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四十九中的办学理想
努力实现师生共赢的办学理想。
哈尔滨市第四十九中学
冯华
本人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1977。从教30多年,从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逐渐成长为特级中学教师和校长。1997,在哈尔滨四十九中发展处于低谷的时候,我来到了四十九中。十几年来,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带领全校教职员工通过努力实现了学校从低谷到高峰的跨越式发展:曾经无人问津的49中学,从一所破旧的小校舍发展成为一所宽敞明亮的大高标准学校;学生人数从703人增加到2300人,教师人数从骨干流失、人散凝聚成人才济济、追求进步、团结协作的团队。教育教学成绩从全区倒数第二的市中学跃升至全区前列。
随着学校的声望越来越高,很多教育界同仁都在询问49的跨越式发展。什么是「真正的经典」?
回顾我十几年的办学生涯,印象最深的是,校长不应该追求轰轰烈烈的办学,而应该脚踏实地,也就是回归教育的本真:注重团队,注重套路,注重过程和细节,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样才能让学生、家长、社会、人民对教育满意。
第一,把团队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增强信心,明确发展方向
抓队伍建设是校长办学的永恒主题。1997刚到49中的时候,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困难是人心涣散,骨干教师流失,优秀学生转移,教育教学成绩创49中建校以来最低,教师对学校发展失去信心(比如老师们说...).所以,当务之急是我们要坚定信心,带领四十九中的学生走出低谷,让全体师生抬起头来走路。那么,如何增强信心呢?我们一方面通过抓住49中发展历史中的亮点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比如1997之前,四十九中不仅培养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冠军罗微,还培养了国际英语水平考试冠军叶森。这两项国际金牌是黑龙江省唯一的获奖者,而且在过去的办学历史中,四十九中的教育教学成绩一直处于全区前列。这说明49中的办学基础非常好。于是,在全校大会上,我历数了学校过去所取得的全部教育教学成绩,分析了取得成绩的原因,大力渲染了学校师资力量的优势;通过全校性的讨论、座谈、演讲,大力宣传王菲、孙淑兰等名师的先进事迹。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在感受过去荣誉的同时,调动教师的积极情绪,振奋精神,重拾自信,追求进步,克服困难,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另一方面,在增强信心的同时,引导每一位教师确定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他们才会有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教师做好本职工作,教育教学质量就会提高。从65438到0999,学校为49所中学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发展思路和“三年内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跻身全市一流学校”的发展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先,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在确定领导小组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领导小组每个成员给出一个自定义的发展目标(三年内达到的水平和发展方向),同时为每个教师建立不同级别(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学校骨干和普通教师)的“成长簿”。在成长书中,有一份个人三年发展计划(在计划中,每个老师都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足的原因,并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的个人发展计划和发展目标,写出自己的改进措施,包括学习方式、内容,以及希望自己当导师的老师等。),而且成长本里还有各种教育计划、总结、学习心得、课例、教育案例、反思资料等等。教育教学纪录片等。,还包括每学期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汇总表。每学期开学前,学校要出示老师的“成长书”,一目了然。可以说,《教师成长记》是反映教师成长过程的综合材料袋,是教师成长的证据,也是激励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载体。因为有了成长书,教师可以在面对自己和他人成长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很快在教师之间形成一种比较、学习、赶超、帮助的氛围(比如教师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增强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意识。
老师对工作的热情促使我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我不断加强自己的学习。除了坚持自学教育教学理论,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外,我先后两次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教育部校长高级研修班,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校长培训和省级骨干校长培训,从不放弃任何一次学习机会。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宏观思维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提升现代校长的管理意识、品牌意识和课程领导力。每次学习回来,都要通过专题讲座,把课改的前沿理念、兄弟学校的实践经验、自己的学习感悟及时传达给老师,从而形成老师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方法、探索教学规律的良好局面(比如网上论坛:一堂好课的标准,如何提高课堂。为教师的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二)全章建制搭建实践平台
为了尽快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在1999中,根据学校教师年轻(平均35岁)教学能力弱、教学经验不足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案和一系列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有制度编制)。《方案》中明确提出“用三年时间,建设一支思想新、富有活力、勇于探索、遵循规律、懂理论、知识广博扎实、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有特色、有模式、有个性的新型教师队伍”。这个教师发展目标。为了实现教师的发展,该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教学能力鉴定活动计划”,从0999年9月65438+持续到2000年10月65438+为止。
第二阶段:教学能力培训计划,2000年3月-2000年2月。
第三阶段:2002年3月至2002年6月教学能力成果鉴定活动计划。
其中,《教师教学能力鉴定活动方案》规定,教师教学能力的鉴定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强调教师的六种能力)
1,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参考
2.解决问题
(1)每道题,除了要有规范的解题流程和正确答案外,还需要在解题处用文字注明本题重点考查的知识点、解题思路和注意事项。
(2)进度:每天解决5道题,解题与教学内容同步。
(3)难度:容易:中等:困难2: 2: 1 "
(注:重在解题意图——这所学校的老师已经解题十年了。当时就确定了教师解题的目的。一是通过解题提高了教师的解题能力,促进教师掌握解题思路、重点、难点和解题技巧;二是指导教师研究教材,提高教学针对性和课堂教学效率;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通过解题,从教师的角度了解学生解题的困难,实现减负的目的。该校教师的解题已发展为分层解题:新教师每天解决5个问题;区级骨干教师解答语文考题(全国范围),分析学科联考依据和意图;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的改编。分层次解决问题的目的主要是开阔教师的知识视野,让教师通过解决问题感受新课程背景下全国各地的教育动态和前沿信息,在提高能力的同时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3.科学研究
4.口语课
(1)知道说什么:(集体备课,研究说客内容)
(2)学会说话(全校演讲比赛)
5教学设计——备课和教案
6、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有效利用媒体)
第一期计划运行一个学期,在学生成绩明显提高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因此第二期计划“教学能力培养活动计划”启动两年。
这个项目是继续教育的一种培训形式。它是关键的子计划,是整个“系统计划”的核心。在这一分计划中,我们应采取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发展、锻炼和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第一期项目完成后,一线教师已经初步确定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在计划的第二阶段——教学能力训练中,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充分发挥“课前建功,课中出成绩”的作用。
该项目的运作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在十个环节上下功夫:
1.改变你的想法。摆脱“一次性教育”的旧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新观念。
2.更新你的知识。更新知识不能单纯追求“量”还要注重知识结构,参考原有知识的加工、处理、包装、重组。
3.提高创新能力。减少课堂上重复自己或他人的现象,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注重三个方面:创新激情、想象力、科学精神,培养你的创新能力。
4.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教研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师的必备素质。课堂教学与教研的同步,有利于教师继续教育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在十五个教学环节上下功夫,重点抓好三个环节:
1.运用“教学案例教学法”培训教师。(这是培训老师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我们进行不同学科的教学案例研究:一是研究分析成功的教学案例;第二,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尝试,解剖一两个教学案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活动、问题选择、提问技巧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观念和知识做了详细的分析。)
2.了解学生,引导学生从学习到学习。(让学生“学会”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努力: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如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指导、阅读方法指导、物理化学组织学生参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
3.能够掌握导入新课和课堂总结的技巧。(导入设计:悬念导入、问题导入、情境导入、总结设计:总结成果、梳理知识、设计问题等。开展“微格教学”竞赛)
第三阶段:“教学能力成就评价活动计划”时间:一年。今年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测试了第一期和第二期方案的教师要求,同时对教师进行了评价。
(三)加强管理,及时评价,促进教师成长
每学期结束时,教师要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和学校系列培养计划的要求进行自我评价。评价方式有:1,教师自我反思评价,2,教务处指导评价;3、领导抽查评价;4.家长的评价;5.同行评价;
骨干教师的选拔与考核:采用四级定位校内教学的动态运行体系,即合格-骨干-学科带头人-省市名师。这四个级别都可以升、降、连任、跳级,但不能终身制。服役一段时间后,按各班标准进行考核,再根据考核结果重新录用或任用。对这种关注过程的评价,对教师的成长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很多以前不爱学习的老师开始主动学习上课,在教学不认真的时候开始认真备课,比如师生关系紧张的时候开始改变教育方式)。
“成长书”和“计划”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成绩的快速提升。2002年中考,学校教学成绩大幅度提高,全市前三名中有两名,其中隋宇轩中考第一名。教育教学成绩的提升,不仅给学校带来了轰动效应,也为学校教师的自主发展增添了动力,也实现了学校跻身全市一流学校的发展目标。
二、把日常管理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
1,根据新课改要求更新常规管理内容。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减负增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的备课、听课、批改、辅导、考核、评价等过程性工作是否符合新课程的要求,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效果。在实践中,学校一方面提出从常规、过程、细节入手的质量口号,另一方面积极调整传统教学常规管理中一些不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内容;比如在备课中,我们一直强调“三定”和“四统一”。这种备课模式体现了传统教学的统一要求,却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因此,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我们在备课中增加了“五辩”:
讨论教学环节、问题或活动的设计是否符合学习情境;
讨论学生活动方式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讨论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
讨论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讨论相关科研课题。
在备课过程中,强调学生准备,强调课后反思和二次备课,资源共享。
这个学校的“课”必须体现学校的四级特色——彰显目标——全体参与者——运用媒介——科研课题(问题意识),同时最能体现这个班级教育智慧的地方必须写在教学反思栏;我们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五有”,即有吸引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学生活动的时间保证;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师生之间有平等自由讨论的氛围;具有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实际效果。强调要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关注教学的层次性。在作业批改方面,要求教师有批、改、评,同时也要求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批改,找出错误原因。邀请家长参与评价,架起了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
2、课例引导优化课堂,突出“有效性”
他们立足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通过骨干教师引领、青年教师报告、同伴互助、新课程研讨、一节课多讲、领导随机抽签、新教师问题诊断等七种课型,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智慧、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种观念的悄然变化还体现在“点对点互助课堂”上,教师从单兵作战过渡到了紧密合作;从画地为牢到享受资源;从教材到开发课程资源的转变。“青年教师报告班”的青年教师在知识背景和学科结构上敢于大胆跨越学科的专业界限,从而达到概念素养、实践技能和教学技术三个层面。
通过课例指导的方式,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他们不仅是知识的再现者,而且善于在教育过程中传递知识,创造性地生产知识。教师角色的转变必然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课堂上,学生开始体验到基于问题研究的自主合作、主动探究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探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相呼应、相得益彰。比如该校物理、化学学科基于“四小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力。该校7个班要求教师带着课改中遇到的问题上课:如何处理教学方法改革与升学考试的关系、减负与巩固基础训练的关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与教师传统技能的关系、活跃课堂气氛与课堂实效的关系。这些问题来源于教师的教育实践,通过有针对性的讨论来解决。这种方式激发了教师团队研究的积极性,教学设计不仅体现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应用和课堂有效性。学校还通过“一课多讲”的形式,有意识地引导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反思和评价,对同一材料、同一目标的教学进行比较和理解。
在不同课型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评价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上,学生感觉学习内容有了亲近感,知识变得生动起来。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在老师鼓励性的评价中,孩子感受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学生的学习是发自内心的,是自己的需求,体验是快乐的,享受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欢快、愉快、有效的活动。
3.构建课程类型夯实质量常规。
2007年,学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构建了“新课程五级框架”,我们认为这样更规范,更有利于有效教学,也更方便教师在日常的师范教学中应用。
新教学:创设情境,探索新知,拓展应用,反思提高。
复习课:辨析与建构,质疑与解疑,加工与重组,反思与提高。
试卷讲课评:考题分析,评重难点,变式推演,整理升华。
综合课程:方案描述、方案展示、合作交流、总结评价。
实验班:创设情景,实验探索,探索推广,反馈评价。
第一类和第五类课程体现了教学的规范。
1,研究试卷(考试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批改和分析试卷是上好讲座和评价的基础。教师的命题依据是教材、教学参考和课程标准。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研究教学参考资料,熟悉课程标准。透彻理解试卷内容,了解命题特点、考查范围、难度、信度、效度、区分度等。)
2、统计、分析学生答案(找出* * *典型错误。首先要广泛收集错误,进行整理,比如问题不清,复习不足等等。分析错误原因,积极寻求对策,对症下药。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3.安排学生改正自己的错误。(更正:粗心大意、考虑不周、瞬间思维停滞而造成的错误;标出真正因为知识结构不完整导致的错误。
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教师规范的教学行为有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过去我们对教学常规也有具体要求,但缺乏可操作性。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跟着感觉走。把五门课程的基本标准讲清楚、讲详细,是有效教学的需要。《中国教师报》曾在报道学校五个班建设时写道:很多新老师工作热情很高,但毕竟是新手,对课堂教学不熟悉。以前没有这个标准。即使有老教师的指导,他们也还需要很长的时间通过自己的摸索慢慢上手。有了这样一套详细的教学指南,新老师直接走上了教学的正轨,不用一切从零开始摸索,做了很多无用功。新教师可以尽快掌握教学规范,少走弯路。
第二,五类课程体现了教学的个性。
五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和重点绝不是束缚教师教学创新的。相反,它们鼓励教师在实践中生成新的亮点,以补充和完善已构建的教学框架,体现学科特色,展示教师风采,从而促进教师研究氛围的形成。
无论是“七节课”还是“五节课”,其核心思想都是提高素质,设计了49本中学教师教案书、讲课书、解题书、学生作业本、学生综合素质成绩单。
五年来,学校有200多人参加了国家、省、市、区各级的新课程引领课程和研讨班。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承担了十余次黑龙江省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省级骨干教师新课程省市研讨会,哈尔滨市语文“名师专场”,数学、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会”,都紧紧围绕有效教学展开。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逐年上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越来越高,学生的个人特长得到宣传。央视教育频道记录了该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国教师报报道了该校课程改革的实践。
第三,全力打造校园文化,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教育部副部长陈晓雅曾说过“好校长应该有两种境界:一是带出好学校,所谓‘好校长就是好学校’;第二,建设好的学校文化,才能做到‘好校长还是好学校’”。我想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校长,应该努力追求和实现这两种境界;在这种认识的磨合和长期的实践中,学校形成了“巩固常规彰显特色,细微处精益求精,师生和谐发展”的办学风格。在师生的成长过程中,展示学校的校园文化,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积极争取上级领导支持,为校园文化建设打基础。
十年来,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常规管理的同时,也加快了学校硬件建设的步伐,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97第四十九中学,校舍占地面积仅4400平方米,占地5200平方米。校舍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全校没有一台可以当课件用的电脑。当时我们团队的所有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那就是学校要发展,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在逐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逐步改善办学条件。2002年6月,市教育局第五批行业规划项目启动。我得到这个信息后,主动找到市财政局分管行业规划的领导说明学校的难处,最终破例拿下了行业规划项目。2003年,经过行业规划,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这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在直线上升。随着该校中考状元的胜利,学校知名度不断扩大,学生人数剧增,校舍空间明显制约了学校的发展。2005年初,在区政府领导的直接关怀下,经过多方努力,学校争取到市教育局投资17万,省教育厅投资60万,扩建改造校舍8800米,新建了艺术体育楼、实验室图书馆和教室。2006年扩建后,49所中学的校舍面积达到1.49万平方米,活动场地多样,教学设施优良,为师生和谐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学校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初中教育阶段是基础教育改革最困难的阶段。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面对极其激烈的中考选拔竞争。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学生全面发展与升学考试的关系,如何让教师适应这种教育形势的需要,“让教育充满智慧”,成为校长们办学必须思考的严肃课题。因此,学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紧密结合,提高德育实效性,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在工作中,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先,人文为先,全面发展”的原则,积极构建生活化的德育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个性化、人文性、科学性、生活性的特点。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出发,确定了“学”、“思”、“悟”、“勤”、“静”、“志”、“恒”七字教育方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了各楼层的主题文化。原则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人人有才,无人全能,扬长避短,全面发展”。围绕主题文化,学校以多种形式展示学生的作业、文字、课文、绘画、摄影、小实验、小制作等作品,突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看似普通的开关贴、十字绣、脸谱、电脑报、机器人、小制作,蕴含着学生们异想天开的艺术追求和互不服输、互不追赶的顶尖精神。这些看似稚嫩的作品一经展示,就给每个孩子的心灵带来了发自内心的震撼,树立了“我能行”的信心。此外,学校还在大厅设立了“群星争光”荣誉榜,与古今中外的名人同场竞技,与同龄人同场竞技,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陈学校体育尖子生,200米全运会第一,篮球队4人升入重点省和周炳南每年声乐比赛第一名,冰雕比赛第一名,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学校对校园文化积淀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挖掘,将一些学生喜欢并愿意参与的活动固定为传统活动。比如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以“哈尔滨的冬天”为主题的摄影比赛,组织学生在同一个地方拍照,在培养兴趣、提高摄影水平的同时感受家乡的变化。这种踏实感促进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又如学校的合唱、象棋、球类等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竞争拼搏、勇于进取的精神。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联合国同声传译员叶森、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节目主持人刘冬冬、电视剧《闯关东》中仙儿的扮演者宋佳)。更可喜的是,一些学习习惯不好或者偏科的同学,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正视自己,互补不足,迎头赶上。
此外,校园的净化、美化和绿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一年四季,49所中学的教学楼绿意盎然。在大厅、窗台等显眼位置,摆放各种奇异的绿植,让春天的气息溢满校园。优雅舒适的环境,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引起了国内外同仁的关注。2005年,省委宣传部召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场会”。四十九中是全省唯一的参观点,原省委宣传部长李延芝亲自到会,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给予了高度赞扬。2006年,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召开四十九中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再次展现了四十九中的办学特色。不仅本省市的教育同行来49中参观,北京、深圳、广州、珠海等地甚至国外的教育同行也来学校参观。其中,美国著名课程专家Jane Frina教授在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领导的陪同下,专程参观了四十九中的校园文化建设,亲自参观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班级,对学校的课程开发和学生的表现给予了表扬,并决定与学校建立长期的工作关系,促进中美两国的教育文化交流。在哈尔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韩国富川市组建了学生家庭体验和友好交流定点学校。
学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为学校的品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四十九中的发展变化,我深深体会到,校长要办好一所学校,就要在艰苦奋斗中完成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从低谷到高峰的全方位跨越,实现师生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有必要做:
第一,要努力当好校长,把生活融入到事业中,做到敬业无私。
第二,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且能够转化为自己和老师的教育行为。
第三,对教育研究的执着、热爱、投入和追求,要以一个学者型、思考型、研究型教师的形象去感染广大教师。
第四,要用对教育的热爱来欣赏老师和学生。
可以说学校已经接近发展的巅峰了。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赢得了同行的认可,但我们必须思考下一步的起点,找到学校发展的第二条人生曲线。只有这样,四十九中才能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在未来的学校发展中,要继续回归教育的本真:雕琢优秀的教师,营造有序优质的生活教学场,让学生“学”与“学”,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经常对老师说的一句话就是“教育神圣而平凡,做平凡的事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我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也不想浮躁急功近利,并为之做出超乎寻常的坚持。这可能就是学校发展的真谛,也是我们49中的“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