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郭姓的由来?历史上有哪些姓郭的名人?

郭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姓氏之一,在中国100个最受欢迎的姓氏中排名18,其拥有者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在台湾省排名第14,总人口超过1%。相传,早在古代部落首领于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郭就姓开基。郭姓历史悠久。

夏朝继郭芝、艾国之后。

古书记载“禹取二龙,国之为御”。“古有郭侯,夏朝有统帅。”郭志和是中国最早有史书记载的郭姓人物。因此,我国历史上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东)的夏人郭治和,被后人视为郭的祖先。

自商朝郭冲以来。

据《三经》载,商有郭冲。据知商朝继夏朝之后也有郭姓。所以商朝的郭崇也被认为是郭的另一个祖先。

以封地为姓

据史书记载,郭的祖先以封地“郭”为氏,因郭、郭同时变更,故郭、郭互换姓氏。

为了指挥家庭而生活。

中国古代有居住在成、国、元、迟的人,分别以成、国、元、迟为姓。其中居住在郭(即城外,古字“郭”的意思是城外)的人,以居住地为姓,形成郭姓。

出自姬姓

周代郭姓后裔是今天郭姓最大、最重要的一支。他们以郭为氏,由姬姓派生而来。

黄帝(姬姓)——周(黄帝的第十二个孙子)。

顾的父亲是周人的重要首领。他把周人的奋斗一代又一代地发扬光大,为周人取代商建立周国奠定了初步基础。后人周文王称他为泰王,《诗经·密公》中有一首赞美他的诗:“后稷之孙,实为魏王,居齐之孙,实始为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称赞他为仁政之君。在一些姓吴的族谱中,尊称古职之父是上古最晚的祖先。周人自古以来就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时期。

顾的父亲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三子,都很有才华。他的第三个儿子李稷娶了殷商之女太仁为妻,太仁和之妻太思是中国古代公认的贤妻良母,对周氏家族的兴盛起了重要作用。太仁为周族生了常,而常就是为周朝灭亡打下坚实基础的。相传,太仁出生时就有祥瑞之兆。常自幼天资聪颖,品德高尚,深受祖父宠爱。顾的父亲甚至把振兴周氏家族的理想寄托在孙子长身上,有时还忍不住当着众人的面说:“当我一个盛世之人,是盛世吗?”

按照周朝的社会传统,顾公的父亲死后,长子泰伯应该继承皇位。如果太伯早逝,继任者应该是钟勇,在历史上排名第三,没有机会继承皇位。常作为历之子,没有机会继承皇位。

顾的父亲生病了,泰伯和借口出去给父亲取药离开了。据史料记载,兄弟二人从陕西岐山出发,来到满静吴越(今江浙一带),这里居住着原始落后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与中原大相径庭。入乡随俗,两兄弟纹身掉了头发。在周人看来,两兄弟已经成了蛮夷和残疾人,不再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太伯和投奔吴后,顺利继位,后又传给昌。周文王·常不负祖父顾公启夫的厚望,呕心沥血,灭商朝,振兴周家。虽然他死前未能灭商朝,但他被分为三部分,周是第二部分。其子吴继位后,大举进攻商朝。四年后,他一举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终于完成了复兴周家的大业。周初,太伯和钟勇受到周朝的表彰,他们的后代被封在吴国,建立了强大的吴国。吴子孙后代视太伯、为祖先。

据古史记载,太伯和钟勇到达的满静地区,就是今天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无锡和苏州。太伯和的一支,是古籍记载的诸暨之一(古为汉水北岸周人的一支)。它们毗邻楚国,是为五帝之一的颛顼的后代而建的。楚国强盛后,汉阳女眷受到楚人的威胁,被迫迁徙。其中的泰伯和钟勇东移至江苏无棣,征服了当地土著,建立了吴国。《史记·吴太伯世家》说:“太伯为吴以来,王殷第五,第二封。第一,危险,在中国;二、吴,在蛮夷。”吴王与商朝交涉后,分封了太伯和的后裔,其中一个分封到太伯和迁居的地方,即陕西,另一个留在当时未开发的东南吴国。无论后人对这一迁徙过程有多少种解释,周太伯、纪氏家族最终到达江苏古吴地区是没有争议的。

泰伯剑舞

泰伯和钟勇到达江苏无棣后,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受到当地土著吴人的普遍欢迎,纷纷投奔。吴国的1000多人迅速聚集在泰伯和兄弟周围。他们受到泰伯和钟勇兄弟仁义的高尚品格和美德的影响,自愿立泰伯为君主。因为太伯生活在吴,所以太伯在这里建立的姬姓国家被称为“居吴”(句子是一个听起来的前缀,没有实际意义),简称吴。

太伯建吴时,正是殷商末年,中原诸侯混战。泰伯怕战争影响吴国人民的生活,就在江苏省无锡市东南的梅里建城。据传说,这座城市的内城长300步,外城长300多里。身处其中的人,就像生活在一个世外桃源,种田,种庄稼,自给自足,不受外界干扰。泰伯没有孩子。死后成了吴郡,他把弟弟泰伯葬在无锡梅李,后人在他的坟前建了智德寺,纪念这个姓吴的祖宗。

江苏省苏州、无锡等地有许多泰伯遗迹。至今,无锡东部的洪山(又名梅里山)仍有泰伯墓,是江苏省重点文保单位之一。墓体为蓝色大理石,四周常年绿草如茵,墓碑呈方形,刻有“太伯之墓”三个古朴典雅的汉字。

相传太伯死后,吴国人民无不悲痛欲绝。太伯下葬那天,吴国人纷纷去为他送行。由于泰伯生前喜欢种麻,人们每人在腰间摘下一束麻子,以表达对泰伯的怀念和哀悼。此后,这一习俗在民间流传了几千年,直到今天,在戴孝为已故的长辈包麻仍是中华民族一些地区的丧葬习俗。

太伯没有后代,后来吴称他为开的祖先,称他的兄弟为吴的祖先。钟勇继位后,继续发展他哥哥打下的基础。在吴姓发展史上,钟勇的地位仅次于太伯,可谓第二贤人。钟勇死后,吴人把他葬在吴国玉山。钟勇墓位于今天江苏省常熟市西北的虞山腰间。钟勇墓的入口在山脚下,面对着北门大街。它前面的牌坊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上面写着“修建圣人钟勇墓的入口”。进入墓门后,可以看到有第二座牌楼,上面有江南巡抚曹秀先题写的“南有公祐”四个字。墓前还有第三座牌坊。正面有“圣人余忠之墓”的横幅。两边的石柱上,有一副对联:“初次为国难,千年名山犹危。”墓上有四块墓碑,其中一块竖立于清朝康熙年间。石碑保存完好,刻有“商纣民、榆中周公墓”铭文。至今仍为常熟人所敬仰,的葬身之地虞山也成为海内外吴子孙寻根祭祖之地。

周忠建宇

钟勇为四世传承者,在姬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周人的后代,所以取名。当张州继承王位成为吴军时,吴王已经摧毁了商业并建立了周朝。周初实行分封制,把周王的亲属、灭商的功臣、历代先贤的后代发配到各地做诸侯。周朝寻找太伯和钟勇的后代来封侯。因为已经成了,所以他正式把命名为的一句话。的弟弟钟被封在附近的禹(今陕西平陆县),列为诸侯,建立禹国。后人以虞为氏。因此,钟和他的祖先一样,被称为榆中。

吴国和虞氏兄弟的王国,经历了整个西周,传国十余代,直到东周春秋时期。豫州、虢国(今河南省陕县)位于晋国南部,控制着晋国称霸中原南部的通道,因此成为晋国吞并的第一批目标。虢国和金国被郭玉隔开。为了防止和金国联合抗金,金国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先灭郭,后破。公元前658年春,晋国大臣荀与密谋策划了一场“假兵伐敌”的阴谋。晋朝大臣荀用晋产的名马和悬棘产的玉璧向行贿,让取道晋国攻打虢国。愚公真的上当了,不仅答应修一条通往晋国的路,还答应出兵帮助晋国攻打郭。公是豫州有名的贤者,在晋国深为忌讳。据史书记载,“公危在旦夕,彻夜不眠。”闻知此事,急忙去见,劝其乘晋之机,以攻虢国对的不良后果,但不听。此前,虞国边陲重镇敦义曾被西边邻国姬入侵。晋国看到形势发展对自己不利,出兵讨伐姬国,解除了虞国的危机。在愚公看来,这次晋国攻打虢国,郭玉应该帮助晋国攻打虢国。大臣荀终于说服了,于是联军攻打了郭汜。虽然没有灭了郭,但是大大削弱了它的实力。三年后,晋国见灭禹、灭郭时机成熟,又故技重施。大臣公听了,非常害怕。他认为这一次,晋国将在回李的路上消灭禹,他会向提出抗议。

愚公不听劝告,同意借给金。龚很无奈。他预言了虞国将要灭亡,所以他带领他的人民离开了虞国。临走前,他叹了口气说:“恐怕余灿连腊月都等不到祭祖了。”三个月后,晋军灭郭,回师途中,灭豫州。自之弟于,* * *历12年6月.于国灭亡后,后人以虞为氏,以纪念故国,虞氏一直延续至今。

春秋战国时期,郭居住在河南、陕西、山西三省,后迁居山东、河北。秦汉时期,郭氏家族的一些人迁徙到了长江以南。在汉代及其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太原一直是郭氏家族发展和繁衍的中心。此外,郭在汉代还居住在内蒙古、甘肃、四川、安徽等地。

三国时期,郭成是富春人(今浙江)。晋代武昌(今湖北)人郭范,闻喜(今山西)人郭璞,西晋末逃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唐初和唐末,河南郭氏家族两次迁徙福建:一是光州固始人郭树翁随、入闽,定居陇西郭岱乡,部分将领辅佐郭毅,也随陈父子入闽;其一,欲从弟王处随入闽,家在新宁。他的后代流传在南安的仙游、莆田、彭岛乡。

1127年,南逃,大批中原人逃到江南,居住在江浙、鄂、湘、赣、闽、粤、桂等地,其中不乏郭姓之人。明末清初,福建郭氏一族迁居台湾省,后流散于彰化、嘉义、高雄三县,后发展为台湾省十大姓氏之一,并有人迁徙至欧美、东南亚等地。

第三,县厅编号

一个大厅的名字

《敬贤堂》:战国时期,燕昭王招贤纳士,郭昆对他说:“你要招贤纳士,就从我做起。你尊我为圣人,比我贤德的人会来找你。”于是,赵浩棋为他建造了一座宫殿,名为金台,并尊称他为老师。于是、邹衍、戏歆等人才都加入了燕国。颜变得坚强了。

郭的其他姓氏有“太原”、“华阴”、“凤仪”、“汾阳”。

王俊

太原郡:战国时期建郡。郭氏家族的这个分支属于汉家族。

华阴县:汉代。郭的这个支系,就是太原郭的一个支系。

汾阳郡:西汉。郭的这个分支是华阴郭的一个分支,它的祖先是。

凤仪县:三国时所在的县。郭氏这个分支是太原郭氏的一个分支,祖先是东汉太守郭孟儒冯异。

昌乐县:汉代设县。郭氏这个分支是太原郭氏的一个分支,祖先在东汉郭泰之后。

西平县:东汉置县。西郭故里的郭人迁徙走了。魏晋时期,西平郭氏家族因为郭皇后而成为显赫家族。

敦煌县:汉丁原六年(前111),划入酒泉县。像西平的郭氏家族,一般都是西郭后裔迁徙过来的。成为魏晋名门望族。

钟山县:西汉高祖年间建立。东汉初,光武帝郭皇后如日中天。

第四,历史名人

郭子仪:唐朝名将,平定了中唐时期的安史之乱,被尊为之父,又名郭。

郭守敬:元代科学家,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主持编制了《授时历》,历时36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历法。

郭嘉:三国时,他是曹的谋士。谋多而善战,屡有建树,尤其是官渡之战。他38岁就去世了。

郭璞:东晋时期的训诂学家。他博览群书,多才多艺,擅长写古文怪字。《尔雅》、《穆传》、《山海经》、《楚辞》等。,受到后世注释者的高度重视。

郭杰:西汉游侠。以俭破节,以德报怨。

郭总:战国时期,他是一个大实业家。通过经营冶铁和铸铁业变得富有。

郭泰:东汉儒生领袖,郭姓与齐名。

郭玉:东汉广汉人。像华佗这样的名医。

郭威:后周的开国皇帝。

郭沫若: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学者,不仅是郭值得骄傲的人物,在国内外也享有很高的威望。他是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考古学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