,教学质量蒸蒸日上。平江一中65438-0978年定为县重点中学,同年命名为岳阳市重点中学。
改革开放1979 * * *团中央举行新长征火炬接力赛,平江一中与南昌、瑞金、遵义同台。
1983,政治局常委陈云题写平江起义纪念馆。原田玉娥书院(平江起义旧址)正式成为革命纪念地,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月22日恢复显示1985。7月22日,为纪念平江起义50周年,平江起义旧址举行了彭同志铜像揭幕仪式。
从65438到0984,平江一中录取率达到75%,在全省高考中名列前茅。
1986期间,平江一中与北师大附中结成姐妹学校。并与湖北桐城一中、江西修水一中建立了合作关系。
1995 10,岳阳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平江一中举行。在省、市的支持下,学校斥资1.8万余元,建成了设备齐全的400米田径场。在之后,刘再建、曾、彭志伟、李日英先后担任校长,现任校长为。
从田玉娥书院到平江一中,学校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平江一中校园面积317余亩,依山傍水。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相得益彰,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大致分为四栋建筑:
第一个建筑群是校门前的彭铜像广场,杨校长题写的“彭同志铜像”光彩夺目,与独特的校门上彭同志题写的校名相得益彰。
第二个建筑群是田玉娥书院旧址,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同志题写的“平江起义纪念馆”熠熠生辉;
第三个建筑群是新建的现代化教学楼区。高中、初中教学楼可同时容纳48个班,拥有设施完善的理、化、生物实验楼,现代化图书馆、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报告厅和校园网,高标准综合楼;
第四综合体是生活区和高标准的田径场。有可容纳1,000多名学生的食堂,可容纳1,000多名寄宿生的男女生宿舍,6栋楼里有100多间宽敞的教师住宅。
现有高中班48个,在校学生2700余人,教职工208人,其中中学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60人,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8人。学校占地面积317亩,总建筑面积68000平方米。是省级“文明卫生单位”、“花园式单位”。
近年来,学校投资3500多万元建设了教学楼、综合楼、图书馆、体育艺术中心、学生公寓等一系列新校舍,并配备了多媒体、校园网、中央控制室、广播收听系统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图书馆藏书7.5万册,运动场占地40亩,开辟400米标准田径场、体育场、游泳池。实验、劳动技能、美术、体育等教学设备均达到省一类标准。同时,学校还有654.38+0.5万元的“田玉娥教育基金”,奖励优秀学生,扶贫济困,解除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16名学生参加了奥林匹克学科竞赛,88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和省奖。220多人在科技、艺术、体育等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连续三年高考第一、第二名人数均居全市第三,其中文科第一,音乐、体育、美容专业特色显著。三年来,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有48人在省市获奖。学校三次被评为“岳阳市普通高中(省级示范高中集团)教学质量先进”。2005年被武汉大学授予“优质生源基地”牌匾,2006年被湖南大学授予“优秀生源基地学校”称号,2007年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授予“国防生生源基地”。
展望未来,学校将坚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校、科研强校”的办学方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特色之路,教育教学工作将迈上新台阶。学校先后晋升为湖南省重点中学、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岳阳市“文明单位”、市级“劳动模范之家”。同时被评为全县“十佳勤俭节约单位”;教研工作成效显著,外语组荣获全省“三八红旗手”、“巾帼英雄团”称号。体育集团主持的“实施综合运动处方”项目获国家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教师撰写的教学经验文章和论文46篇获国家、省、市级奖,其中国家级奖11;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本科高考一、二批招生313人,在全市重点中学中排名第三(其中文科排名第一)。6名学生在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奖,45名获得市级奖,在全市名列前茅。运动队参加了全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许雄获得了1500米和5000米两枚金牌,并打破了1500米的纪录。陈峰在400米接力赛中获得第四名,许雄因其出色的专业知识被清华大学预录。刘涛获全省艺术节“三独”(独舞、独舞、独舞)比赛一等奖。胡参加全省青年创新发展大赛获三等奖。在全市高中教育工作会议上,我校做了题为“提升学校品位,提高办学水平”的典型经验介绍,还被评为岳阳高中(重点中学组)教学质量“先进单位”。
百年名校平江一中,洋溢着无限的青春活力。随着伟大祖国的进步,它将谱写新的篇章,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