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律德堂《律德堂杂记》

璧山禄德堂位于重庆市璧山区正兴镇。

这座教堂是由一名逃亡的牧师建造的。在主教堂里,一幅稍淡的画像记录着教堂的百年历史。

清光绪五年(1879),法国天主教传入璧山,先在正兴传教,后在县城等地建立。当时的传教除了传教本身之外,往往还有政治和经济目的。结果,传教工作在一些地方遭到抵制。65438至0898年,大足县爆发了由矿工余领导的反教会武装起义。起义蔓延到附近的所有县,摧毁教堂,并在他们所到之处追捕传教士。于的反教会起义最终让软弱无能的政府买单,政府从中支付了赔偿金。逃到重庆的马神父和一些教民立即赶回正兴,用补偿款建起了教堂。

新教堂于1899年破土动工,路德堂建于1902年。

为什么叫Luddon?

主教堂选择了路德的圣母玛利亚作为主要的保护者,所以它被称为路德大厅。圣母出现在法国卢瑟,于是有了卢瑟圣母的说法。

百年来,路德堂经历了风风雨雨。1948年,法国神父卖掉了教堂的土地,换成了黄金。1953年,朝廷将禄德堂改为粮仓。1958被正兴中学占用。1984经重庆市政府批准开放后,正兴中学将禄德堂还给了教堂,直到1989才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时全国建造了12座哥特式教堂,保存下来的已经不多了。路德教堂是国家批准的西南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

入口大门上方,横写着“天主教”二字。进门一条长长的石板路的尽头是第二道门。进入这个门槛后,路德堂的哥特式建筑一览无余。正中间是西式主教堂,门正上方写着“禄德堂”二字。主教堂两侧,有一座方形钟楼,小巧而垂直。

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空灵的意境,垂直向上的形式,既展现了高超的建筑艺术,又体现了一种意境,仿佛直指上帝,启迪人们逃离苦难,走向应许之地。

哥特式建筑起源于中世纪。当时欧洲的意识文化和文学艺术一片萧条,但却奇迹般地诞生了一种全新的建筑文化——哥特式建筑,它以奇特独特的形象将欧洲建筑艺术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当然,影响最大的哥特式建筑大多是教堂。

步入陆德堂主堂,六百多平米,豁然开朗。中间有一个蓝色的弧形大穹顶,两边有两个小穹顶,由两排* * *十根大石柱支撑。主教堂里的桌椅和人都有光留下的影子,但这十根石柱却一点影子都没有。主教堂的采光设计得非常好。

主教堂里的弧形穹顶有聚声的作用,所以无论你在主教堂的什么地方说话,别的地方都能听得很清楚。

主教堂是牧师们每天去做弥撒的地方,教众们聚精会神地赶着经文,* * *为神圣的工作祈祷。教堂里的设施很讲究。上面有三个祭坛,包括耶稣、玛利亚和约瑟夫三个雕像,两侧墙上有耶稣受难的画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