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历史事迹材料

袁隆平历史事迹资料(精选7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写事迹的经历,对事迹都很熟悉。按事迹性质可分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那么什么样的事迹材料是规范的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袁隆平的历史事迹(7篇精选),供你参考,希望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袁隆平历史故事素材1接近袁隆平的人说,袁隆平穿着随便,一点都不讲究。

有一段时间,他的购物欲望非常强烈。每周五下午,他都会去购物中心购物。不过他有个“怪癖”,对买便宜的东西感兴趣,对贵的东西不感兴趣。有一天,他和妻子邓哲逛街,看到集装箱里有一件打折10元的衬衫。他说,太便宜了。加2元,12元。售货员笑着说,真奇怪,你是这样的同志。人们买东西时讨价还价,但你却提高价格。不合理不合理。他笑着回答,一口气买了10多块。“这种衬衫不错,去外地穿也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他笑着对妻子说。对生活习惯了如指掌的邓哲什么也没说,只是笑了笑。

他穿的最贵的西装也不会超过800元;200元以上的皮鞋他是买不到的,而且他觉得这些昂贵的“奢侈品”穿起来不舒服,不舒服,比如意大利的“老人头”、“鳄鱼”等品牌。但国内某权威鉴定机构报告称,袁隆平身价超过1000亿元。所以,就个人物质财富而言,除了脑袋里的智慧和知识,袁隆平确实是中国最富有的“赤贫者”。

而最富有的“赤贫者”对自己毫无欲望,却对社会极为慷慨,有极大的忧患意识。到目前为止,他已经赢了12。世界粮食奖的5万美元奖金捐给了他发起的科技奖励基金会,用于帮助新人...

袁隆平历史事迹材料2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省德安县人,现住湖南省长沙市。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说会有这一天,是偶然的!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吧!

很多人都问过袁隆平:眼下,大家都叫你“杂交水稻之父”。当初为什么学农业,为什么走上研究杂交水稻的道路?

袁隆平回答:“学农业是因为一次意外:小学一年级的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去参观一家私人园艺场。我看到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串,花儿很美;就在这时,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上演了。影片中有一个场景,窗外有葡萄。这些印象是重叠的。我觉得农村真的很美,长大后想学农业。如果当时老师带我们去的是真正的农村,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去学农业。”他坦诚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和笑声。

因为这个儿时的愿望,高中毕业后,袁隆平考上了重庆祥辉学院(后更名为西南农学院)。1953,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业学校,成为一名教师。

因为这个偶然的选择,袁隆平在外地忙碌了50多年。

袁隆平历史事迹材料3 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

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思考,喜欢提问。

在一次数学课上,我讲到了“有理数”这一章。老师教了乘法的一个重要规律: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再乘以绝对值。老师进一步解释,“也就是说,正数乘以正数就是正数,负数乘以负数也是正数。”

袁隆平听了想,很容易理解,一个正数乘以一个正数就是一个正数;负数乘以负数得到正数,就是这个原因。于是他问:“老师,为什么负数要乘以负数才能得到正数?”袁隆平虽然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的潜能。

有一次,老师讲了一道世界题:一个角不能分成三部分。袁隆平觉得很难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该分成相等的三份,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每份分成30度。分了不合适吗?但是老师说如果不对,就是不能分成三等份。

为什么一个角不能分成三部分?袁隆平觉得这里面肯定有一定的道理。他自己也想不通,老师也没说清楚,心里留下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里的疑惑,其实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的标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产生兴趣,用脑子思考,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袁隆平的历史事迹材料4他的办公室已经摆满了各种奖章和证书。但老人依然坚持在一线做科研。每年冬天,他都会去三亚基地。

有一次他爬上山脊,旁边的人想帮他一把,但被他拦住了。“你以为我老了,我比你们年轻人还快!”

成名成家的袁隆平似乎还是喜欢洒脱的生活。

他偶尔出差逛街,看到便宜的衣服就先给自己试穿,然后给助理试穿,买很多,回来每个人都会送一件。有一次他去香港中文大学做讲座,用10元在街上打了一条刚买的领带。

1998,湖南某事务所对“袁隆平品牌”的价值评估为1000亿元。杨澜去海南采访他:“你回家谈这件事,你老婆是怎么想的?”

结果他的回答是,“从来没有。”他后来对助手说:“我只是一个路过的财神。”同样是在198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1。他把5万美元奖金全部拿出来,成立了杂交水稻基金,奖励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他经常给人讲他以前两次的梦:地里的稻子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稻穗跟扫帚一样长,谷粒跟玉米一样大。他和助手累了就在饭下聊天纳凉。

刚开始周围的人都笑了,时间长了发现他满脑子想的都是这个。他把所有英语好的年轻助手送到国外深造,为了他的第二个理想:传播杂交水稻,“造福全世界”。

他的助手廖福明感慨地说:“袁老师是一个既有追求又很舒服的幸福的人。”

袁隆平结婚前,她觉得他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是因为她和他恋爱的时间很短,大概一百天左右。

她爱上了他,因为她欣赏他对研究事业的投入。男人需要有事业,对事业的投入是事业成功不可或缺的前提。

她在心里安排:让我照顾他一辈子。

事实并非如此。

她很快发现他很小心。她总是被他的爱包围着,这让她幸福得头晕目眩。

蜜月那天,他加班到晚上11,回到家他邀请她去游泳。出门前,他特意带了一把小剪刀。她莫名其妙地问为什么带剪刀。他解释说,河里有很多渔民铺的渔网。如果晚上游泳时碰到鱼钩,可以立即切断它们,帮助她逃脱。她听着,点着头,心里充满了幸福。

这份小心翼翼的爱,多年来流淌在她的心里,并没有因为婚姻的延续而减少或消失。

家里装燃气热水器的时候,他59岁,她51岁。他们的婚姻已经完美了26年。每次她洗澡,每隔两三分钟,他就会在外面喊她的名字。一开始,她不理解,不想答应他,甚至抱怨说不停的喊,不停的洗热水澡!很快她就知道,他之所以对她如此“恼火”,是因为担心她煤气中毒。他说:我什么都听不到的时候叫了你两次,你都接了,证明你很安全。

她希望他一辈子都这样“烦”她。

她说:下辈子我就嫁给他,因为他是个谨慎的人!

因为爱,我谨慎;粗心的开始往往是爱情死亡的开始。

他用对妻子的爱解释了上述道理。他就是中国最著名的“农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她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妻子,邓哲。

袁隆平历史故事素材6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目光,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出生于9月1930。20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缺粮的现状,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研究团队的努力下,他终于发明了一种新的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让我们敬佩和感动。当时这个想法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诟病的孟德尔和摩尔根的遗传学和染色体理论去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而袁隆平不相信权威。根据米楚林和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实验没有意义。而袁隆平却要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去实验,去开辟一条新的科技之路。从一开始,这条路就充满艰难,但科技创新、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不懈努力。他决心与饥饿和饥荒作斗争,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袁隆平用自己的毅力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我们应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采取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要坚持不懈的学习,练琴要知难而进...我觉得不管做什么,只要决定去做,就要带着目标往前走,绝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从小努力学习,立志长大后成为国家栋梁。

我们也期待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凉梦”成为现实,真正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历史事迹7五月下旬,我们从千里之外的湖南长沙得知,袁隆平爷爷已经离开了我们。颁发* * *和国家勋章的画面还像昨天一样,袁爷爷蹲在稻田里的身影还在我的脑海里,似乎在说明袁爷爷从来没有远离过。

袁爷爷小时候很幸运。他有一个温柔贤惠的老师妈妈,她教他。小时候,他对这片厚重的黄土地致以神圣的敬意。但袁爷爷也不幸。他生活在黑暗时代。抗日战争时期,他家像风中的浮萍一样东奔西跑,学校也换了好几所。

袁爷爷是新中国第一批农科大学生。毕业后,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稻田。我们很难想象,更难感受到袁爷爷在奋进的过程中遇到了多少挫折和诋毁。但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吓不倒他,更别说阻止他了。

还记得1968年,袁爷爷开始做杂交水稻实验。他满怀希望地种下了700多棵幼苗,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过程漫长而枯燥,但袁爷爷每天都兴致勃勃。但总有人别有用心。19年5月的一个早晨,袁爷爷来到自己的试验田时,发现昨天还好好的试验田一夜之间变得一片狼藉,秧苗已经被卷走,只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袁爷爷愣住了,眼泪好像要从眼眶里流出来。他想吼叫,但他什么也说不出来。他跌跌撞撞地走进试验田,希望仍有存活的幼苗。终于,几天后,袁爷爷在一滩污泥中发现了5株半埋的实验苗。他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当作珍宝带回家,好好照顾它们,然后才能继续他的实验。

面对如此艰难的困境,是什么让他没有放弃?我想除了养活中国人的梦想,还有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

好事多磨。经过长期努力,袁爷爷终于等到了野生雄性不育植物发现的消息。

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袁爷爷像是在难以忍受的酷热中,迎面吹来了一阵凉风。后来,他把这三种野生雄性不育植物命名为“野败”。他们给袁爷爷带来了一种无比幸福的感觉,这种感觉伴随了他的一生。

上帝没给多少。他只给了袁爷爷三个“野败”。然而,他抓住了它并成功了...

袁爷爷的故事太多了。直到今年,他依然穿行在稻田中,不断探索杂交水稻的未来。他的初心和真诚化作春露,年复一年滋润着稻花香。七十、八十、九十岁,草下乘凉的梦想越来越近,杂交水稻的发展似乎一帆风顺。然而,袁爷爷还是悄悄地离开了。

当他来的时候,他到处都很饿,当他离开的时候,他是赖斯·满仓。

如果说一个下午的风吹稻浪,我想应该是他的灵魂在回荡,在我们的课本里,在人们的饭桌上,在全世界人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