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学生没有学习动力?

反对方;中学生的负担主要来自心理定义。负担主要是感觉,所以主要是心理问题。如果课业是中学生不能承受的负担,那么大部分人都会反对,没有人能承受并取得好成绩,但现实是很多学生学习很好,没有不堪重负,很快乐,很舒服。这说明主要是心理问题,厌学,不愿意为学习努力,导致把课业当成负担,所以是心理问题。知道的好,不如乐于知道的好。如果他们心理调节好,心情愉快,就不会被视为负担。有人拟定了一套“中学生心理状态”问卷,在某市郊区的部分中学二年级发放。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22份,回收有效问卷516份,回收率为98.85%。在被调查者中,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比例基本相同。本来我以为十六七岁是一段纯真的时光,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但是,当我拿回问卷,只是粗略翻看了一下,就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心理压力很重。后来的统计结果证实了这一点。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9.32%的人不开心,7.45%的人深感自卑,35.40%的人忧心忡忡,心事重重,9.32%的人心烦意乱,行为异常,四项加起来占61.49%。可见,超过一半的学生不能以快乐的心情对待生活。所以中学生的负担来源于心理。要证明中学生的负担主要来源于课业或心理,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课业负担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要看到中学生负担的真正来源——心理负担。第一,任何一种负担或压力都必然会让人产生一定的反应。作为承受负担的主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们的反应和表现,知道他们的压力主要来自哪里。课业主要让学生承担体力和智力负担,心理学主要让学生承担非智力负担。课业负担实际上是体力和智力的结合。如果说中学生的负担主要来自于课业,那么我们会看到中学生在课堂上疲惫不堪,昏昏欲睡,而对面的就不会那么神清气爽,精神抖擞。常规体检的结果是大部分中学生是健康的,而相反,国家教育部门的心理调查结果是61.9%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心理负担:厌学、逃学、说谎、攻击性、自杀或违法犯罪,这些都与心理有关。所以我们认为中学生的负担主要来自心理。第二,课业作为一种体力和智力的负担,如果正常的话,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种动力。如果超重,就会通过心理转化成一种压力,成为心理负担。没有这个转变,就没有负担。比如面对同样的课业,有的同学是轻松的(当然也有舒心的,也有崩溃的),有的同学是悲伤的,难过的。即使是跳楼杀人,其实也只和心理承受能力有关,和课业关系不大。马克思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内因,外因只是条件。所以佛陀说:一切恶魔都是由心而生的。很好,很好!第三,非智力负担是由需要、情绪、期望等有意的心理因素(包括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家长、老师的外在要求)造成的。非智力负担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在老师和家长之间缺乏理解和沟通。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和非智力负担。这种负担可以分摊到每一个中学生身上,所以是中学生负担的来源。不难看出,课业是中学生的负担来源之一,但与心理负担相比,远远不是主要的。所以,减负不仅要减轻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更重要的是减轻我们学生的心理负担,让我们能够积极生动自信地学习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我们的心在灿烂的阳光下飞翔,在知识的蓝天上自由翱翔。我恰好是这场辩论的主题。我已经整理好了。大家一起欣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