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对流雨?
大气对流引起的降水也叫对流雨。当近地面层空气被加热或上层空气被强烈冷却时,下层空气上升,水汽冷却凝结,就会形成对流雨。在对流雨到来之前,往往会有大风,可以拔起直径50厘米的大树,并伴有电闪雷鸣,有时还会有冰雹。
对流雨主要产生在积雨云中,那里有冰晶和水滴存在。云的垂直厚度和水汽含量特别大,气流起伏强烈,可达20 ~ 30m/s,云是带电的,所以积雨云往往发展成强对流天气,产生暴雨。这种雷暴中经常出现雷击、强风和暴雨。
苍白的积云云层薄,含水量低,雨水一般会落到地面。积云在中高纬度地区很少降水,但在低纬度地区,由于含水量丰富,对流强烈,有时可以产生降水。
低纬度地区对流性降雨最为频繁,降水时间一般在下午,尤其是赤道地区,降水时间非常准确。早晨,天空晴朗。随着太阳的升起,天空积雨云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而且越来越厚。下午积雨云涌动,天气闷热难耐,风过处,雷电交加,暴雨倾盆。降水一直持续到黄昏,雨后天晴,天气略凉,但第二天,反复出现雷阵雨。在中高纬度地区,对流雨主要出现在夏半年,冬半年极为罕见。
课外信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厦门同安澳西中学杨木德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内容广泛,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各个方面,并且这些内容具有多变性的特点。与此相比,地理教材的内容容量有限,更新速度慢,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掌握课外地理信息,不断更新地理知识,构建更加合理的地理教材内容结构,充分保持地理应用性和实用性的特点,逐步实现地理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一、课外信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一些地理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信息反映的是真实的东西,最新的国内外事件,随时随地的自然界产生的自然现象。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的选择和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课本上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理解地理现象。比如讲“对流雨”,学生很难理解什么是对流雨,对流雨的原因、时间、特点都很难。老师把生活中捕捉到的信息反馈给学生,告诉他们所谓的“对流雨”,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西北雨”、“雷雨”,让学生结合实际去思考,然后老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因此,教师通过教学将课堂上的信息与知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由于畸形入学教育的影响,学生普遍认为地理是中学课程中的辅修课,不重视地理学习,地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心理倾向,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自觉性,是地理教学的关键,而课外信息的应用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地理信息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紧扣现实生活,有趣,新鲜,有趣。比如在谈“南亚”的时候,加上印巴问题;说到西亚北非,介绍巴以之争,美英对伊拉克的制裁。在教学中恰当地选择教师,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索,改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有利于更新学科知识。信息反映了最新的国内外问题,尤其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人口增长、粮食短缺、资源利用、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等。例如,在02年3月12日的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有关部门汇报会上,汇报了我国森林覆盖率由12.7%提高到16.55%,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26.3%。教师收集和整理这些信息,并在谈论中国森林资源时使用它们。这样可以向学生展示最新的知识,了解我国近年来在环保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也可以了解我国环保存在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从我做起,保护和美化我们的家园,做一个自然的管理者。
4.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反馈回来的信息最能反映社会生活,反映时代节奏,是社会的缩影。信息反映了人们的行为和思维习惯,如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乱砍滥伐、乱猎乱杀野生动物、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乱垦草原造成的土地荒漠化、滥采矿产资源造成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很多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治理其实就是人的治理,环境保护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学生对老师给出的信息进行思考和分析,建立正确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增强社会责任感。
5.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三情”教育。所谓三情,就是乡愁,国情,世情。信息中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一些国内外重大事件往往有其背景和原因,故事性强,讲的生动多样。在地理教学中引用相关信息,对于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原因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外信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引入新课:利用课外信息引入新课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比如说中国讲“西北”、“青藏”,那是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刚开完。这次会议在总结“九五”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五”工作计划。我安排学生回去收集相关信息资料,提出以下问题:十五计划中有哪些与西部有关的内容?西部地区的地理位置、发展现状、自然资源、交通条件、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意义、西部地区未来的发展前景。然后老师总结介绍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解释。再比如讲“美国”,介绍“9.11”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让学生讨论事件的起因,对美国人民的危害,对世界的影响。这样,新课程的引入会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热情。
2.课堂随笔:结合教材内容,用课外相关资料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学以致用,这也是常用的方法。比如说讲西欧的时候,65438+1999年5月8日的介绍,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巴尔干地区轰炸南联盟,战后遗留的善后问题如何解决等等。,学生们喜欢听这些信息,也很关心,尤其是马其顿战火重燃的时候。在老师的影响下,学生回去就注意看电视。班级订的报纸,《半月谈》等等都成了学生们争相订阅的杂志。学生不再是“对窗外事充耳不闻,专心读圣贤书”,而是成为关心家庭、国家大事、天下大事的好学生。这对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3.整堂课总结:用新闻报道作为一章或一节课的总结,可以深化教学内容,画龙点睛,也可以深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老师在讲完“人类* * *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这一章后,于0999年5月8日悍然用美国为首的北约的5枚导弹袭击了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今年438+0年4月65日,一架美军机侵入我领空,蓄意撞毁我军一架军用飞机,并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降落在中国海南省陵水机场,而最近美国政府对中国政府置之不理。违反三个联合公报,在台湾省问题上再次制造事端,公然决定向台湾省出售武器,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我结合时事材料和收集到的信息,以“谴责美国,壮大中国,反对霸权,维护和平”为主题对学生进行教育;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这个地球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战争的阴云始终笼罩着整个地球,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制造了“人道主义灾难”和“生态灾难”。我们要热爱祖国,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坚持团结稳定,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以这种方式结束整节课,既是对学习世界地理最后一课的最好总结和概括,也有很强的教育效果。
4.专题讲座:结合课外信息和教材内容进行专题讲座,开阔学生视野,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国内外大事,树立全球观念。比如“西亚北非”的讲座结束后,我以讲座的形式给学生做了补充介绍:巴以问题的历史背景,巴以冲突的根源,解决巴以问题的途径。为什么美英连续轰炸伊拉克10年,尤其是小布什上台后再次爆发的战争?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三、课外信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1,信息渗透必须与课本紧密联系。通过生动的事实材料,使学生以相对简单的方式理解和掌握课本中抽象复杂的地理科学概念和地理问题,是信息化教材教学的主要目的。所以在选择资料的时候,要优先考虑教材。
2、信息选择要注意新颖和准确。信息选择必须准确、科学、符合逻辑。因为很多素材不是靠亲身经历获得的,所以在选择时往往从主观意愿出发,有时会适得其反。本着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一般不宜选择缺乏科学依据、没有定论的材料。即使被选中,也要指出争论的焦点、原因和发展方向,让学生心中有数。数据、图表等一些统计资料的选取,必须同时做到“准确”,最好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中选取,同时要注明年月、统计范围和来源。
3.信息的应用应该精确和简单。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经过审核、加工、编辑、筛选、简化、再简化,才能收到短小精悍、恰到好处、有说服力、有效果的效果。比如说讲中东的问题,普通报纸上有很多关于中东热点问题的报道,学生知道的很多。这类信息要详细简单,这样才能激发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