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金鸡亭中学
一是转变观念,深入研究,全面实施课改实验方案。
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一启动,我校就成立了以郑训龙校长为首的实验领导小组,下设课程改革办公室、学科指导组和校本课程开发组,对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在实验过程中,领导小组成员深入教学一线,调查发现问题,与教师共同讨论探索,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l、传统教学理念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之间的矛盾
课程改革蕴含着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一些教师在过去长期使用旧教材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而熟练的知识教学基本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面对新教材,他们在教学方法的处理上相当不适应。《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员文章指出:“要取得真正的成功,仅仅强调课程改革和教材更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甚至需要全民教育观念的改变。”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把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真正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我们充分认识到转变教育观念是当务之急,重视全员培训,充分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校本培训,先后组织了以下形式的学习:
(1)组织相关老师参加市教委组织的寒暑假通识教育培训,每位老师写一篇课改培训的心得体会就能学到东西。教学部把这些经验编成了一本书。
(2)搞好校本培训。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课程改革文件,每周三教师政治学习期间观看部分暑期通识课程培训光盘。
(3)组织承担课改实验科目的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深刻理解课改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要求每个人每月写一篇经验和一个案例。
(4)学校领导、相关处室主任、课改教师先后参加市教委组织的专家报告会、创新研讨会。
(5)学校购置了许多关于课改教学理论的书籍和音像资料,加大了设备投入,改进了现代化教学手段。
(6)邀请市教育学院院长助理易华作学术报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情况介绍;市教科所所长谭作学术报告:《教育科研论文写作的几个问题》;市教育学院的胡胜利作了学术报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
(7)组织教学观摩讨论活动,推行“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法、课后反思”的备课讨论模式,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通过上述学习的多种形式和丰富内容,使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课改实验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逐步提高对新课程的理解和适应能力,为今后课改实验的实施和滚动推广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2.教材多,学生活动多,课时少的矛盾。
与新旧教材相比,删除了一些旧内容,增加了现代新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活动多,突出了教学时数的不足。这一矛盾已成为课程改革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我们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1)学校领导深入教学一线,与教师共同探讨国家课程标准,了解编写新教材的要求,鼓励课改教师大胆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处理教材。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
(2)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和设备的投入,多渠道利用教育资源。在教学硬件上,多媒体教学手段已进入课堂,在现有的教室和三个理、化、生物实验室中增加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开放校园网和宽带网,拓宽师生获取教育资源的渠道。
(3)充分利用我校现有教学设备,鼓励教师自制教学课件、幻灯片、模型、教具,改进小实验,增加课堂教学容量,40分钟注重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根据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生物中的案例调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地理问题式学习法中,教师增减新教材,设计若干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的难点问题进行指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历史学科的活动和探究是课内或课后的学习活动,包括小组讨论、小游戏、故事会、小制作、图片分析、动手操作等。
(5)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各学科教研组的研究活动每周一次,讲座由具体人主讲,单元讨论。
(6)鼓励教师在校办刊物《教研之窗》撰写课改总结,交流思想。
3.基础知识教学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矛盾。
《国务院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针对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师狠抓基础知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不够的情况,我们采取了几项措施:一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方式,开展合作学习,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第二,课后,应该给学生一些小实验、小作品、小调查和小观察,以指导他们阅读或在互联网上搜索与主题相关的信息。第三,利用活动课向学生介绍科学发展的历史,用科学的方法引导他们。阅览室、实验室、微机室向学生开放,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处理信息和实践的能力。第四,鼓励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或想法,写报告,老师给予指导。
二、努力实践,积极探索,全面解读和验证新标准新教材。
2001年9月,我校历史、地理、卫生、体育、音乐、美育六科率先启动课改实验。其中,历史和生物是厦门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学科基地学校,从2002年9月开始滚动到其他学科。我们认为,承担课改任务的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方法是关键。课程改革启动以来,我们开展了以下类型的校级观摩研讨活动:(1)课改观摩研讨;对非课改科目“老班与新课”的观察与讨论:创新课堂教学观察与讨论;对“常规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察与探讨
通过观摩活动,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及与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各教研组认真评估的基础上,为营造浓厚的课改氛围,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动我校课改实验的深入开展,我们先后举办了四次校级观摩研讨会。研讨会上,教师进行了授课,教研组代表就本学科课程改革工作进行了点评和交流。通过讨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
通过观摩活动,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结构和学生陈旧的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教学的知识灌输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的过程,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已成为我校全体教师的共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造机会,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与学生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通过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思考”、“活动与探究”、“练习”、“手抄报”、“历史小论文”、“课堂辩论”、“专题辩论”、“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解放学生的眼、手、心、口、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认真学习,努力钻研。比如生物系的案例调查法,延伸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地理问题式学习法中,教师增减新教材,设计若干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的难点问题进行指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第三,开展项目研究,推动课程改革,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进程
1,加强项目管理,建立规章制度。
项目研究是突破课程改革重点和难点的重要途径。学校出台了《金鸡亭中学教育科研管理办法》和《金鸡亭中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奖励规定》,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课改。鼓励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学生情绪与态度、价值观形成、学生学业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并积极申报校级和市级科研项目。各教研组制定科研和课程改革工作计划,确定校级科研课题,初步形成校本课题和市级课题的科研网络,注重课题研究的实施,制定计划、过程材料和阶段总结,形成市级和市级研究体系。校领导带头课题研究,真正以课题研究推动课程改革。
2.科研氛围浓厚,成果显著。
(1),营造学校研究的氛围,教师普遍具有研究的意识,参与研究的教师范围广。教师中,参与校级以上课题科研的人数达1,000%,其中:由郑训龙校长主持的“中学生心理教育模式研究”十五科研项目2项,全校教师参与;吴金忠书记主持的“陶行知“真人”教育与新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组有成员10人。第一批市级课改项目“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研究”有4名成员;校级课改科目15,成员50人。
(2)初步形成以市级项目为龙头,校级项目为辅助的研究网络。
实行项目分类管理,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并与年度考核相结合。
(3)注重应用研究和研究成果的收集与推广,课题研究扎实。
有效。出版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著《实践与探索》(郑训龙校长主编),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案例和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4)校级科研刊物《教研之窗》自创办以来,已出版58期,发表我校教师教育科研文章500余篇,近百万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金鸡亭中学教学论文汇编(四、五)、金鸡亭中学“老班、新课”案例汇编、金鸡亭中学课程改革经验汇编(一)、金鸡亭中学素质教育案例汇编(一)、金鸡亭中学首届陶瓷研究论文汇编等。
(6)自2001年9月开始课改实验以来,已有60多篇课改论文或案例在市级以上专业学会或杂志上发表或获奖。
以课题研究和教育研究推动课程改革,是我校课改实验的一个重要特色。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创新思维的素质、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通过课题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教育研究及其应用的研究中,教师不仅逐步提高教育理论水平,而且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品位。
3.办好教研之窗,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郑校长的严格把关下,教研之窗编辑出版了58期,包括第一年课改实验研讨会、中学语文研讨会、中学英语教学研讨会、中学德育研讨会、2002年课改观摩研讨会、课堂教学创新案例研讨会等。一篇篇文章汇集了勤于实践、勇于理论探索的教师们的心血和智慧,也凝聚了学校领导重视教育研究、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殷切期望。“教研之窗”已成为广大教师喜闻乐见的教学研究和教育研究交流园地,对提高我校教师的教育研究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档案管理,分门别类,全面规范课改档案的特殊管理要求。
档案管理是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做专项管理,有专人负责。我们建立了以下几类课改档案:上级课改实验相关文件、学校课改实验相关文件、课改实验简讯、课改经验与论文、案例分析、课件制作、教学视频与录音资料、课改学科教师专业档案、家校联系等。市课改课题组认为,我校的档案材料很有特色,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学校把课改工作放在学校的整体工作中,真正融进了学校的工作中。档案材料翔实、规范、有序。素材很好,很真实,很好的归档方式。"
第五,组织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教学,探索校本课程,完善学校课程体系。
l、在选修课的安排上,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文学鉴赏、演讲技巧、英语口语、数学竞赛、书画鉴赏、音乐鉴赏、计算机教学等课程。
2.在活动课的安排上,开设了音乐合作与作品分析、计算机网络知识与网页制作、环保教育、旅游地理、厦门历史变迁与人文景观、水土人情等课程,要求全体学生参与,以保证活动课的具体内容,积极探索活动课的评价。
第六,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1.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要建立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中关注学生的发展。我校在改革原有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加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评价,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2)对学生生活体验的评价,鼓励学生实践和超越生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假设、制定计划、探索、得出结论;(3)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体验到喜悦和成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4)评价实验过程和探究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实践能力和学会合作。
2、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比如地理课,要求学生把课前收集的优秀作业、小制作、小论文、资料装进书包,老师定期抽查评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正确认识自己。
3.尝试在课程改革中建立学生综合评价体系。课改科目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增加综合能力评价,以学习态度为重要考核目标,包含课堂讨论发言、制作、实验、写小论文、制作手抄报、参观、考察活动、竞赛、阅读课外书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