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个时期最接近道家的无为而治?
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前,汉朝上层是信奉黄老学说的(当然刘邦建国时靠的是法家)。道家说无为,就是说‘君无为,民有所为’,这样上层就不会扰民了。无为思想也被汉文帝和汉景帝所接受,文景之治与道家无为思想有很大关系。
汉帝国建立之初,人们利用对秦朝法制不完备的不满,顺应民意,进行政治改革。为了与民休养生息,他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执政思想,这也是道家思想第一次登堂入室。
文景时期延续了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一切政治措施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无为而治的思想来进行的,汉朝国力逐渐恢复。文景时代相对广阔的政治氛围有利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
扩展数据:
无为的起源:
文帝即位不久,就废除了谗言恶语罪,使臣可以大胆提出不同意见。从秦朝开始,就有所谓的“秘愿”官员,每当有灾难发生,他们就会大动干戈。前十三年,文帝上书废除,并宣称皇帝要对官员的错误和罪过负责。第二年,他禁止寺庙官员祝福他。
汉初统治者认为秦代郡县制不成熟,在国家体制上实行郡国并行制。
文帝即位后,先授予自荐上位的功臣爵位,杀了朱禄。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十月,任命为右丞相,为左丞相,关颖之为邱,组成了新的汉朝中央政权。汉文帝除了保留旧诸侯,还建立了若干新诸侯。
同年十二月,前赵国国王刘友的儿子刘穗被任命为赵国国王。从前邪恶的郎王刘泽被封为燕王。后来又立刘穗的弟弟刘强为河间王。朱刘璋是城阳王;东牟侯刘兴举为冀北王;皇帝刘武被任命为代王,后来成为淮阳王,后来成为梁王。刘慎被封为太原王;刘一是梁王。
汉文帝根据大臣们的建议,立他的长子刘启为太子。这样,自汉高祖以来,预立太子就成了汉家的习俗。
韩晶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重用古代文人晁错,大力提倡减少诸侯。“七国之乱”平定后,绝大多数诸侯国只拥有一郡,实际地位已降为郡级,国郡基本趋于一致。诸侯国的属地郡县由汉高祖年间的42郡减少到26郡,而中央直属郡县由汉高祖年间的15郡增加到44郡,大大超过诸侯国的郡县数量。
韩晶压制和贬抑了藩王的地位,剥夺和削弱了藩王的权力,收回了王国的官员任免权,只保留了自己的“粮租税”权,并夺取了盐、铁、铜等利润来源和相关的租税。
百度百科-文景之治
百度百科-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