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惠林的主要贡献
陆慧琳采用米秋霖学派的“无性杂交”实验来检验获得性遗传。他使用不同品种鸡下的蛋,从中提取蛋白质,并注射到已知品种鸡的蛋中进行孵化。孵化出数百只小鸡,除了一只小鸡的躯干上有一根斑驳的毛外,其他小鸡没有发现特别的变异。可惜当时极难得到纯种鸡,无法进一步找出杂色毛的来源。就在他设计新实验的时候,1958开始了“学术思想批判运动”。卢慧琳成了“活靶子”。尤其是在1960的《学术思想批判》中,作为摩尔根的第四位中国弟子,他拒绝接受批判,自然成为批判的焦点。他翻译的基因理论已经成为批评家们的启蒙教材。数百名对遗传学一无所知的学生迫使他承认自己的思想是资产阶级学术思想。有人劝他承认错误,但他拒绝了。1961 4月,以卫生部党组书记许、中宣部体育卫生司长沙洪为组长的中央文教调查组来湘了解湖南医学院学术批评情况。他们听了陆慧琳的诉苦,参加了基础教育部的教师辩论会。他们明确指出,这种学术批评“严重违反了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原则性错误,应当立即停止。不久,毛泽东会见了复旦大学生物遗传学家谭和摩根的另一名中国学生,并鼓励科学家坚持真理。卢慧琳得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1962,中宣部和卫生部联合来湖南医学院调查,对他进行筛查。
于是,陆慧琳着手筹建遗传学实验室,湖南省科委也给予了热情支持,为他配备了人员。陆慧琳汇集了一批年轻教师进行系统严格的培训,开设了细胞学和遗传学两门课程。同年,卢惠林还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植物无性杂交实验,以罗曼为砧木,荷兰茄子为接穗,两株植物进行了嫁接。结果,当年杂交植株产生的莲茄上出现色素沉着,种子中还含有砧木罗曼特有的东莨菪碱,甚至花梗上还长出了类似罗曼的刺。然而,当杂交茄子的种子被种植时,后代将失去这些性状。然而,对照组“杂交”植物上的彩色茄子仍然保留了东莨菪碱和罗曼样刺的特征。从1962到1965,他们连续三次重复实验,结果都证明砧木只能影响正在嫁接的接穗杂种,而不能把自己的性状遗传给后代。
为了适应当时流行的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的需要,卢惠林和技术员张保献还采用氢氧化铝抗原血清沉淀法对长沙地区的蚊虫嗜血性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可靠的科学数据。
在湖南医学院副院长易的领导下,陆慧琳发起成立了1963医学遗传学研究组,拟定了1963至1972的10科研计划,决定建立细胞遗传学实验室和生化遗传学实验室。课题组一成立,他们就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特别对长沙市部分中小学的10091青少年进行了色盲调查。发现男性青少年色盲发病率为7.5%,女性青少年色盲发病率为0.92%。一项对48名色盲女孩的家庭调查显示,她们的父亲都是色盲患者。这完全符合摩尔根发现的性连锁遗传规律。
就在卢惠林对基因研究进行雄心勃勃的全面部署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虽然他是“革命”的对象,是“反动的学术权威”,不可避免地要遭到驳斥和批判,但与他那一代知识分子相比,他是幸运的,因为他是人大代表,也是被保护的对象。1970 ~ 1971年被批准赴岳阳调查防治血吸虫病。“复课闹革命”之初,他回到湖南医学院,恢复了生物教研室主任的职务,并获得了生物讲义的编辑权。他亲自写了一章“遗传学”,重新进入大学论坛。在医学院院长李庭芝的支持下,他们决定将基因研究与计划生育结合起来。这位70多岁的老人重新主持了医学遗传学的研究。他们很快学会了1960年代和1970年代早期发展起来的染色体技术,特别是1970年代早期出现的显带技术,并充分利用湖南省科技信息站掌握的国外文献资料,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研究成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基因研究有了很大发展。他们组织了全国染色体技术经验交流会,推广染色体技术。陆慧琳、夏家辉和张思忠成立了一个三人组的显带染色体识别标准。1981 6月,湖南医学院医学遗传学实验室举办了由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卫生部主办的中国细胞遗传学培训班。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细胞遗传学家潘诗芬受世界卫生组织派遣,受中国卫生部邀请来做讲座。共有来自25个省、市、自治区的101名学员接受了培训,其中25名学员进行了实验技术操作。7月,1937,卢慧琳在长沙《包利》发表文章《我们的民族》。在文章中,他把中国人的体质和外国人的体质作了比较,说:“中华民族的体质本来就是体型适中,抵抗力强。中国人如果能专注于增加数量,就会努力提高素质,丰富生活,促进健康,锻炼身体。
人类细胞遗传学是一门建立于1956的边缘学科。当时的美籍华人科学家徐觉道等人发现并确定了人类有46条染色体。65438-0959,国外报道了世界首例人类染色体病。65438-0962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病理科成立遗传学团队。随后,上海复旦大学建立了遗传学实验室。但在文革中,这些都被斥为“异端”,被无端批判。又老又瘦的卢慧琳被迫提交了“退休申请”。他唯一的要求就是保留在图书馆看书查资料的资格。1972期间,他经常到湖南省科技信息站查阅资料,将有关染色体显带技术的资料翻译成中文,在国内率先掌握了人类染色体的G显带技术。65438-0977,湖南医学院成立医学遗传学实验室,他任主任。他和他的同事们分别研究了人类外周血、皮肤和羊水的样本,建立了一套代表1970水平的细胞遗传学技术。1981年7月,和李建立了能代表1980水平的人类高分辨G带染色体技术,并应用于临床。
从细胞遗传学研究开始,卢慧琳就确立了为临床、计划生育,特别是人类优生学服务的方向。20世纪70年代初,他们与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胡欣德、第二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吴合作(胡欣德于1963在国内首次成功进行羊水穿刺产前诊断)。1973年4月与吴合作成立了染色体诊断专科门诊。1979年4月与我校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胡新德教授、李讲师合作。先是在国内开设染色体疾病正规咨询门诊,对孕妇进行产前检查和宫内检查,预测胎儿健康状况。
此外,陆慧琳还指导研究生肖光辉、许、、何开展了特殊染色体疾病的研究,并进行了一些理论探讨。比如他们提出了“家族性故障重联热点”的新概念;研究了睾丸决定簇在Y染色体上的位置和Y染色体短臂的遗传效应。讨论了经典的里昂假说。多年来,他们发现了75种异常核型,全部记录在国际人类染色体异常核型登记处。
1976他们在研究鼻咽癌淋巴母细胞的核型时,发现了一条EA染色体。经过反复寻找,特别是由于夏家辉的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这条染色体的来源,并确定它是由3号染色体短臂易位到1号染色体长臂末端形成的。中山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相继证实了他们的发现。据悉,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与鼻咽癌相关成分明确的标记染色体。这为鼻咽癌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
从65438到0975,他们发表了一对患鼻咽癌的同卵双胞胎的核型、血清、指纹分析等。这些在当时的世界文献中也是首次报道。随后,卢惠林和夏家辉与四川的张思忠一起,在国内首次研究并发表了中国染色体G带带型图。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基因研究有了很大发展。他是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
65438-0990,全国医学遗传学大会在沈阳召开。他已经90岁了,仍然亲自去参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1981公布的数据,人类的遗传病负担已达10.8%,即每10人中有1.08人具有遗传病因素。人类已确诊的遗传病有2811,染色体疾病有300多种,其发病率占新生婴儿的0.5% ~ 1.0%。
陆慧琳和他领导下的医学遗传学实验室一直在推动对患者及其家属的优生优育,对一些遗传病进行家系调查,寻找异常染色体的来源,通过羊水或绒毛检查确认胎儿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有染色体疾病的孩子,就动员孕妇终止妊娠。
人群中染色体疾病的发病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国外已经有很多关于新生儿染色体异常发生率的报道,但国内还缺乏这样的信息。1979年5月至1982年5月,湖南医学院医学遗传学实验室以陆慧琳为组长,历时三年,对长沙城北三家医院出生的3415名新生婴儿进行染色体G带检查,发现染色体异常26例,发生率为7.6 ‰。染色体变异55例,发生率为1.1%。这项工作为中国制定优生优育政策和预防染色体疾病计划提供了宝贵的群体数据。
同时,他还指导建立了以张为首的生化遗传学实验室。该实验室可检查和判定十余种代谢缺陷(后由生物化学教研室负责此项工作)。邹等人在群体遗传学调查中,发现了家族性多指、并指、家族性脂肪瘤等典型病例。
1979 165438+10月,中国第一次人类与医学遗传学论文报告会在长沙举行。卢惠林主持会议。他工作一丝不苟,会议开得很成功。300多人要求参加。他在会上报告了我国医学遗传学的成就,并建议我国重视优生学的发展,这在当年是一个勇敢的创举。谭作了题为《实践是检验遗传学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报告。卢慧琳请吴敏作了题为《关于优生学》的报告。那时,优生学还是一个禁区,吴敏的报告引起了轰动。这条新闻最初刊登在新华社的内部参考上,后来又刊登在各种报纸上。囚禁了30年的禁区终于打开了。会上,卢惠林当选为中国遗传学会人类医学遗传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到1981年,由湖南医学院两所附属医院妇产科和医学院基础部的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生殖工程研究组。陆慧琳的小女儿卢光琇是湖南医学院58级的医学生。她曾经是湖南省衡阳市人民医院的外科医生。后来为了照顾母亲,她被调回我们学校当了局部解剖和外科的讲师。她自告奋勇,转而从事生殖工程研究。课题组成立的时候,没有房子,没有设备。除了卢光琇和范丽青,其他人像旋转木马一样来来往往。有人戏称这是陆家开的“父女店”。从65438到0985,生殖工程研究组扩充为生殖工程研究室。
1981年,他们将第一批健康的人类精子放入-196℃的液氮中,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人类冷冻精子库。1982该技术在临床上用于人工授精。1983 1在我校第一附属医院朱医生的配合下,我国首例人工授精男婴诞生。随后,100多名人工授精婴儿陆续出生。然后,陆慧琳指导了IVF(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研究。当时国外试管婴儿有3000多例,国内还是空白。湖南省政府从本已紧张的外汇中拨出65,438+00美元,用于支持卢慧琳和卢光琇的生殖工程研究,以便他们回购急需的仪器设备。省政府还出资2万美元送卢光琇和徐莉莉出国学习关键技术。两家附属医院的妇产科医生密切合作,制定了三年科研计划,建立了国内一流的生殖工程实验室。该课题被列入国家“七五”重点项目。1988,6月5日、7日,湖南医科大学两所附属医院,两例试管婴儿出生。其中之一就是中国首例供体胚胎移植试管婴儿。
卢慧琳和美国天普大学发育生物学家牛满江教授在《十年科研规划合作书》上签字。卢慧琳和牛作为学术带头人,共同协商确定了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他们计划先建立一个哺乳动物模型,从生殖细胞入手,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改良哺乳动物的基因,从而提高新一代的遗传质量。
65438-0988,“全国生殖技术及其社会、伦理、法律问题研讨会”在湖南省岳阳市召开。卢慧琳研究员和卢光琇研究员报告了“生殖工程与法律和伦理问题的讨论”。1989 10,陆慧琳参加人事部、湖南省人事厅主办的“生物技术高级研修班”,发表文章《全国相关专业力量(生殖、发育、基因工程工作者)联合攻关,为提高新一代儿童自然素质》。几十年来,卢慧琳做过小学、中学老师,也做过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
在医学院,他教授过普通生物学、寄生虫学、无脊椎动物学、比较解剖学、人类胚胎学和遗传学等课程。他的讲座很受欢迎。讲课前,他总是认真备课,查阅文献,使教学内容跟上科学发展的前沿。
著有《原生质与发育》(华中大学与医学院生物学教材,1953)、《胚胎学大纲》(湘雅医学院教材,1953)、《普通生物学》(与张敦厚、Eric Hungen合编,65433)。
他重视教学方法。1940在沅陵雅礼中学任教时,在学校举办了一次生物展。当时,县城轰动一时,市民纷纷前来参观。一些学生通过显微镜看到微小的生物,这引起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卢慧琳也是科普先锋。在1950年代,他提出了“三阶段五步骤”教学法,并在湖南医学院率先实行了预习制度。为了将内容形象化,他在讲授人类胚胎时,在课堂上用橡皮泥捏出胚胎的发育过程,非常生动易懂。
湖南医学院在1981举办了中国细胞遗传学培训班。自1980以来,已经举办了五期关于宫内诊断的细胞遗传学国家培训班。学院是省级医院和医学院校妇产科主治医师,培养了100多名临床细胞遗传学技术骨干。
从65438年到0978年,他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到他去世时,已经培养了24名研究生。1981年165438+10月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他招收博士生,他培养了6名博士生。
他孜孜不倦地教书,但极其严格。经过他培养的学生永远不会忘记老师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