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三国志》中的真实人物也有很大差距。这里有几个人物来说明。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能力,济世爱民的性格,谦虚谨慎的为人,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君主、知识分子、百姓,都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他、赞美他、爱戴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力,已经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的人格、道德、功绩等积极方面,但却无限夸大,把他描述成智慧的化身和忠诚的代表,把他神化成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价说:“诸葛亮的智慧接近魔鬼。”所以《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为人豪爽,知人待士,披着高祖的风范,是个英雄。”而把整个国家托付给诸葛亮,却胸怀无异,诚君臣以公,古今昌盛。如果你没有权利做某事,你就抓不到吴伟。是因为基数太窄了。然而,他“坚持了下来,他永远不会这样做。“《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者的代表,是汉朝皇权的正统继承者,所以极力描写刘备善良、慷慨、与人为善的性格特征,这是极其夸张的,但在突出他善良的同时,又陷入了无能的一面,给人无能、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经常是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义,但却给人一种刘备的世界都在哭的印象,扭曲了刘备作为“枭雄”、“杰出人物”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是“万人敌”的虎将。他自傲无悔,恩怨分明,以忠厚著称,但他“义傲”,勇多智少。马超投降刘备后,被封为平西将军。关羽主荆州时,曾与诸葛亮著书,“问谁能与超才比。”诸葛亮回信说,马超是天下伟人,但不如关羽的“绝世群雄”,关羽“存书自娱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无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由于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一员,具有忠厚的特质,所以被刻画成了仁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难险阻。下邳被俘,投降了曹操,但他牵挂着刘备,只因为曹操对他很好,所以在离开曹回到刘之前,替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阎良,解除了白马之围。但《三国演义》里写了,关羽在丕投降时三次相遇,曹操第三天小宴,第五天大宴,却是假的。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关羽描绘成了一个“大义之士”,所以他的形象被严重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曹操的性格很复杂。陈寿认为曹操是“三国史上第一”。“申请和交易的神奇,韩白的独特策略,官方授牌的材料,各有各的工具,多愁善感,不忘旧恶。”曹操治军三十余年,却放不下,登高必赋。他更擅长诗歌、草书和围棋。生活俭朴,不讲究穿着。和别人讨论,谈笑风生。“荣誉应该得到奖赏,慷慨的女儿;什么都做不了,什么都做不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而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和道德的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他残忍奸诈的一面被夸大了。所以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一个典型的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派。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豪爽”,谦和顺从,“坦荡而有野心”。刘备称他为“文武之计,万人之英。”孙权称赞他为“王佐的首都”。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底层人物。写周瑜是为了养诸葛亮。所以《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心胸狭隘,在智慧上始终不如诸葛亮,不像苏轼所称赞的周瑜“英姿飒爽,英发逼人”,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人物形象被扭曲,但还是有一定依据的话,那么在《三国演义》中,鲁肃除了名字之外,几乎完全是杜撰的。历史上的鲁肃是“身在军中,寸步不离书”,“思想高瞻远瞩”,“才华横溢”。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踏足长江以东,北拒曹操,待灭黄祖,向长江中意外发现的刘表进发,再建所谓帝谋天下。这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差不多。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下全部投降,但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以便在商战中捍卫计划。赤壁之战后,他力劝——曹。在吴栋的历史上,鲁肃是一个真正的诸葛亮式的人物,孙权也非常欣赏他。吴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治战略和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却成了诸葛亮和周瑜斗智斗勇的牺牲品,典型的被忽悠被欺负的例子。

歇后语

曹操下江南——勇猛,惨败。张飞扔了一地鸡毛——想让诸葛亮征孟获都难——把它们收起来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张飞做了个计划——粗中有细。诸葛亮弹钢琴-计划浮现在脑海里

曹操遇上蒋干——简直是灾难。张飞卖走私盐——谁敢去查诸葛亮的鹅毛扇——好神秘

曹操作——干净利落,张飞卖秤——人强,货硬,诸葛亮三——周琦余——有点本事

曹操杀华佗——怕病怕医。张飞卖肉——光说不练。诸葛亮借箭——借了不还。

曹操用诡计——奸诈狡猾——张飞打关公——忘了旧情——诸葛亮落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攻打宛城——大败而逃——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诸葛亮要丑老婆——为了事业

曹操杀吕伯奢的时候,错是错了。张飞的母亲姓吴。什么都没发生。诸葛亮闹事了。这比外表更重要。

曹操大败华克道——果然不出所料——张飞抢了儿子——大眼小眼——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正道——张飞绣花——粗中有细——诸葛亮的金汤——运筹帷幄

曹操和诸葛亮——不同的脾气

(打个比喻,不同的人性格不同。)张飞穿针——粗中有细。诸葛亮的对策——有先见之明

张飞穿针——大眼小眼——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是皇帝——懦弱无能,公开化——想杀人——借草船之箭——坐享其成

董卓饰演花丛中的丢辛的故事。关羽卖肉——没人敢来。稻草船借了一支箭,满载而归。

丢辛的故事唱——有声有色——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神疑鬼的战术

骂刘备骂张飞——为一个儿子迁怒关帝庙——踩错门——诸葛亮借草船一箭——确定

蒋干偷书——上了当,关羽射黄忠——手下留情,诸葛亮哀悼——装腔作势。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诸葛亮吊唁——不真心。

吕布遇到丢西姆的故事——迷恋关公喝酒——不怕脸红——诸葛亮用的是虚招——不得已而为之

吴栋娶妻——制造假现实——关云长去麦城——大祸临头——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司马懿破了八卦图——她没装懂——关帝庙夫人——慌了,诸葛亮成了军事家——名副其实

周瑜献荆州——吃力不讨好——拜关帝庙观音——找错门——诸葛亮当军师——方法很多

鲁肃乞求荆州——空手而归,空手而归。关帝庙里挂着观音像——名不副实。三个皮匠胜过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大,有大事。

家讨论,能想出好办法)

吃着曹操的饭,想着刘备。

——人心不在。关胜与李斗智斗勇。

关云长刮宫治愈毒药-没有痛苦。

董卓去了北京——他没来好。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刘备三去卧龙岗——请这样做。

诸葛亮(形象地说,你被邀请了)

董卓上京——不怀好意——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进曹操阵营——直奔刘备的国家——哭了。

(比喻来之不易)

周瑜扮演黄帽子——假装去开会——直奔主题

(比喻直白,不拐弯抹角)

周瑜打黄盖——两个愿望

三国成语

把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出自《三国志·魏徵·典韦传》:“魏自造。”

一举多得

《三国演义》的出处魏徵臧鸿川说:“我们可以通过保卫国家来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援助之手

《三国演义》的出处是第二十回:“吾愿助兄,* * *必惩奸贼。」

接近女人

曹之洛神赐之源:“方泽无所加,铅华无所抗。”」

能够在走七步的时间内写出一首诗――智力敏锐

新语文学出处:欲使董《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答案是一首诗:“煮豆烧豆,豆在釜中泣。他们本是同根生,何必互相煎呢?”“皇上深感惭愧。

三顾茅庐

诸葛亮前任出处:“先帝不贱待群臣,自暴自弃,在草堂照顾群臣。」

写某事。逻辑学的

出自《三国志·魏徵·文帝纪》:“文帝的才能是文采,他写一章。」

预期的

《三国演义》出处,第三十一回:“冯听说主公战败,拍手笑道:“果然不出我所料。』」

不允许任何解释

《三国演义》第十三章:“李珏后来被杀,郭汜败退,车夫冒险出城,就投了李珏的营。」

不知道某人的意图

诸葛亮前任出处:“我泣不成声,不知说什么好。”」

不要忽略一件事。

《三国志·蜀志》源《魏延传》曰:“不忍以偏概全。」

趁对手不注意时前进

袁绍传,魏徵曰:“将军淳朴精锐,分作奇兵,乘虚扰豫。」

内心感到极度痛苦/焦虑

蔡琰悲愤诗出处:“吾不计较,吾见其五日内崩。”」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生活就像一个旅行者在客栈里的停留——生命是短暂的

魏文帝善举出处:“人生如寄,何愁?”曹植成仙篇:“俯视五岳,人生如居屋。」

听从某人的吩咐

后汉书源袁绍传曰:“孤客穷于军,仰视我而打呼噜。比如宝宝鼓掌就不让喂奶,站着都能饿死。」

几乎不相上下

曹丕经典理论的来源:“傅说等于班固。」

君主是指大臣中的最高级别。

武陟《孙陈传》的出处说:“因为我的心,我是一个很重要的人。」

违法犯罪

诸葛亮前任出处:“你是奸臣,又是忠厚善良的人,就要交大臣,商量对他的奖惩。」

降下旗帜,击鼓——停止战斗

《三国志·蜀志》出处赵云曰:“旗已亡,曹骏疑有伏兵,引之而去。

说话粗鲁

三国演义的出处是第二十三回:“何不杀此人?”。」

人或事物的无常

《三国演义》出处:“都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分久必合。」

做一个新手

据《三国演义》记载,诸葛亮作为菜鸟,帮助刘备打仗,但对张飞不满,困难重重。

款待某人。怀着特别的敬意

从《三国志·武陟传》中,我引用《姜表传》:“扶苏孟备曰:“吾为大兄弟而不强耳。至于今天,我见多识广,不想再回到吴夏梦。”孟说,“如果三天不告别,你会更吃惊。』」

千钧一发

第二次出自《三国演义》:“天下危矣,陛下还与宦官饮酒?”」

危险的紧急情况。

诸葛亮前身出处:“今下三分益益州,此为危秋。”」

司马昭居心不良,小人之心不言而喻

司马昭在曹操年间,是一名将军,掌管国家大事。他自称,不久就成了晋襄公,但赵假装不接受。髦生气地说,“人人都知道司马昭的心。」

配得上某人享有的声誉

《三国演义》的出处是第四十五回:“将士衣食无忧,当之无愧。」

完全一致的,完全相同的

出自《三国志·吴传》注:“一与君相合,有永固之分。」

没什么学问的人

从《三国志·武陟传》中,我引用《姜表传》:“扶苏孟备曰:“吾为大兄弟而不强耳。至于今天,我见多识广,不想再回到吴夏梦。”孟说,“如果三天不告别,你会更吃惊。』」

珍惜/珍视自己的旧扫帚——仅仅因为它是自己的,就珍惜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

来源曹禺?经典论断:“汉语里说:“一家有一把扫帚,女儿独享。“我看不出看到自己的麻烦。」

走廊寺庙的乐器

《三国志·蜀志》出处徐景川曰:“蒋济虽不知所为,以为多具廊庙。」

被赋予伟大/非凡的才能

《南史·谢灵运传》说:“天下只有一石,曹子建八斗,我一斗,自古至今,乐此不疲。”。」

手里总是拿着一本书――做一个勤奋/好学的读者

出处曹丕自述:“我虽在军中,却放不下。」

很快就能实现

诸葛亮的出处是一个典范:“汉家之兴旺,可数可待。”」

就像在口袋里掏东西——简直是瓮中捉鳖

回到《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对曾做了一个很长的陈述,说,永德在百万大军之中,取将军之首,如搜其物。」

灵感迸发

源文选曹··说:“在春天,它像一个春天。」

毁灭之路

《三国志》出处孟广川曰:“日危急。」

美女迷人的目光

出处选本曹之洛《神赋》:“明眸善看,坏助传位。”」

一轮明月几颗星

魏武帝的短歌台词选自出处:“月明星稀,乌鸫南飞,绕树三圈。我们可以依靠哪些分支机构?”」

国家内部的动乱

出身陈琳?还有魏文帝的书:“为什么土壤会塌陷,鱼会腐烂?”」

就像进入无人居住的土地——在没有遇到明显抵抗的情况下前进

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奔右奔,如入无人之境。」

相处融洽(如鱼得水)

《三国志·诸葛亮传奇》:“先主亲近梁,关羽、张飞等人不欢而散。先主曰:“孤有孔明,鱼有水。』」

妄自菲薄

出处是诸葛亮?一种模式:“妄自菲薄,引用失意来挡住忠臣劝谏之路,是不可取的。”」

孤独一生

出自《三国志·吴传》:“独处无所依。”」

喝酒时唱歌——尽情享受生活

来源曹操?短短的一句歌台词:“喝酒的时候生活是什么样的?”?」

可以用一只手(的手指)来数——非常少

《三国志·魏徵·张合川》说:“用一个手指数明粮,用不了十天。」

音乐歌剧的人

出自《三国志·武陟周瑜传》:“瑜少致力于音乐。虽然三大后也有错误,但余一定要知道,一定要管好。顾氏的人说:“宋错了,周郎在乎。』」

控制自然的力量

《三国演义》的出处是第一次:“得此书于一隅,可夜袭之,谓之雨。」

从头到脚评论——对某事物/某人进行批评

《三国志·魏徵·言和传》中说:“有一段时间,颜方自以为是个人才,常被视为名人。」

振奋人心的

来自魏文帝墙上的艾蒿:“感受心灵,感受灵魂。”。」

品评历史演义感受三国风云——读《三国演义》有感

“长江滚滚东流,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个词,人们会想到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全称是《通俗三国演义》,是由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撰的。从题目可以看出,这部小说取材于《三国志》,但没有正史那么庄重,而是一部古代白话小说。《三国演义》相比《三国志》变得更有艺术性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评论一下这部66万字的巨著。

一.真相与虚构

言情和正史最大的区别就是言情不全是真的,是小说。大家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确实如此。但是虚构,用艺术的方法来虚构,而不仅仅是说历史事实可以用来虚构。比如关公用温酒杀死华雄,史书上没有记载。再比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说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数不胜数。看完之后,稍微分析一下,这些虚构的情节大多是为小说中描述的人物做铺垫。因为,如果只是像正史说的那样塑造真实人物,有些人物是与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点相悖的。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和连贯性,而不是生硬地虚构,这也是为什么看完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第二,神化和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非真实人物,而是正史中经过加工的人物,其中有神化的人物,也有妖魔化的人物。

神化人物的典型代表是诸葛亮和关羽。诸葛亮被神化为神谕,关羽被神化为忠义之士。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重点神化这两个人。

朱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他认为是三国中的正统。从陈寿开始,朱以前的大部分观点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以来,君王、大臣和百姓都开始接受朱的观点,因为它既符合儒家思想又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罗贯中也同意朱的意见。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家”的。其中,作者写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关羽是“忠”和“义”的化身。这就是为什么道光统治者受《三国演义》的影响,给关羽30多字的谥号。

至于丑化,基本就是神化了。比如历史上的英雄周瑜英年早逝,但《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一个嫉妒心很强的人。大部分的丑化都是由神化来衬托的。

第三,人和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成功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关羽、张飞、刘备、赵云、曹操、周瑜、米芾等。作者用细节描写来体现人物的鲜明特点。比如写张飞的时候,在第七十章,作者对张飞小心眼的战例做了详细的描写和描述,同时增加了诸葛亮和刘备的对话,显示了诸葛亮高超的智谋。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妥善处理众多的人物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是因为作者不仅用实、虚、详、略、插、倒叙等手法写作,而且还运用了沿线索叙事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是蜀汉政权建立和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线索。比如赤壁之战期间,作者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开始叙述。这三条线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不会只在一章中描述一两条线索。如果交织在一起,读者会觉得很连贯,而不是只看一条线索。

第四,封建主义和王权

《三国演义》所表达的政治理念之一,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仁政。《三国演义》中很大一部分虚构的故事都是为了表达这种思想。就这样,作者在作品中大胆地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第一个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和“智”的化身,尤其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更是夸张。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对问题敏感,有胆识,足智多谋的人。但是,他有这些优点,是因为他重视实践。比如曹操攻占荆州,率军南下,诸葛亮向孙权分析形势,预言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前比较了敌我双方的优劣。再比如诸葛亮之所以敢出“空城计”,是因为他分析了敌我双方将领的情况,知道司马懿知道他“一生谨小慎微,绝不会冒险”,于是利用司马懿长期以来对自己的了解,采取了非常“危险”的方案来解决危机。但是,在更多的章节里,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比如诸葛亮的《夜观天象》《撸起袖子》几次。而在《七星坛祭风》中,更是荒诞的描述。类似的问题在《巧排八阵》、《半石祭泸水》、《吴干兴》、《定军山显圣人》中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