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在南北朝的历史地位如何?有什么贡献?
西晋崩溃后,大批鲜卑人相继南下。鲜卑拓跋部在十六国时期曾经建立过一个代国。后来被苻坚灭了。苻坚在前秦淝水之战后迅速灭亡,鲜卑拓跋部也趁机复辟,拓跋珪建立了北魏。北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对后来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晋十六国北魏的贡献首先是结束了长期的动乱。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进士南迁,中原陷入空前混乱。东晋渡江后,北方地区出现了许多割据政权,一般称为十六国。这些政权几乎从未停止过自相残杀。苻坚淝水之战失败,前秦覆灭,北方地区瓦解成近十个政权。386年北魏建国后,相对于其他政权,北魏建国后政治相对明朗,国内民生相对好于其他地区。再加上其君主有效的谋略,历经50年,公元439年,北魏终于统一了北方,直到北魏灭亡,北方地区才得以有近百年的和平。这无疑是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北方人民的最大贡献。第二,在经济领域,北魏实行均田制和调租制,这是中国古代经济史上非常重要的措施。我想你在中学学历史的时候,历史老师曾经把它作为重点讲过。北魏的均田制和租佃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北方地区经济得到恢复,租佃制下人民的负担也相对公平合理。后来的北齐、北周、隋、唐都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北魏创立的均田制。北魏与刘宋的再次交锋,更重要的是北魏为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一个民族国家。在古代,炎黄部落、东夷部落、苗蛮部落是不同的民族。后来的夏商周的创始人也有不同的来源。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民族融合时期,最终促成了汉族的诞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又一个关键时期。公元3世纪前后,中国北方的气候明显经历了一个寒冷的过程。尤其是这次寒潮的重灾区草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量少数民族相继南迁中原。其中匈奴、鲜卑、羯、羌、狄(其实还有一些其他民族)影响较大,合称“五湖”。这些人进入中原后,肯定会和中原原有的人发生冲突,大规模的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但当他们来到中原,随着与中原人民接触越来越多,最终接受了中原的农耕生产方式,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中原的文化,最终与中原人民完全融合。(与此同时,大量南下中原的人也与江南的原住民融合。比如* * *的标题就值得关注。北方少数民族没有一次南下。先来的鲜卑人已经适应了中原的农耕,定居中原。后来的鲜卑人干脆把早来中原的鲜卑人称为* * *,这些早来中原的鲜卑人也认可他们的* * *身份。北魏建立后,对中原人民和其他民族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并没有盲目地以其拓跋部为基础对其他民族采取民族压迫的政策。著名学者周一良曾说:“北魏开国之初,用人之策是兼容并蓄。.....除了拓跋扈的宗室和鲜卑贵族为骨干外,还注意吸收和利用被征服地区的汉族地主阶级甚至各族人物。史老臣、姚慕容老臣、连鞠屈老臣的后代,以及南来北往投的人,都包括在内。.....这种情况,和南朝统治者特别重视华侨姓氏,排斥南方人,而后来越过北方人的,则被视为荒凉和排斥,北方各民族更是无人问津。...北朝最终灭南朝,统一全国,应该也是有关系的。北魏洛阳城在北魏孝文帝登基后,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民族融合。他先是下令迁都洛阳,冒充中国正统。来到洛阳后,朝廷的制度、礼仪、官服等等都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他还下令“破北语”。30岁以下的鲜卑人必须改说汉语。他鼓励不同民族之间通婚,从皇族开始,主动与中原大家族联姻。他还把中原地区鲜卑人的姓氏全部改为汉姓,如拓跋改为袁。后来,唐代著名诗人元稹为拓跋人,其他人由巴改为诗,邱慕龄改为穆,葛窦龄改为窦。有一次孝文帝看到有些鲜卑人还穿着过去的民族服装,孝文帝大怒。为此,韩专门发函强调,一定要改。应该说,北魏建立后,魏孝文帝为促进民族融合所采取的措施,特别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所采取的政策,既肯定了过去民族融合的成就,又进一步加强了民族融合,使之更加巩固。应该说,后来的隋唐也得益于北魏的民族融合政策。比如隋文帝的皇后杜古就是鲜卑人。唐太宗李世民,有四分之三的胡人血统。他奶奶,爷爷,奶奶都是鲜卑人。唐太宗的皇后,长孙,也是鲜卑皇后。隋唐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它已经是在经历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之后形成的新的民族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