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十中发现古墓

2005年,在邯郸十中改扩建工程工地上,文物保护人员发掘了249座古墓,出土文物500余件,其中不少是建国以来邯郸首次发现的文物。大量精美的文物展示了邯郸昔日的辉煌,据考古学家介绍,此次发掘是邯郸最重要的汉代考古新发现之一。

该网站“探索”了坟墓。

校园改扩建工程是邯郸市2005年的一项民心工程。为支持工程建设,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于3月30日提前进场进行考古勘探。文物保护和考古人员使用洛阳铲等工具对这里进行了勘探,并取出地下土层进行分析,初步判断这里聚集了大量墓葬,让大家大吃一惊。在这种喜悦的作用下,他们冒着高温酷暑,于4月11日开始抢救发掘已发现的古墓。

几代墓葬重叠交错。

考古学家仔细挖掘了沿着遗址挖掘的地槽。据介绍,墓葬埋藏非常密集,每个遗址地槽都有几十座甚至上百座墓葬。从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来看,古墓的埋葬年代以汉代为主,也有部分属于战国和魏晋时期。该遗址位于赵国都城邯郸老城西墙外,部分墓葬上下地层叠置交错。可见这里作为墓地已经很久了。考古学界有一种说法,战国时期,由于长期战乱,中国人口相当匮乏,所以人们下葬时总是去远离城市的郊区。进入汉朝后,由于刘王朝几代人的休养生息制度和长期和平,人口剧增,城内居住人口日益密集。为了埋葬和祭祀的方便,人们经常把坟墓埋在城市的郊区。邯郸老城郊区密集的墓葬群为这一观点提供了证据。经过多次洪水,平原地势逐渐抬升,后人在没有发现前人墓葬的情况下叠加掩埋,形成了今天的形态。

古墓埋藏很浅,开口距地表约1米。墓葬主要为竖孔坑、竖孔砖坑和竖孔砖券,少数为带墓砖墓。墓葬规模可分为两种:大墓长约3-6.5米,有墓长约10米,深约5-7米。小墓长约2-3米,深2.5-4米,所有墓葬均为单人合葬。

精美的文物展示辉煌的历史

目前,文物保护人员已发掘整理古墓249座,出土文物500余件,其中不少是建国以来邯郸首次发现的文物。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还有铜、铁、铅、玉、玛瑙、玻璃、骨等。除了常见的壶、罐、瓮、罐、仓、井、炉、俑、铜镜、钩、钱币等器物外,还发现了一批保存完好或非常罕见的文物。比如大型青釉陶罐、青釉陶仓、仿漆器彩陶罐、鱼龙釉陶罐等。,釉色鲜艳,花纹新颖;岳铜剑、金银钩等。,还是一如既往的锋利,还是金碧辉煌。

据考古学家介绍,邯郸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7300年前,那里就诞生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赵静迁都邯郸,使赵国首都邯郸迅速繁荣起来,成为赵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留下了“一身胡夫装骑射”的千古美名。汉朝是中国五大城市,另外四个是Xi、洛阳、淄博和成都。但此次发现如此多的文物,是邯郸最重要的汉代考古新发现之一。目前,他们正在对出土文物进行整理和研究,从文物中描绘出当时的社会文化面貌。

神秘古墓M125

目前,邯郸十中改扩建遗址考古发掘共出土文物500余件。在众多的文物中,汉墓。M125占65件,有玉器、玛瑙、玻璃、青铜、彩陶等,其中雕龙雕虎镶嵌玉龙青铜柄饰、雕龙玉佩、玉剑柄、玉剑木璧、麒麟玉柄、玉琮、玉足板、玉档、青铜铃环、青铜弓。特别是镶嵌玉龙青铜柄饰的雕龙画虎:一只上面镶有玛瑙珠的老虎,下面是一条长龙,龙的腹部有一个中空的柄,应该是古代礼仪仪式中显示威严的工具。众多精美的随葬品让考古学家对M125号墓主人的身份产生了兴趣。

根据最新的随葬品年代,M125号墓的主人属于汉代,最古老的随葬品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中国汉代等级制度森严,都有严格的界限。

根据M125号墓中大量的锅、盘等陶器推断,墓主人应该属于平民阶层。随葬品中,有许多难以与其身份相符的东西,甚至有四只金玉衣裳的鞋底,却没有放在脚边。此外,这座古墓中还出土了大量未切割的玉器,其中一些已经被切割。从玉的质地来看,应该有一部分产于新疆和田,也有越国风格的青铜剑,可见邯郸当时作为商业城市的广为流传。文物专家据此推断,墓主人很可能是一位文物收藏者,或者是一个世代征战的工匠家族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