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开展“做中学”

说到“做中学”,就不得不提到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9世纪,在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美国教育陷入混乱,出现了僵化单调的教学现象。在这一背景下,杜威根据自己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尊重儿童天性,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做中学”的思想。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一书中明确指出:“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坚定地维护的知识是关于如何去做的...应该认识到,自然发展过程总是包括那些从边做边学开始的情况。”杜威的“做中学”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学习服务,做促进学习。可以说,杜威的“做中学”实际上是从实践、活动、经验中学习,是具体的“做中学”。

在传统的“只让孩子听”的教学方法中,知识的获取成为了教学的最终目的。相比之下,“做中学”下的教学方法认为,人们最不能忘记的第一个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获取上,更重要的是将掌握的知识付诸实践和运用,变“单纯的灌输”为“注重知识的实践”。

但即便如此,“边做边学”的想法也不是那么完美。“做中学”本质上是给了孩子更多的动手能力,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通过实践经验获取知识。因此,如何将“做中学”教学法与现有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之间的双边活动,主要指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活动。我们认为,教学要取得一定的效果,教学要以“教”为基础,为“学”服务,“学”要促进“教”,给学生提问的权利,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自主创造性学习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课堂教学的建设者,真正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教与学。

(二)“做中学”中教师的作用

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相比,“做中学”中的教师既不是知识的主人,也不是刻板知识的煽动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做中学。具体来说,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他是学生思想的研究者。他不仅要有渊博熟练的知识,还要有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总之,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在学生身上进行,一切以学生为本。

陶行知曾指出:“教师的责任不是教,而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学生学习,就是链接教育学。一方面老师要负责引导,另一方面学生要负责学习。”从陶行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责任:教师在“教-学-做-一”中的角色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无目的地被课本束缚,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带领学生真正地学习。教师的身份应该从教科书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学生学习的激励者。教师的任务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从设计学生能用手做的课程,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有效的材料,到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鼓励他们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为探索铺平道路,然后在遇到困难后及时转移学生的恐惧,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信任。

(三)“做中学”对中学生的作用

1.对“有教养”的误解。要让学生真正获得知识,成为知识的主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过程中不断创新,勇于实践。受传统灌输式教育的影响,我们已经不可避免地给了学生“受教育者”的称号,这就导致了一些错误的信息:一是“受教育者”的称号意味着把对象的角色强加给学生,使学生和教师对立起来;其次,受教育者成了学习的倾听者,缺乏交流、合作、分享、探索、体验等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课程完全由老师掌控,学生只是老师整个课程安排的一个观众。因此,如何给“做中学”的学生一个正确的角色定位就变得尤为重要。这样的角色不应该局限于对“受教育者”这个概念的理解,而应该更深入的理解和表达。

2.学生在“做中学”中的作用。学生要想主动学习,只有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才有其有效性。也就是说,由学生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做中学”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知识的欣赏者”和“知识的拥有者”。作为“做中学”的学生,首先要能够从外界获取相应的知识,这是“做中学”的前提;然后就是理解所学,然后内化所学的过程,这是“做中学”的关键一步;最后,也是对“做中学”最好的检验。学生通过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即知识的应用和实践。

因此,与传统的“接受者”学生角色相比,“做中学”中的学生角色更符合我们的价值判断标准,学生更能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快乐地学习。

(D)教材在"边做边学"中的作用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本好的教材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快乐和满足的前提下学习。更具体地说,学生的能力、需求和兴趣都会受到教科书的影响。所以,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一部好的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就教师而言,教材的作用不可忽视。众所周知,教师应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一本好的教材往往能给老师更多的思路和想法,让老师真正成为学生不断学习的引路人。杜威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认识到教材的自然发展过程,我们总是会从那些包含‘做中学’的情境出发。”这是杜威对教材和“做中学”思想的深刻阐述。

《教科书和教学方法概论》一书提到,在编写教科书的过程中,要始终从中小学的教科书和教辅读物中选择合适的教科书,以满足本地区社会和儿童的特殊需要。具体来说,教材要按照以下标准编写:1。课本是生活中经常使用和常见的;2.关键时刻需要时的知识(如防空知识、防震知识);3.社会认为合适和优秀的知识;4.永久性教材;5.深奥难懂的课本,在生活中无意中独立获得。可见,教材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从生活中引入的教材更能激发师生的激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人们逐渐走出了传统“坐学”教育思想的局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0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在广泛普及教育的同时,要注重教育质量。每个孩子都能学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发展成为最适合自己领域的人才,这是保证教育质量的根本。“做中学”与“坐中学”教学相结合,目前在我国教育中还是比较普遍的。做中学必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