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反思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三篇文章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能够反思自己的教学错误。你知道如何写正式的教学反思吗?以下是我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欢迎阅读,希望你会喜欢。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反思1中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之前具备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素质教育最重要的部分是学生的创造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中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化学问题是通过实验解决的,所有的智力因素都是开发的,所以化学实验是最有效的综合化学教育形式。”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获得化学知识,培养科技素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但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比较枯燥,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实验的目的仅仅是验证化学原理,培养基本的操作技能和方法,并不能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学生不能主动思考问题,将实验过程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加强化学实验的启发性、探究性和趣味性。要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必须改变教师和学生头脑中固有的实验模式。传统的实验模式强调“训练”训练有素,整齐划一,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现成的操作设计和规定。把“教”和“训”混为一谈,会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一个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实现别人设计的目标。这样一来,老师或学校无形的外力就会延伸到学生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明明“教”的对象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人,却成了被动“填充”的“鸭子”。只有接受的权利没有选择的权利,这样的实验只能让人昏昏欲睡,烦不胜烦!改变传统实验模式,提高化学实验教学兴趣的关键在于多做启发性、探索性实验!

第一,倡导自由开放的实验,进行启发式教学。

如果仔细研究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很多实验,确实有编者合理的设计安排,应该牢牢把握基本原理。如果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进行一些改进和创新,加上趣味性,就会激发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观察实验的动力。在实验室制氧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一步一步操作,不厌其烦地强调要防止试管爆裂,但学生并不确切知道试管何时爆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他们只能按照老师的说法去背。其实他们很想看爆棚的过程。这时候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安排时间,不妨刻意设计一个爆管的破坏性实验。

设备:玻璃片(几个)、试管夹、试管(一个)、单孔胶塞、玻璃导管、橡胶管、铁架子(带铁夹)、酒精灯、水槽、水。

实验过程:将玻璃浸入水中,不要擦干,用试管夹加热,看是否爆裂。试管夹住干燥的玻璃片加热后,滴几滴水,看是否爆裂。

将与玻璃管、橡胶管、单孔胶塞相连的试管放在铁架上,将管端浸入水中,加热一段时间,先将酒精灯撤去,再慢慢撤管,观察水槽中的冷水是否被吸回热试管,引起爆炸。在实验之前,很多人缺乏生活常识,认为“爆炸”等同于“爆炸”。现在他们明白了,这只是导热不均匀的物理变化,导致膨胀收缩。原来错误的预见经验得到了纠正,好奇心得到了满足。这个实验可以安排在制氧实验之前,也可以安排在实验仪器引入之后。

在推导两种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放一片紫铜片,在水中和铜片的一端分别放两小块白磷,在铜片的另一端放一小块红磷。实验中,只有铜片上的白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充分接触,吸热温度达到燃点。另外两个缺乏燃烧条件,不能燃烧。得出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气)接触,二是可燃物质的温度达到燃点。有些有头脑的同学可能会想到实验室里制造氧气的实验,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把氧气吹进热水里会让白磷燃烧。其实这种想法在之前的演习中就出现过,只是没人重视,也没人做过实验。我们可以把书上的实验拓展一下,设计一个产氧和白磷自燃的联合实验。

设备:实验室制氧成套设备,烧杯,橡胶管,三角漏斗,塑料滴眼液瓶,玻璃支管,锥子,白磷。

操作流程:

1.用玻璃导管将氧气直接吹入热水中的白磷。发现热水中的白磷已经融化成非常容易流动的液滴。在氧气泡遇到白磷之前,白磷是运动的,所以不能和氧气充分接触,不能燃烧。

2.启发学生如何根据白磷液滴易于流动和逃逸的特点,使白磷液滴充分接触。同学们可以提出,将三角漏斗的下喷嘴接上橡胶管,然后倒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这样可以产生比较大的气泡,增加与白磷的接触面积。只要水温达到燃点以上,就可以燃烧。实验证明这是不可行的。大气泡导致水对流明显,白磷流动加剧,无法与氧气接触。也可能有同学提出,把橡胶管接到三角漏斗下端的喷嘴上,往漏斗里注入一半热水,放一块稍大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可能会漂浮,但由于漏斗内壁是光滑的斜面,会落到喷嘴处,然后与氧气接触,会间歇性燃烧。实验证明是可行的,白磷可以间歇燃烧。有同学拿一个表面有小孔的塑料滴眼瓶,在底部挖一个可以放白磷的洞,把白磷放进去,在瓶口接一根导管,然后在热水里倒过来,通入氧气。果不其然,白磷运动空间狭窄,遇到气泡的几率增大,断断续续燃烧。虽然老师在实验班备课比较多,但是每个学生都受益匪浅,学到了追求科学真理的方法。

第二,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研究和实验氛围。

实验室的二氧化碳演示实验是说明探究式教学优越性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老师可以提问,为什么在实验室里用石灰石和稀盐酸作为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物,而不用其他物质?学生们会发现这个问题很难。但老师提醒学生哪些产物之前有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和回忆所学的化学方程式。老师让学生总结以下反应: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单质碳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在工业上,石灰石在高温下煅烧产生二氧化碳。学生会认为都行,但在老师的指导下会排除: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太快,碳酸本身不稳定,元素碳和甲烷的燃烧产物必然混有空气和氧气杂质,煅烧石灰石制备二氧化碳需要苛刻的高温条件,实验室无法实现。

相比之下,石灰石与稀盐酸在室温下反应,无需加热,反应前没有气体。产品的气体只有二氧化碳,易于净化。我还问了这个实验用的石灰石是否可以用纯碳酸钙粉和草木灰代替,稀盐酸是否可以用稀硫酸代替。老师让几个学生到前台来帮助完成下一个实验。每人发一个试管,放入等量的以下药物:块状石灰石、粉状碳酸钙、草木灰等。,然后同时滴入稀盐酸。学生自己观察现象,其他学生也是全神贯注。他们看到只有石灰石的固体反应速率适中,容易控制,其他反应太剧烈,控制不住,甚至溶液溢出试管,或者反应速率太慢。

每人再发一支试管,还放了等量的以下药物:块状石灰石、粉末状碳酸钙、碳酸钠固体、碳酸钠粉末等。,同时滴加稀硫酸。还可以看出粉状碳酸钙、碳酸钠固体、碳酸钠粉末等的反应速率。反应太快太剧烈,难以控制,但石灰石固体反应表面生成许多白色固体,一段时间后反应停止。学生不解。同样,石灰石固体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为什么一个反应进行顺利,另一个反应停止?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说明性的草图,解释当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时,在表面生成一种不溶的化合物——硫酸钙,并慢慢积累。内部石灰石与外部稀硫酸隔离,因此反应停止。得出反应物应该是块状石灰石固体和稀盐酸的结论。

根据实验的特点,让学生讨论,集思广益,设计实验方案。在讨论和研究的和平气氛中,有无穷的兴趣。在教师严密的逻辑关系循序渐进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分析和联想的流畅性。学生的智力得以健康发展,优秀的思维品质得以逐步形成。

课本和习题中有很多有趣耐人寻味的问题。如果真的能做实验,既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问题的含义和化学的基本原理,又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初衷。很多同学对金属和酸的区别计算问题的解法感到困惑,怀疑其正确性。老师自然要花很多时间在教学上,要讲解数学中的相似比,组合比的性质,等比的性质。其实如果配合一个实验,会更好,更有趣。比如有一个问题,一个烧杯装了足够多的总质量为50g的稀硫酸。剧烈反应后,镁带已所剩无几。静置一段时间后,称量烧杯和剩余溶液的总质量,得到52.2g反应过程中释放出多少氢气?镁带和纯硫酸消耗多少?硫酸镁的产量有多少?提出问题后,设计一个小实验,通过实验证明差分法计算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设备:托盘天平(砝码)、烧杯、剪刀、天平、等宽等厚镁带、稀硫酸。

操作流程:

1.将镁条切成长度适中的小块,几块等长,保证个体差异小,在误差允许范围内。

2.称出每段镁条的质量,并找出平均值M0。

3.取一烧杯,注入足够的稀硫酸,称量烧杯和酸的总质量,记录数据M1。

4.将镁条放入酸溶液中,等待直到镁条耗尽,静置2分钟,然后称量烧杯和剩余溶液的总质量,获得数据M2。

5.重复步骤3和4三次以上,并分别记录。

6.求M1和M2的平均值。

7.求出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差,用差分法求出镁条的质量M3。

8.比较一下M3和M0的面积。理想的结果是M3= M0。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差分法在实际实验中的灵活应用,确信差分法的科学性,明白化学确实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第三,“论题”,积极设计有趣的实验,用实验解决问题。

其实化学实验有很多有趣的例子,比如用蛋壳和漏液试管设计实验,按照实验室产生二氧化碳的方法产生二氧化碳;将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插入盛有石灰水的烧杯中,对静置一段时间后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再如在铁板上涂少量蜡油,中间插一根浸过油的棉线,将装置平稳地浮在水面上,点燃棉线。过一会儿,在水中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铵,水温急剧下降,会使蜡油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引起火焰熄灭,以证明燃烧所需的条件。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就会发现有趣的化学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实验课上学生的热情总是很高,说明学生还是喜欢实验这种做法的。发掘化学实验的趣味性,促进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化学实验的启发性、探索性、趣味性教学符合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增强学生化学学习精神,提高动手动脑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是新区化学教师的法宝!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反思2摘要: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技学科。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对于初中生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在化学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深化的今天,化学教学理所当然地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特别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结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与反思。

关键词:核心素养;实验教学;初中化学;好奇心;自主学习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品格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核心素养”注重个人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发展、深度参与、创造性实践、协作探究等精神特质。作为一线化学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实验的本质,在课堂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中理解和领悟化学实验的奥秘,让学生在整个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进而明确化学实验的意义和科研价值。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可以说,任何化学原理、结论、定律、公式,都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对于这样一门实验学科,如果忽视实验教学,学生就很难理解。虽然他们已经记住了从实验中得出的公理和结论,但他们感到晦涩和模糊,这使他们无法在实际练习中使用它们。其实,一个合格的化学教师需要知道,化学教学由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组成,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正是实验教学的存在,推进了化学理论,为人类认识和学习化学打开了一扇窗。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实验探究意识,才能有条不紊地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但实验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才能稳步取得丰硕的教与学成果。实验意识的增强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相对活跃,心智发展接近成熟,同时自尊心强,年轻且不屈不挠。同时,在经历了一个幼稚的童年后,学生们长期保持着对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教师应利用初中生的精神特点,通过实验教学激发他们探究化学的兴趣。同时,利用实验教学进一步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让广大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培养学好化学的信心,进而对化学教学始终保持一份激情和期待。比如在学习“分子不断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先做一个演示实验——“苏铁开花”,再学习化学理论。这一经典实验需要借助浸泡在酚酞试液中的脱脂棉球、大烧杯、浓氨水、玻璃板等实验设备,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观察“苏铁自下而上开花”的“奇观”。这无疑大大增强了对实验探索充满热情的青年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上课会问:“这是什么原因?太神奇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成功地激发起来,他们势必会渴望探索、发现和证实背后的化学原理,从而拉开“粒子处于不断运动中”的“帷幕”。可见,成功地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和兴趣投入到生动的实验中,有助于促进教学创新,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验潜能的形成打下牢不可破的基础。

第二,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课堂

自主探究学习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构建新型化学课堂的重要途径。想象一个完全自主的课堂环境,为学生独立思考开辟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内生动力,已成为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切不可以“不担心学生自主学习”或“担心学生犯错”为由,盲目拒绝学生自主开展实验。相反,实验班应该还给学生。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学生不应该在化学实验课上一直是“襁褓中的婴儿”,而应该成为精力充沛的青年学者。比如在做物质的鉴别实验时,老师可以用生活中的案例作为实验材料,让学生感受到实验设计的“接地气”。以生活中离不开的盐和纯碱为原料。这两种物质都是白色固体。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准确识别,使其始终符合化学原理。教师可以组成2-4人的实验探究小组。通过集合每个小组成员的智慧,结合他们所学的化学知识,可以各抒己见,共同协作。不到十分钟,有的组想到用盐酸溶液鉴定,有的组想到用氯化钙溶液鉴定,有的组打算用石灰水鉴定。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设计和操作实验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学生自主设计和探究实验进而获得相关化学原理的能力。

第三,使用尖端的实验手段和仪器

化学实验教室,学校和年级要配备齐全、全新、先进的实验仪器,以及与新实验教室相协调、相适应的计算机、投影仪和录像设备。使用该系列实验教学仪器的目的是打破以往实验课的局限性,缩短学生与抽象化学知识的距离,带给学生直观的化学知识和学科体验,充分体现化学理论与实验操作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和培养积累硬件资本。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案例图片,如汽车尾气排放。让学生先在头脑中对二氧化碳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为以后的相关实验操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和理论积累。总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核心素养不是短时间就能具备的,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教师要严格坚持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按照新时代对青年学生的要求,把核心素养的培养纳入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全过程,让所有学生都拥有优秀的核心素养,终身受益。

参考资料:

吕敏。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xx(12)。

[2]潘冯娟。基于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J].情报,20xx(8)。

[3]陈早阳。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西方素质教育,20xx(20)。

[4]潘冯娟。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优化研究[J].情报,20xx(5)。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反思3《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试行)》(以下简称新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也有助于培养求实、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三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思考。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反思

中学化学实验大部分是演示实验,占实验总数的9%以上。演示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这种实验教学的常见模式是:实验前,老师把相关知识点讲清楚,把实验方案、步骤、注意事项讲清楚,然后演示实验。然后将实验现象和结果与所教的新知识进行对比,最后由老师或学生进行总结。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初级阶段。初中生年纪小,好奇心强,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和兴趣。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稳定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关注以下三点:(1)加强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根据义务教育新大纲规定的31演示实验,人教版新教材在每章安排了85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讲解化学概念和原理,有的是分析和验证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有的属于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如在2-1分子的教学中,补充了氨挥发和碘在酒精中扩散(溶解)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运动的感性认识。在1-4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对白磷燃烧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将O2缓慢通入带内胆的烧杯热水中,使热水可见。演示结束后,我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为什么白磷能在铜片上燃烧而红磷不能?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3.红磷能燃烧吗?然后,演示了红磷燃烧实验。少量红磷放在铁网上,直接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要求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总结燃烧的条件。学生报告说,他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理解和记忆。

(二)小型家庭实验的发展

根据教学内容,新教材设置了13家庭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实验的引入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活动,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一次,当我在入门课上给学生布置一个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颜色、结构、发光的现象,配合课本第5页的练习3作为作业时,学生们觉得很新奇。但是第二次,同学们开始有兴趣安排一个小型的家庭实验——用一个玻璃杯、一个饭碗、一根小蜡烛测量空气中的含氧量(实验1-1的改进在第7页有演示),大部分同学开始在家里做这个实验,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我去上课,问老师。在简单的解释和指导后,一些学生回家重复了这个实验。一旦成功,他们的兴奋就不用说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好方法。除了举办专题讲座拓展课堂所学知识外,兴趣小组活动也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开展。在小组活动中,我尽力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他们多做工作,多动脑,多实验。我还结合教学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比如在学习3-1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让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清澈吗?请问你的父母,学生时代,这条河有现在这么脏吗?”在学习1-4燃烧和慢氧化时,安排学生课后观察汽车加油站和仓库的“禁止烟火”标志,并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随火车携带。还开设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题目,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现有物品进行实验和观察,如观察铁锅、菜刀表面未清洗干净留下的锈斑;长期使用的热水瓶内胆和水壶中沉积的水垢;比较盐和糖的溶解度;将鸡蛋放入装有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并限制使用厨房用品,以区分精盐和碱性面条(NaHCO3)。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息息相关,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爱自然、关爱社会的感情。

第四,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增强实验的探究性

虽然化学教学中有很多验证性实验,但这个过程应该看作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设计探究性实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以两瓶同体积的饱和NaCl溶液和蒸馏水的鉴别为例:学生学习溶液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索鉴别两种物质,并写出鉴别方法和结论。一开始学生会考虑已有的知识结构,首先想到的是蒸发溶剂法,用来区分两者。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学科、多层次地思考,分析本质上的区别:Na+、Cl-和水分子存在于饱和Na2Cl溶液中,而蒸馏水只存在水分子,导致了理化性质的差异。通过发散思维和具体实验,同学们想出了很多鉴别方法:(1)物理法——称重法;电池导通法;溶液中块的浮力测量。(2)化学法——蒸发溶剂法;溶质溶解法。(3)生物学方法——品尝法;新鲜蔬菜失水法。

2.结合实践设计实验

为了让学生用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身边的现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增加一些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验。比如初三化学课本里没有“CO2溶于水”的实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现实生活来说明CO2溶于水的现象。许多学生引用了汽水中溶解有大量二氧化碳的事实。老师也可以打开一瓶汽水,学生可以发现大量气体(CO2)通过透明的瓶子逸出。但是如何演示“CO2溶于水”的实验呢?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一次性注射器来进行实验。首先抽取一定量的水,然后从气瓶中抽取一定量的CO2。通过活塞的运动直观地进行CO2溶于水的实验。当压力增加时,溶解在水中的CO2量增加。当压力降低时,溶解在水中的CO2量减少。学生也可以自己做这样的实验。

这是我从教以来对化学工作的总结。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