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升在海上被炸。

蒋家王朝覆灭前夕,金陵王疲惫不堪。一度在海上赫赫有名的杜,也流亡到了香港。1950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他在香港咽下一口气,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侠客,但他们中没有多少是蜚声海内外的杜理科。

从《生在有果实的月亮上》到君临的《人头闻》,从鸦片贩运到工商大亨,从北洋政府到蒋介石,他能像不倒翁一样存在好几个时期,他成功的关键就是“顺势而为”。最后几年,他在新旧社会之间挣扎,试图东山再起,但时代的发展最终抛弃了他。

许朱成先生在他的《杜传》中曾经区分过“大亨”和“闻人”的区别。

他说:“在旧上海,到处都有人竖起大拇指走过这座城市。在某些场合,他们也“言而有信”,很有权威。他们通常被称为“大亨”,并被周围的环境所畏惧。但他们和“文仁”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就像乞丐和“大亨”在地位、气势、能量上有差距一样。

在旧上海的报刊上,经常被冠以“文人”称号的人,总数大概不超过二十个。其中,和王都是商界人士,而黄、杜、没有固定财产,甚至没有固定职业,却能挥金如土。他们没有什么高官显贵,但是那些权贵、军政要员见到他们好像都矮了一点,不敢恭维。他们没有一技之长,但名声远播,威望显赫。

尤其在杜,连蒋介石、帝国主义和租界当局都不得不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十里洋场”里“买”他的账。和王都比杜成名早,但都是照着杜的色彩,有时还借助他的声、光。"

许先生与杜见过一面,这是他对杜的第一印象。

...我曾经想象这样的“身影”应该是一个粗壮的战士,即使不是红眉绿眼。当我见到他时,我原来只是一个身材修长、面色发青的瘦老头(可能有五十多岁)。他看土的时候真的很“无奈”,但是说话的时候说的是浦东话,看起来很平淡,很少带这类人物经常带的成语。

他欢迎我们来到中间的客厅,寒暄了几句,然后去接待其他客人…

这就是杜,他喜欢每天穿着长衫给人看,看上去文弱得像个老儒生。

当时有人送给他一副对联,“春申门下三千客,唐晓渡在五楼”,把他比作春申君和孟尝君这样的人物,可见他的风头正劲。

但流氓终究是流氓,其狠毒常人难以想象。

据说他的第四个小老婆,老家的表妹,见过几次面。悄悄叫他“四大金刚”之一,把堂弟拖到乡下,打断了他的腿。带他们见面的车司机用石灰打了两个眼睛,四个“大妈”幽闭在房子顶楼的一个小楼层里,被关了十几年。直到她儿子1947结婚,被人说情才放出来。被关的时候她还是个少妇,已经是白发婆婆了!

流氓团伙的影响力在杜那一代被炸到海里的时候达到了顶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个困扰中国社会千余年的毒瘤才被连根拔起,杜也成了前所未有的流氓传奇。

据史料记载,徐先生列举了一份杜的“简历”,写于1947开头。大概是杜亲自审定的。挺有意思的,当时他也很突出。转录如下:

姓名杜勇,上海人,60岁,上海参议院议员。

上海地方协会会长

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副会长

上海市慈善总会主席

上海市社会救助协会会长

中华民国纺织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上海商会监事

上海银行业协会常务理事

上海航运商业协会主席

第四区面粉行业协会主席

国有投资促进主任

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董事

龚,中国商业银行董事、总经理

中汇银行、浦东银行、国鑫银行董事长

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董事长

华商电气公司长沙纱厂、荣丰纱厂、恒大纱厂董事,中纺公司董事长。

西北毛纺织厂董事长

达达船务公司和上海轮渡公司董事长

华丰纸业公司董事长

大中华橡胶公司董事长

上海鱼市场董事长

同济贸易公司董事长

郑氏中学董事长兼主任

浦东中学董事长兼主任

复旦中学主任

大东书店董事长兼董事

《申报》董事长

商报董事长

中央日报总经理

新闻部主任

鞠萍业余娱乐

家庭状况十个孩子,其中三个在美国学习教育、纺织和银行业,都已经回到中国。

一人毕业于中央军事学院,现在在金融和工业部门任职。

他当时的头衔恐怕国内外都不多见。

但纵向就是这样。腐朽的蒋家王朝一旦崩溃,皮毛消失,杜的风光和荣华就成了神的主牌。该丢的丢,该烧的烧,最后那个曾经呼风唤雨,手眼好,很会做人的杜老板,被历史无情地扫进了垃圾堆,就像他的旧时代一样,成为后人反思历史教训的典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