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圆明园被毁的文字资料?

圆明园成为“废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建于清代康干盛世一个多世纪的圆明园、长春园、蕲春园(统称圆明园),总面积350多公顷。依山傍水,有数百个情趣各异的景观群,亭台楼阁等各类园林建筑达20万平方米,被国人誉为中国第一园,被西方人称为“万园之园”。从1860(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放火,到最后成为一片废墟,经历了漫长的一个世纪。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套用赵光华先生的话,叫做火劫、木劫、石劫、土劫。

第一,1860、10时期,英法联军进京大肆掠夺圆明园后,连续两天在园内各处放火,将其化为焦土,这无疑是其被外敌灭亡的关键浩劫,被称为“庚申之灾”,即“火劫”。当时,园内建筑虽大部分被毁,形势惨烈,但花木景观依旧,有大公、澎岛瑶台、海悦金凯三大景观群,亭台楼阁散落在园内多处。

第二,圆明园死后,清帝仍未放弃经营,同治年底,在慈禧太后的指挥下,进行了大规模的“选择性重建”,待建建筑3000余座,但因财力枯竭而被迫停工。但当时经过修缮重建基本形成的园林建筑不少于120座,房间近千间,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后来,直到光绪中后期,慈禧太后也没有完全放弃重游圆明园的旧梦。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她发动“一八九八政变”,才无暇顾及圆明园。随后的两年,也就是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逃到了xi安。侵略军烧杀抢掠,两个首都的秩序一片混乱。土匪、地痞一拥而上,八旗兵也趁火打劫,化兵为匪,纷纷涌向圆明园,拆掉残存的建筑,拆木拆砖,砍伐古树名木。除了寂寥的齐春园,庞大的圆明三园。是因为“义和团难”,主要是“木劫”,其实是外敌入侵时战争中内部土匪的灾难。

第三,辛亥革命后(1911),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圆明园仍是皇室私有财产。公园由太监把守,同时由步军掌管衙门,中营官兵负责保护。此后,圆明园遗址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石劫”。一开始是北洋政府的军阀、官僚、洋人占了便宜。如京畿守备总司令王怀庆,依仗权势,拆毁圆明园城墙,搬运砖石,耗时三年,在福元门外修建了私家园林——大园。他不仅公开拉货,还被中营副将亲自监管。步兵司令聂显范本来负责保护现场,却让中营副将派人把太湖石352车带离长春园。史静宪兵司令车青云和政府秘书长王兰亭从公园运出大量石头建造私人住宅。因贿赂总统而臭名昭著的曹锟,为了修缮他在宝鼎的花园,从文远馆坐了几十辆车到西直门装火车,由中英游击队(官名)护送保护。时任北京地方巡抚的刘梦庚(人称“京”)在王怀庆的保护下,强行从长春园、蕲春园取走太湖石623车、云片石104车。驻西苑的陆军十三师、十六师和边防部队炮兵营也曾多次派员强行拆运圆明园长城砖块和园内岩石,但被管理人员劝阻,不得辱骂殴打。美国教会学校燕京大学擅自修建校舍(现北京大学旧址)并运出安佑宫巨表,被北郊派出所专员劝阻也无济于事。在这次盗石事件中,包括颐和园、中山公园、金文街道图书馆、香山幼儿园在内的一些城市公共场所,也运来了大量圆明园的石刻、太湖石、云片石等。就这样,在过去的20多年里,除了西楼旧址,圆明园遗址的所有碑碣、石作坊、石刻、石雕和稍像样的岩石几乎都被洗劫一空。1928年,北洋政府垮台,北平特别市政府接管圆明园后,遗址遭到更有组织的破坏。这时“石头劫”的对象就变成了全是砖块和石头。为了修建一条从高梁桥经海淀到玉泉山的道碴路,北平市政府先后下令拆除圆明三园4800米的南墙和长春园东侧的所有虎皮石墙,将其砸成瓦砾,以弥补道碴的不足。同时成立“清理圆明园物业处”,政府主管部门同意将园内所谓“废砖石”以不同价格出售,大皇宫外影壁以招标方式出售;西洋楼石门四周的石柱,以山价卖给商人,为绥远阵亡将士立碑。官方甚至明文规定圆明园的虎皮石都可以出售;西洋楼旧址的大理石和蓝条石,谁雕的粗谁也能卖。此外,公园里的居民为了盖房子、建栅栏,长期挖石头、挖砖头;日伪时期,附近的穷人因饥寒交迫,偷挖圆明园的砖头石头,伪政府办设了收砖处,确实助长了挖地的妖风。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折腾,圆明园的古建筑遗址大部分都已经被挖开了,很难找到完整的砖瓦。这种“劫石”过程实际上一直持续到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直到2000年底园内居民全部迁出,才最终根除。

第四,圆明园遗址遭受的另一场灾难是“土劫”,这是大量农民在园内耕种生活的必然结果。光绪末年,圆明三元遗址出租给附近农民耕种,即旱地30公顷,旱地36亩。到1933,年租金2683元。三元遗址城墙内,居民从1918(民国七年)左右开始陆续迁入。起初是管理园林的宦官的亲戚,后来越迁越多,最终形成了31的村落和聚落。解放前,这里基本上没有树了。1956北京园林部门开始绿化公园内的荒山。1960左右,国家还征用了园区内1000多亩旱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绿化,于是10多万棵树变成了森林。然而,圆明园遗址的农林矛盾一直难以解决。自1976 165438+10月圆明园管理处成立以来,一直忙于应对农业生产对遗址和林地的侵占。根据我们1978的统计,海淀乡西苑大队1、2、5、6、7、8、水磨等7个生产队和水果专业队的耕地全部或部分在圆明三元遗址内,总面积1860亩(主要是水田),正好是收粮区,实际耕地不止这些。园区常住人口2000多人,村里占地300多亩。此外,遗址范围内还有市、区、乡、大队所属的14企事业单位,占地430余亩。如此复杂的职业,整个现场的恐怖程度可想而知。特别是,如果农民想在花园里种植旱地,他们就在不断地破坏花园场地;种水田,会经常挖山填湖;猪和牛也要拉洗土机,所以整天挖山。圆明三园大大小小的原生态土山不下250座。据我在1980实地调查,几乎每座土山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80座完全夷为平地,20座基本铲平。再加上山脚下普遍存在的平整破坏现象,平整后的土山面积不会少于山体总面积的50%,挖出的土方将超过100。由于对原有植被的破坏,长期的水土流失也使得残存的山体普遍矮小、狭窄、畸形。而且当时农民还在到处挖山打垫圈,我们也无能为力,干脆指定福海西南岸的一个土山供其处置。这就是当时的现实。

根据以上所述,不难知道,圆明园是被英法联军的大火烧毁,直至遗址成为“废墟”。除了最重要的“庚申火劫”是西方侵略者所为,其余的“庚子木劫”以及后来的“石劫”、“土劫”基本都是我们自己人干的。如果说前者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那么后者更多的是苦涩和无奈。前几年有专家指责遗址修缮“消灭了帝国主义的证据”,有点夸张。据说文物部门的一些领导同志对整治遗址公园还心存疑虑,觉得恢复圆明园的山形水系好像在破坏这个遗址。我觉得这也很难自圆其说。时至今日,一些专家学者强烈主张保持圆明园遗址的原样。都说“废墟也美”。人们很难想象,在2001圆明园内的居民和单位迁出之前,这片遗址的惨烈景象是千疮百孔,一片混乱。作者认为很难站出来反对遗址的改造,主张遗址原样保存。既然如此,为什么北京市政府和海淀区政府要花近20年时间,上亿元征用园区全部耕地,搬迁园区785户,13单位(只有101中学暂缓搬迁)?没有这些措施,不可能保持遗址的原貌,结果只能是圆明园遗址最终被彻底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