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县社会事业
民国元年,大才的高度还不到吴淼佛子庙,崇正的高度还不到五棵枫树。民国二年,新民中学在刘家畈创办,南翔士绅林在创办小学。4年,在老岭头建立邱智小学,在衙前镇建立崔新小学。在黄柏河建立明心小学。民国6年,崇信小学成立。民国7年,整合高度小于香场河。到目前为止,全县有9所小学,全部位于四个乡镇。民国8年,五四运动爆发。在安庆、武汉、六安等地求学的前山进步学生王步文、俞大华、王冠之、俞良鳌、梅竹松等先后回乡任教办学,促进了民族教育的发展。2002年实行新学制,所有小学分为四、二段。第二年,增加了文薇和综合高中。在15年,有1所石崇高中和11所国立学校。到目前为止,全县有15所高中,22所民族学校。36-37年,一些大牌法院因为不想把租的粮作为农保教育基金,就办起了私立小学,全县有五所。建国前夕,国民党政府财政空虚。除了民办小学和少数民办小学,全县几乎所有的农保民族学校都停办了。
1949潜山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后,建成梅城、黄泥、玉井、源潭、茶水等5个小集镇,分别命名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小学,26个班,750名学生,39名教职工。那年夏天,很多校舍倒塌。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全县公办小学仍发展到15所(其中公办小学9所,民办小学5所),100个班。学生3962人,教职工147人。
1950以来,随着经济的复苏,群众迫切要求文化上的转机。1951年,合理调整学校班级,在全县建立9个中心小学辅导区,辖15所小学,31所单班小学。从65438到0952,接管了5所民办小学和35所民办小学。全县有65个辅导区,有338所小学(含公办和民办)585个班,学生18483人,占适龄儿童的47%。
65438年至0953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人民政府提出了“整顿巩固,提高质量,重点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4月,该县成立了一个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小学教育的整顿和改进。通过整改,全县有312所小学。
1954年,潜山遭遇特大洪水,全县人民坚持灾区教育,所有学校如期开学。那一年,全县有287所小学,567个班,16933名学生。1957年,按照“两条腿走路”、勤俭办学的方向,全县新建校舍43栋,新建118教学宿舍,改造教学宿舍80间,耗资5.63万元。除政府拨款2.9万元外,其余均为农业合作社投入。反右斗争后,教育受到影响。
1958年,大跃进达到高潮,全县小学全部停课炼钢,兴办农场,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同时,全党全民搞办学,提出了“努力一年,普及初等教育”等咄咄逼人的口号。全县小学数量激增至447所,学生42955人。
1961年后,落实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县文教局调整全县小学布局,充实班额,按照1: 23的师生比核定教师编制。全县减少教师167人。落实《全日制小学工作暂行条例》,恢复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1963年,该县实行中央提出的“两个劳动制”和两个教育制,实行“双轨制”,极大地促进了初等教育的普及。
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了。7月,学校停课“闹革命”,教学秩序混乱。这种情况在县城的小学持续了两年。
65438至0977,该县制定“抓纲治校,拨乱反正”措施,全县小学恢复正常教学秩序。1978,公社辅导区小学恢复,民办教师考核。考试合格者授予聘书。小学在秋季复课。调整小学网点,丰富办学场所,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一年,全县有732所小学,学生77921人。
1979年,中共中央肯定了建国17年来的教育成就,在教师身上摘掉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从此,全县小学教育有计划地发展起来。1980,该县进一步调整小学布局,逐步去掉小学带初中的标签,有利于普及小学教育,提高小学教育质量。设有初中的小学由1979年的51减少到31。1981年,降为15。
65438-0986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潜山县小学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小学建设,巩固提高小学教育水平。全县有668所小学,1930个班;在校学生63274人;民办小学1所,学生32人。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98.5%,巩固率99.4%,毕业率95%,普及率93.3%,升学率49.9%。65438-0987实施县教委制定的《潜山县全日制小学量化评价标准》,使全县小学在“七率”标准、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向普及小学教育新标准又迈进了一步。
2012年末,全县有学校155所,教学点182个。中等职业教育4所,普通教育151,其中普通中学44所。年末在校生95261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16940人,初中在校生21712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3965人。小学入学率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入学率为107%,初中毕业生入学率为103%。全县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5303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707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951人。1949-1950,全县只有三家私人诊所,五个医生。
9月,1951,黄白、水后、玉井、源潭四区设立民办卫生所。1952年春,梅城、官庄、龙山、周庵、叶寨、茶水、黄泥7个区卫生院成立。
1956年共有公立卫生室7个,民营卫生室4个,民营联合卫生室27个,工作人员114人(其中中医52人,西医19人)。1957年,该县重组为7个公共区中心卫生诊所和31个联合诊所,共有48张床位。1958年,建立了19个人民公社医院,每个医院约有10名卫生人员。在1964,有7个区医院,27个社区医院,132张病床和310名医务人员。
1977年,区医院8个,公社医院26个,医务人员470人,占全县医务人员的71.7%。区医院一般20-25人,公社医院15人。床位总数为427张。到1986年末,区医院8个,乡镇医院31个,从业人员394人,床位440张。
自1979起,安庆市卫生主管部门确定潜山县黄白、水后、源潭、王河四家区级医院为重点区级医院,1986后上报省卫生厅审批。
1950年春,江、楚、在源潭铺老街(中街)修建源潭卫生室,1951年改建为政府援建的源潭区卫生院。1955 10,原龙山卫生院、妇幼保健院迁至源潭并与之合并,地址迁至街道,职工11人。1956年招聘16社会医务人员,新建棋盘和三庙卫生室。1958,改为源潭区医院。1962年从公有下放给集体,1967年从公有收回。1979,改为源潭中心卫生院。1986,省卫生厅批准为中心卫生院。
建院以来,设备不断添置更新,技术实力也不断增强。1958年开始使用下腹部手术器械进行阑尾切除和疝气手术,床位14张;1960手术室扩建,县卫生部门发放1一级刀包和立式灭菌器;1963建实验室,开展三项常规和血型鉴定项目;1965,县局发放L张万能手术台;1967,进行了上腹部手术;65438-0969,驻安庆卫校医疗队,讲授医疗技术,进行胸部X线和摄片。第二年,大规模进行了四次节育手术。65438-0980,上腹部手术6例,下腹部手术63例。1977-1984期间,县卫生局陆续发放麻醉机、电吹风、保温箱、200mm X光机、心电图机、A型超声波机、九孔无影灯等设备。1986后,进行了骨折复位、乳腺癌根治术、胃大部切除术等手术,以及b超、心电图、肢体造影、胃肠造影等检查,医术水平不断提高。
截至2011,潜山县医院、中医院门急诊楼住院楼竣工投入使用;村级标准化诊所实现全覆盖,乡镇卫生院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支付新农合补偿2.2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