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县的社会民生

建国前,宿松人之间有零星的工具和技术改造活动,没有形成科研队伍。建国之初,1955成立了县科普协会,开始了科技队伍的建立和壮大。1959年6月,县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此后,工业、农业、林业、水利、卫生等各条战线都成立了科研小组,初步形成了一支县科技队伍。“文革”期间,科研机构瘫痪,科研组织解散,科技人员受到排挤和打击。

中国生产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政府为知识分子平反冤假错案,为因涉案被下放农村的知识分子家庭子女解决了城市户口和商品粮油问题。自1984以来,全县共吸收620名知识分子入党,选拔了一批有专长的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光绪三十一年(1905),宿松松滋学堂更名为宿松高等小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有三所附属于“以美为美”福音教会的小学,徐灵分馆有1所小学,抗战前已停办。光绪三十二年(1906),圣公会在县城东门开业,附属小学1所。光绪三十三年,二郎庄在二郎庙设置1公立小学;北乡(智丰乡)水月寺有1所小学;二郎庄氏集资在关帝庙办了1私立公立高等小学,送了四届毕业生就关门了。同年,团林庄(今梁婷区)和乔木尹家田铺分别建立私立培英二等小学堂和私立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地区朱氏家族兴办1私立日新二等小学(民国四年停办)。民国元年(1912),宿松官立高级小学改为宿松高级小学。民国二年(1913),邓家庄(今二郎区)建立私立高级中学,县级儒家明伦堂建立县级国学,县级第一高级中学隶属于此。到了民国七年,县内已经建立了五所公立高等小学。此后,小学的数量逐年增加。

民国二年底(1913),北山的段斌(字熙之)在宿松创办了私立北山中学。民国八年,第一届毕业了九个学生。民国22年(1933),学校两个年级只有19人。次年,宿松遭遇严重旱灾,学校被迫关闭。民国27年(1938),* * *制作人孙在宿松组织抗日动员委员会,以小学为基础,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公立和私立小学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中学的发展。民国二十八年(1939)秋,张竹忠、朱祖光、吴耀南等。成立了联众(太、苏、王、淮、童、钱、岳),校址进入山区。叶海初、叶福初、向卓敏在县城创办了宿松县初级中学。熊、向克礼、段等人恢复了停办六年的私立北山中学。在此期间,中学有700名学生。民国二十九年(1940)春,齐一联众分校并入宿松县初级中学。次年,北山中学因“赤华”被省政府勒令停办,曾是宿松县的一所分校,在此得以保存。上世纪40年代,县内设立的宿松初级中学和北山初级中学私立培养毕业生1284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中央“在新区维持原有学校,并有可能和必要地逐步加以改善”的方针,人民政府对宿松县初级中学和私立北山中学进行了初步改革,如取消学科制度,停止开设“公民”和“儿童训练”课,废除体罚,宣讲时事政治,安排生产劳动等。那年夏天,两所大学有144名毕业生。秋季,私立北山初级中学从徐灵迁至县城,并与宿松县初级中学合并。并以其学校财产作为办学经费,暂用宿松私立北山初级中学名义。1950年春,私立中学改为公立,更名为皖北宿松初级中学。夏天,35名初中生从建国后的第一届毕业。秋季,47名建国后第一初级中学新生入学。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期间,我县中学班级由3个增加到8个,在校学生由149增加到353人。1957年,在二郎区鹅井湾新建宿松二中(花凉亭初级中学),招收初一三个班177名新生。

1958,全县新增九谷、复兴、梁婷、季承、陈晗五所初级中学,宿松中学改为完全中学,高一新生43人。全县有初中生1516人。到9月底,民办中学发展到41,之后调整到26所,学生742人。1960,初中生人数为2501,是1957的3倍。1961年6月,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县委决定将九谷、季承、梁婷三所全日制初中改为业余初中,全年农忙假8个月,业余学习4个月,次年学习8个月。1963年全县初中学生1245人,1966年学生1930人。1966“文革”开始后,所有中学因革命停课,学校、校舍、桌椅板凳、教学设备损失惨重。所有农业中学都停课了。1968,中学招生。根据毛泽东“小学附设初中,这还是一个好办法、先进经验”的指示,陈晗、徐灵、左坝三个中心小学和隘口、北峪、长溪、下仓、东红、程英、汇口、湛滦、浪岭、城岭小学附设初中。此时有1中学,5所初中,13小学附属初中,58所初中,2732名学生。普通中学在1969快速扩张,在1970继续增长。初中达到71,146个班,学生人数增加到7948人。1972,初中数量基本稳定,部分初中发展为成品中学。宿松中学(原)、徐灵、华良、凉亭、季承、复兴、九谷、陈晗、工农、东风等1533人。1976年,中学增加到15所,包括高陵、河套、新安、城岭自发建立的63所高中和初中,小学附设77个班。初高中学生总数达到22300人,是文革前的15倍。这个时候学生小学不出大队,初中不出公社,高中不出区。65438年至0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65438年至0978年秋,县委根据省委《关于加强教育的决定》,首先调整、充实、加强了中学领导班子。13完全中学校长由局级干部担任。58所初级中学的校长配备了公社级干部。另外,狠抓教师归队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调离教师队伍,现在还适合从事教学工作的,调回队里。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中学教育教学秩序正常了。1977年,普通初中由1975年的40所增加到64所,在校生11700人。在校学生达到2.88万人,均为建国以来最高。此外,小学附属初中班招收了549名新生。1977,新增惠口、隘口两所高中。1978,增设城关高级中学,成立宿松二中。全县有13所中学(不含二中),地方政府办的高中有18所,在校生4507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县政府首先采取了调整压缩高中的办法,取消了陈晗中学的高中编制,改为初中。1980,惠口中学撤销,改为初级中学。1982,城关中学高中学制取消,改为初中。全县建成中学总数由13所减少到10所,实行“一区一所建成中学”计划。1979年,初中也进行了重组,由1978年的58所变为41所。此后,学校数量虽略有增减,但其布局基本稳定在一个社区一所初中的规模,小学有初中班,从65438所逐年减少到0979所。全部被1982撤销。

1980左坝区工农中学普通高中班停止招生。1983年与王陵初级中学合并招收1农业班50人,学制3年,更名为宿松县王陵高级职业中学。1983在复兴区和季承区两所初中的基础上,试点建设草湖和向阳两所四年制农业初中,每校招生50人。1984年,徐灵中学改为宿松县徐灵高级职业中学,学制三年,在校生100人,宿松改为二中。1983年,东红、红星(广福)、子木、王岭(左坝)、光荣、楼梁、长铺、福镇、城关、东风(五里)初中分别是各区、乡镇第一批办好的学校。王陵农业中学。是该地区同类中学的重点。从65438到0984,汇口镇杨林私立中学招收66名新生。1985张凡私立中学有68名学生。调整改革后,1985,全县有苏中、季承、亭、复兴、九谷、华良、隘口7所普通中学。在校生2075人,普通初中42所,在校生18900人,县职高3所,草湖、向阳农业初中2所,农业、职业学校在校生600余人。

2013年末,全县有5所职业高中,在校生8005人,专任教师475人。普通高中9所,在校生17697人,专任教师1134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2.7%,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普通初中42所,在校生27445人,专任教师21,61。小学213所,在校生53817人,专任教师298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21人。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本科高考升学率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一。。民国八年(1919),该县设立了普及教育馆,开始接待报纸读者,开展小型球艺活动。民国20年(1931),利用万和、何志、詹兴发的非法罚款修建了人民教育堂,并购置了少量图书、报纸和部分体育器材。抗日战争初期,民主人民教育馆开展了抗日宣传和文体活动,组织了《放下你的鞭子》等演出,教授了《工农兵学业务,来一起救国》等歌曲。日军占领县城后,焦敏博物馆被迫关闭。民国三十四年(1945),民俗教育馆恢复活动,对外开放。图书馆里有两个柜子,其中最珍贵的是斯Ku全舒窈和中学生图书馆,还有一些报纸和出版物被订购。1949三月关闭。

1950年9月,县文化馆成立。1959在闽东大街同德路口建了一栋文化中心小楼,6间平房,有图书、阅读、娱乐用房。1985年博物馆迁址,在新街人民路以东建了一座四层小楼。工作人员增加到12人,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阵地宣传和文学、音乐、艺术辅导有效开展,定期举办文艺演出和各类艺术展览。

自1951起,九股、徐灵、二郎、陈晗、亭子、八斗等文化站。季承、左巴、张凡等地的文化站也相继成立。到1953,全县有9个站,工作人员11,幻灯机9台,幻灯片59套,展览图片210,图书9500册。负责本地区的群众文化工作。

1957年5月,二郎文化中心成立,辖二郎、陈晗、梁婷。除复兴和徐灵文化站外,其他站全部取消,其活动由县图书馆指导。

1960年春,重新建立了亭子文化站。1964,复兴文化站改为分馆。7月1965,二郎、复兴改为文化站。同年冬,恢复了九谷、季承、左坝、陈晗等地的文化站。

1969年2月,各区文化站与广播站、书店合并,成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到1970年底,撤销宣传站,恢复文化站,新增城关、五里两个文化站。此时,每个文化站有22名工作人员,每个站都建有活动场所和办公住宿用房,面积从100平方米到200多平方米不等。车站内设有宣传窗口、报纸阅览室、图书借阅处和娱乐室,有的车站还增加了录音机、照相机、油印机、乐器、自行车等设备。

8月,1957,在洲头、隘口、新兴试点社会办辅助的乡镇级文化站。从1976的冬季至日到1977的秋季,在复兴、巴特、惠口、程英、桃口、左坝、红岭、徐灵、竹湾、钓鱼台、九山、长湖建立了乡镇一级的文化站,然后又分批发展了子木、崩河、长浦、赤峰。把复兴、桃口、巴特、程英、惠口、长湖、左坝、九山建成大型集体文化站。截止1983年底,全县共有大型集体文化站8个,社会办文化站13个。县城最早的“和记医院”开业于民国七年冬(1918)。是惠州人杨厚安创办的。虽有医院之名,但设备简陋,技术力量极其薄弱。民国16年(1927),在同善会的捐助下,成立了红十字中西医院。中医院设在石家畈,石任院长,何天喜任医务主任。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四个医生。只不过没有准备诊断处方。西院从九江聘请廖为首席医官,拥有简易床位34张。虽然设备简陋,药品仪器不全,但西医诊治疾病的创造确实给群众带来了一些实惠。尤其是外科手术更为突出。民国二十九年(1940)设立县卫生室(1941更名为卫生所),院址由华凉亭迁至县内杨家祠堂,分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四个科室。1949解放后,被县民主政府接收。

1949年8月,县人民医院成立。1965,有100个床位。1976,床位数增加到154。1985,县医院床位240张。门诊部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中医科、新医学、中骨、皮肤、中医外科、肠道专科、急诊等13个科室,设有检查、放射、b超、心电图等辅助科室10个。设有六个住院病房:内科病房(含儿科、中医科)、妇科病房(含妇科、五官科)、外科病房(含普外科、骨外科、泌尿外科)、感染性疾病病房、老干部病房。还有手术室和供应室。

1950年6月,城关首次成立民政所卫生所。1952,有12区卫生院。1985年,区医院10个,床位402张(其中国家医院4张,集体医院6张)。8月,1951,巴特个体中医组织联合诊所,8月,1958,全县33家联合诊所转为乡镇卫生院。从65438年到0985年,全县有34个乡镇卫生院,359张床位。

1985,建筑面积13459平方米,其中门诊1366平方米,病房2940平方米,医技1920平方米,行政用403平方米。

民国时期,县红十字会西医院和县卫生所只有听诊器、血压计等简单器械和少数普通手术器械。1952年,县医院有1台显微镜。1960年,省里给县里配了100台mA X光机。

1985,县医院有200mA X光机两台,400mA X光机,1,721光学分度光度计,3台冰箱,1 B超,1胃镜,2台综合手术台,60台裂隙灯角膜显微镜。在农村,乡镇卫生院有手术刀包55台,10 ~ 30 mA X光机15台,50 ~ 100 mA 12台,高倍显微镜30台。

截至2013年底,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02个,其中医院4个,卫生院2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9个,村卫生室190个,卫生所、卫生所、医务室77个,县级妇幼保健站、血防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站65433个。卫生技术人员179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61人,注册护士589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650张。

新农合农业人口71.93万人,参合率98.3%,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农村合作医疗住院病人实际补偿比例达到56.2%。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48万人,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6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由铁路、公路和水运三种运输方式组成的交通网络已经形成。2011年,总客运量22071万人次,总货运量1220万吨。

铁路合九线穿镜而过,长度25公里。这是一条单线铁路,设有宿松和梁婷客运站,以及梁婷火车站。每天有8趟快车停靠太湖站和黄梅站,日客运量480人次,2011总客运量20.4万人次。

沪渝高速过境,长31.2km,双向四车道。出口位于富裕镇富裕路,通往九江和合肥。国道105穿镜而过,全长35公里,双向两车道,通往太湖县和黄梅县。S203省道在途,长度51 km,双向两车道,通往望江县和太湖县。县乡(镇)公路27条,总长372.8公里;公路桥347座,总长7125.6延米。* * *客运线路87条,其中省线16条,市线5条,县乡线66条,市区客运站4个,其中宿松长途汽车站为二级长途客运站,日均发车110班,日客运量2400人次,年客运量27万人次;东站、南站、北站均为三级农村客运站,日发车1.5万,日客运量21.0万,年总客运量830万。2011年,全县拥有道路运输车辆5340辆,其中货运车辆4430辆,8660吨;客运车辆910辆,座位13510个;货运量11.6万吨,货运周转量78880万吨公里,客运量1191万人次,旅客周转量9051.6万人次公里。

我国通航河流总长203.5公里,有客渡船16艘,公路渡船3艘,货运码头7座,运输企业拥有货船9艘,总吨位5220吨。21客船,963座;有3辆车,22个停车位。2011年客运量31.1万人次,旅客周转量77.6万人公里。货运量60万吨,货运周转量90万吨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