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人教育”的思考

继《个人的阅读教育》之后,1《个人的阅读教育》似乎是武陵人闯入桃花源,住在那里,“满头黄发,自得其乐”,是一个封建社会文人的理想国。作为在普通高中战斗了一辈子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依然遵循着孔子的教诲,尊崇“因材施教”作为我们的教育理想。在李希贵先生写的《为个人的教育》一书中,我们仿佛来到了北京市第十一学校,这是一所班级授课制的中学,因材施教的理想教育范式。

这种教育范式不是李希贵先生的独创,而是教育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明确要求。我曾于20xx年在广东省深圳中学参观过这样一个类似的范式。李希贵先生作为一名校长,通过这本书展示了他在新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深圳中学和北京十一中的教育范式类型,也是教育部的要求,是我们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教育范式的发展目标!我们千万不要学武陵人,去一趟桃花源,叹一口气,上船回家,一成不变。而是要通过阅读个别化教育,明确目标,对比反思,找到差距,迎头赶上。

我校新课程实施以来,根据学校自身特点,设计了自己因材施教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尊重差异,包容发展”的教育理念。“弘毅和谐、追求卓越”的精神。其施工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构建“定向-结构-活动”的主体性课堂教学范式,制定各学科、各班级的教学模式和操作规范,打造符合新课程精神的高效课堂,即先学后教,先学后教,先教后评。

第二步,加强学科建设。按照新课程建设要求,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建设,新建语文(贤贤书屋)、历史、地理教室。数学和生物已分别申报并建立为江苏省和宿迁市课程基地。

第三步,大力推进我校校本选修课程建设。从学校自身发展出发,借鉴儒家经典《中庸》中关于“中和”的论述,提出通过构建“和谐课程体系”来实施“和谐教育”,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实施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些课程在社会实践、生活体验、科普知识、传统文化、工艺制作、学科兴趣等多个方面。本学期以来,我们的工作重点是依托我校省市级课程基地的硬件设施和网络平台,发挥教学科研的引领作用,强化落实,将工作目标分解到具体的高一、高二学科备课组。

三步同步推进,目标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具有我校个性特色的教育范式和因材施教的目标。学习李希贵先生的《个人的教育》,就像聆听一个先驱者和一个经历过的人的言行。生动的探索经历,案例解读,教学感悟,对我们很有启发和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各级管理者去阅读和深思,让我们的工作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更加坚强。我们每一个同志都应该结合自己的工作职责,积极参与到这项意义深远而紧迫的伟大工程中来,经常在心里要求自己,要因材施教。我们实现了多少步?

对“个性化教育”的思考开学已经四天了。每天忙着备课上课,每天各种情绪。每天放学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都不自觉地反思今天的课堂我做得还不够,怎么做才能更好。也许这种自我反思在自己的范围内太过封闭,但还是要向老教师学习优秀的经验。我读了李希贵的以个人为导向的教育,我得到了一些小的启示。

李老师在书中说,“不要把学生培养成你自己那样。”是的,我非常同意他的观点。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和爱好,有不一样的精彩人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对“放手”二字的理解不是放手,而是尊重和信任学生,给他们更多的时间、空间和自主权,让他们去观察、思考、发现、创造和体验活动的乐趣。老师要把握大方向,给予引导。

正所谓“读多了才有心,写多了才有花。”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能培养学生内在文化素养的书籍。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寻求和改进,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因此,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和多样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以人为本的教育”带给我很多感触,也让我明白了教育和学习一样,是一件长期的事情,不应该用功利的态度去对待。我要多读书,向身边的老教师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教师。

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的思考3李希贵的这本书相当于一本精彩的教育思想集。很多教育理念很有启发性,很有思想。我相信很多老师都是边看书边用笔做评论,嘴里还念念有词:“嗯,有道理,有道理。”作为一名初级教师,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叹服。说到教育思想和观点,我肯定不像李希贵先生那么肤浅,所以我只能说有一点嗡嗡声的地方。

在《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这本书里,李希贵先生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当了二十多年班主任的老师告诉我,他当了班主任之后,和一个同学谈了一下午,还是没有多大效果,因为那个同学没有把老师说的话当回事。老师跟我说,这在以前他当班主任的时候是不可能的。当时的对话一般需要15分钟才能解决问题。

我相信每一个当过班主任和总教师的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我们学校,每个班都有一个班主任,管理这个班的一切事务。甚至其他科目其他老师有学生情况,也会让班主任解决,于是班主任就会抱怨:一个老师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不解决他课堂上的问题?至于系里的老师,也很无奈:不是我们不想管,是学生根本不听。好一点的同学可以左耳进右耳出的听,差一点的同学可以顶撞,当场向老师丢脸,可以让系里的老师气晕过去。久而久之,系里很多老师对很多不好的问题视而不见,或者丢给班主任。于是班主任成了忙碌的消防员。

这里面有很多问题,但很重要的一个是:为什么学生要听班主任而不是学科老师的话?我觉得这无非就是“班主任”二字的力量。学生们虽然不知道“班主任”这个词的确切含义,但是他们很清楚,班主任是直接掌管他们的“领导”。有时候我们老师经常开玩笑说,学生很好,学校里谁是领导都要有礼貌;什么场合很重要,要表现好,学生们都极其清楚。

在班主任面前一样,在班主任面前也一样?哪个才是学生的真实自我?有时候我们只是用某种“头衔”或者权利来压制一个问题,却没有关注学生的真实自我。所以才会有不同学生的自我表现。这种教育其实更危险,只会培养出一批屈服于权利而漠视事物的公民。

李希贵老师说:过去,我们按照行政组织的框架,把学生分成行政班进行管理。面对浩浩荡荡的管理大棒,每个人第一个想到的都是自救,于是学生们表面上变得很优秀,内心是怎么想的却很少有人问。学校就这样把一群看似规规矩矩的学生送出了校门,让他们在社会上暴露自己。教育会在校园里失去应有的机会。

所以我想说,当一个孩子学生只听班主任的话的时候,班主任不要沾沾自喜。而是要有一种关心的意识,去了解真正的他。你强加给他的教育影响他接受与否,或者只是一味屈从于“班主任”的行政头衔;当学生在重要场合和领导面前彬彬有礼,举止得体时,我们不应该盲目庆幸,而应该理解他们在不同场合,是否能以最基本的尊重和礼貌对待学校食堂的阿姨、保洁阿姨以及任何一类人。

我们的教育是培养独立、真实、合格的公民,在任何时候都能遵守法律,尊重每一个人,而不是一味的屈从于某样东西。

关于“个性化教育”的思考4暑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北师大十一附中校长李希贵的《个性化教育》一书。这本书为站在班主任工作起跑线上的我指明了奔跑的方向。以下两点深有感触。

发现非正式表扬的魅力

在所有的管理行为中,评价是每个管理者都需要特别小心的事情,因为它有很高的利益,也因为评价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慎用。“非正式评价”尤其是“非正式表扬”的应用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希总统在他的书中谈到了这样一位领导人。他经常在你做了一件事之后,向你伸出大拇指,以至于被业内人士私下称为“拇指头”。一个改变,一点经验,甚至你的一篇文章,一句话,都可能被他的“拇指”肯定。虽然没有奖品和证书,但是激励着大家不断前进。其实这样的“非正式表扬”在日常教学中也可以很好的运用。写生词时对学生个别笔画的肯定,读课文时对学生情感把握的表扬,独特思考时的及时鼓励,都时不时地激励着孩子。

印象最深的是我身边有这么一位老师,坚持给每个孩子过不一样的生日。他和父母一起,把孩子从小到大的照片收集起来,做成相册,让班里的其他孩子可以留言,用各种形式给他送去祝福。我也会亲手写一张贺卡,把我所有的爱都写在上面。不管过程如何,我相信这种真情的力量是无穷的。虽然现在还做不到面面俱到,但是可以尝试选择一个真实可信的点来无限放大“非正式表扬”的潜力。

只有放手,才能有更多的教育机会。

很多老师和家长,对于学生刚入学时的无所适从和不适应,感到双倍的担心和焦虑。然后,紧接着就是一手包办,不给孩子留余地。这样做看似避免了无所适从,其实只是延缓了这样一种不适应不成熟的状态。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如果父母从来没有给他独自行走的机会,他就永远长不大。如果顺其自然,就会失去培养他们自主和自立的机会。

我觉得最困扰老师的是学生的安全问题,最近“电梯”这个词成了热门搜索词。这本书里有这样一个关于“电梯”的小案例:一些学校在多次禁止学生乘坐电梯后,在电梯上安装了限乘装置,但不起作用。只有有信用卡权限的老师才能带。硬件设施的改变似乎解决了困扰学校很久的安全问题,但同时也失去了教育的机会。李希校长说,如果不能让学生们知道如何在取梯和禁梯矛盾的情境下利用资源,不能让学生们发自内心地知道如何在一个团队中以合理的方式尊重本该被尊重的人,他们一旦有一天遇到类似的问题,依然会很头疼。试想这样的人生经历怎么会被抛弃。很多能力是在问题中发展,在错误中成长的。这么好的教育机会怎么能错过呢!

无论是“非正式的表扬”还是“学会放下”,我们都需要用心去了解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的细微变化,及时引导,感受他们的需求,及时帮助他们,相信他们的能力,相信成长的力量。

对个体本位教育的反思5在接触李希贵之前,我就已经听过他的“语录”,比如“当一个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每天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不是简单的事情”,“没有仓库的学校是一种理想,实际上是想告诉人们,学校里不应该储存任何资源”,以及。这个暑假,我从《为个人的教育》这本书里真正领略到了李希贵博大的教育思想,从中得到了很多震撼和启发。

李希贵现任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校长,历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主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主持多项国家级项目,其中“中国实验室计划”被教育部、人事部列为“特级教师计划”,获山东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但即使头上顶着那么多闪亮的头衔,他的师生观、教育观更是可圈可点。

一,师生观

在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李校长高举“学生第一”的旗帜。为了打造孩子们向往的理想学校,他们把选择作为学校的关键词,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班主任成了首席导师,和其他几个相关老师组成教育团队做导师,分别负责学生的人生导航、心理辅导和学业指导。教师只有在实现办学目标的过程中处于第一位,才能帮助校长实现他的教育理想。“我觉得关注学生应该从关注老师开始。教育是为了塑造人的事业,塑造学生的美好人生。这个目标只能通过老师来实现。”“快乐可以塑造快乐,美丽可以塑造美丽。任何关怀都只能是真实的,通过人的传递而感动的,谁也改变不了。一个老师在校园里和课堂上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能把春风变成雨,他还能让学生‘近墨者黑’。"

第二,教育理念

有一次,面临高一新生录取的窘境,一个在马术上已经有所建树,但中考成绩差距很大的学生,进了十一中。是承认还是放弃?经过讨论,学校董事会打破常规,接纳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他们的想法是,宁愿放弃100%的专注率,也要为不同性格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为老师的教学创造更加宽松和谐的氛围,真正把学校建设成属于孩子的学校。“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规定了应该给学生的各种知识,却没有规定应该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快乐。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也是至今震撼李希贵的话。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也应该从关注孩子本身开始。我们会用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找到那棵树。肯定和这棵树不一样。有的需要在天空中挺拔,有的需要在河边茁壮成长,有的习惯了雾罩,有的渴望阳光...找到那棵树,需要我们提供适宜的土壤、水分、气候和养分,适宜的生态环境和我们的教育情怀。“我深深感到,当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焕发出自我潜能,展示自我价值,成为最好的自己时,我们的教育才会真正取得胜利。”这是李希总统的亲身经历。我想《教育为了个人》这本书一定会让我们换个角度看孩子,放大教育的智慧和力量,为孩子争取更好的生活!

对“个性化教育”的思考。今年九月份的高一新生将会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将是河南省参加新高考的第一批学生。即使是老师,面对即将到来的新高考,心里也有些打鼓。虽然听到了很多消息,但总是缺乏具体的参考。恰在此时,我读到了李希贵的《对个人的教育》,这给我空虚不安的心灵增添了一份希望。

据我所知,11号学校看起来像帕夫利什中学。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而建立的氛围是如此的相似。这种氛围往往会激发出“教书育人”的纯粹情感,以至于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想象:如果我是这样一所学校的老师,或者是这里的学生,会是一种怎样的场景?同时也期待十一中朝着这个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能引起我的共鸣,让我思考。其中一句“少抽多选”,让我感触颇深。原因是我自己也经常这么做,而且因为运营好,大家机会均等,所以一直把它当做一个标准。慢慢地,我的学生习惯了这种方式。而我自己的思考也就止步于此,从未想过更进一步。

看完文章,犹如当头一棒。不是一坨屎,但也差远了。在简单直接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在传递“听天由命”的意识?你错过了受教育的机会吗?有没有更有效更有意义的方法?这些都会是我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如果不是读书,那么我可能还处于那种自鸣得意的状态。也是阅读让我有可能和更高层次的人对话。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走班制的前提下,十一个学校四千多名学生四千多份课表,构成了1400多个教学班,其中就包括马术(我只在电视上看到的一项运动)。这不仅是一个充分尊重学生选择的问题,也是一个能力的问题。这不得不让我觉得环境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这超出了我的想象。

其实我们每一个阶段的努力,并不一定要等很多年才能显现出差别,而是会在下一个阶段显现出来。今年焦作市有科协组织的高校夏令营,有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校参加。名额有限,自然是择优录取。这就是高中努力程度带来的差别。相应的,听说省实验很快会选拔学生参加清华和北大的夏令营。你看,初中的努力在高中也有体现。只有初中足够优秀的人才能进入这所学校,争取这样的机会。

不要怨天尤人,不要自怨自艾,努力吧,至少我们会收获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