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中学的历史沿革
许多民主革命的先驱遵循“废科举、兴学校、育人才、强中国”的理念,追求中国的现代化。在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源于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南京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将“军国民教育”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针,并在全国推行。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振荡下,观音中学于1942年创办,当时抗日战争异常艰难。
民国三十年(1941),大珠山后周家、观音、石桥一带的乡贤、乡绅、土兵等有识之士,看到祖国的满目疮痍,决定兴办教育事业,救亡图存。经商议协商,决定以观音桥文昌阁、关文小学旧址为校址,筹建民办中学。创办干城中学的契机是王一刀的儿子初中一年级没考上大竹中学。这种怨恨助长了有类似经历的人的野心。李孝庭、周志敬、孟浩然在王一刀、颜继祖等人的游说下,联系大珠山背后的士绅和士兵创办了这所学校。
刚开始,我们通过募捐筹集资金,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们在地里得到了700多块石头(约400亩)。截止1949,筹备工作基本就绪,* * *商学院名称定为“大竹县民办感城初级中学”。学校的名字叫《诗经》。周南。《兔屋》中“一个勇士,一个公爵,一座干城”的含义。学习期限为三年。每年春秋两季招生52人。正月16开学,18正式上课。课程包括语文、数学、物理、文化、历史地理、公民、英语、音乐、美术、体育、少儿培训等等。建校后,报请四川省政府教育厅批准,成为当时全省仅有的97所中学之一。
干城中学成立之初,王一刀和李晓婷是董事会成员。赖毕业于成都师范学院,担任校长至人大三十三年(1944)。赖下台,王一刀任校长,接管感城中学直至解放。
大竹县干城初级中学,一所民办初级中学,建校至解放前,招收16班,796名学生,毕业12班,毕业587名学生。
解放后,王一刀因学校经费不到位,辞去了假职。董事会选举杜中英为董事长,学校性质仍为民办。由于资金枯竭,学校一度濒临解体。鉴于全县其他初中相继倒闭。四川省人民政府川东行政公署责成甘城中学继续。人民政府拨款8000万元(折合人民币现值8000元)进行重点扶持。全校教职工以学生学业为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自愿放弃工资(学校只提供伙食,不再发工资),所以学校得以保留。
1953 1,大竹县人民政府接管民办感城中学,学校改为公办学校,派罗星大队代表政府处理接管工作。大竹署派游学为五副校长,沈继任教学主任。
1953、18年3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条例》(草案)。根据这份文件精神,观音中学取消春季业务,每年只招收秋季学生。并先后成立了青年团、少先队、学生会、教学工会等组织。1958招收第一高级中学(即61高中)的学生。
“文革”中1967-69三年间,学校停止招生。5月,1969,观音中学教职工集中对大竹师范学校学生进行“清理班队”。1971春季,大部分老师陆续复工,学校恢复招生。少数教职工留下来继续学习和工作,然后分批返校。
65438年6月至0978年6月,观音中学被确定为大仙县重点中学(也列为大竹县重点中学)。同年,观音中学根据上级指示,将初中二年级学制改为三年制,到1983,高中二年级学制为三年制。65438-0978-80观音中学初高中在大珠山后五区招生。1988,列入国家教委编制的“中国名校”名单。
近十年来,观音中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学校新建了教学区、新教学楼、餐饮中心、多媒体室、语言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设施。学校还被评为达州名校、绿色学校、省级校风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高考录取的本科生人数也是每年都在增加。2007年,高考本科录取人数在全县农村中学中排名第一。同时秋季招生人数达到高峰,4300余人,61教学班。
2007年秋,观音中学正在申请批准成为省级实验示范学校和省级现代信息教育示范学校,为观音中学创建省级示范学校(省重点中学)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