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增涛(尹增涛尹明)是谁
武汉天然气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
2002年3月65438+5月,武汉市燃气供热集团有限公司与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签署了《武汉市城市管道天然气供应合资协议》。
2002年5月8日,由原武汉市市长李先生率领的武汉市投资考察团赴港招商,武汉燃气供热集团有限公司与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在香港草签了《武汉市天然气利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管理项目合资合同》。
2003年3月17日,原市委副书记殷增涛率队赴港,武汉市燃气供热集团有限公司与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正式签订《武汉市天然气利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运营联营合同》。
2003年6月30日,武汉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获得营业执照,标志着武汉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获准成立。
2003年6月5438+10月365438+10月,武汉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钟吾管道天然气销售与输送合同》。
6月65438+2月65438+2003年2月6日,武汉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原武汉市委副书记尹增涛、港华燃气公司董事总经理陈永建双双揭牌。
2004年6月6日,公司第一个客户服务中心正式成立。
2004年3月1日,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正式接管武汉市武昌、汉阳地区的管道燃气业务。
2004年5月15,武昌杨园、梨园置换工程开工,为武汉大规模置换奠定了实践基础。
2004年2月26日,65438+武汉天然气工程正式点火通气。
2004年6月5438日至2月29日,武昌天然气置换工程开始,水蓝县南博湾社区尹伟新教授成为武汉市第一个天然气用户。
2005年6月65438+10月65438+10月,武汉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接管汉口管道燃气业务。
2005年6月365438+10月31,武昌地区置换完成,13万户用户使用天然气。
2005年4月20日,汉阳地区天然气置换完成,天然气用户达到654.38+0.7万户。
2005年6月10日,武汉市天然气价格正式发布,标志着武汉市天然气公司正式进入经营发展期。
2005年,汉口天然气置换于6月26+065438完成,标志着历时近11个月的武汉市天然气置换工程圆满结束,50多万用户用上了清洁环保的天然气。
2006年4月,公司首个CNG子站沌口加气站建成,开始向社会提供汽车清洁能源。
2006年6月24日经法国BVQI(国际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审核,武汉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零缺陷通过了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国际认证。
2006年6月5438+2月1日,武汉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与武汉房地产巨头武汉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全面合作协议,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06年底,武汉市供气二期工程长江(含天兴洲)穿越工程全面启动。
2007年3月,公司“天然气输配项目”被中国投资协会评选为“优秀投资项目”。
2007年7月,公司与中信银行联合推出天然气信托理财产品,全国发行2亿元,开创了公共事业融资新模式。
2007年中国香港优质服务日在武汉举行。
2007年6月165438+10月,公司获得优秀外商投资企业荣誉称号。
2008年3月4日,由华刚投资有限公司和武汉天然气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华刚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
2008年5月8日,公司与招商银行合作,向社会发行武汉天然气-招商银行卡。
2008年2月,公司荣获武汉市100强企业荣誉称号。
2009年8月27日,在“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暨武汉市文明单位表彰大会上,公司被武汉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09年8月17日至8月21日,公司接受了香港品质保证局OHSAS18001证书转移审核。审核后,我局认为我公司“OHSAS18001管理体系完整、成熟、有效,审核中未发现不符合项。至今,公司已连续四年保持“零缺陷”,并通过了OHSAS18001管理体系标准的认证审核。
2009年9月和6月,10,公司举办了红歌节、国庆花展、新党员入党宣誓等一系列活动,庆祝伟大祖国成立60周年,表达对伟大祖国60周年的赞美和祝福。
2009年9月5日,武汉老武黄至杨春湖15km高压管道通过验收。随着该段管道的验收,公司规划的一期高压管道全面完工,形成了预期的天然气高压管道布局,将积极推动公司的天然气管理,造福武汉市民。
2009年底,公司新行政办公楼全面竣工,标志着武汉天然气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10年初,公司总部迁至新的行政办公楼,各项事业进入新阶段。
2010年5月,OA系统一期上线试运行。
2010年6月,公司进入天然气客户百万俱乐部。
2010年7月,公司成为英国天然气专业协会会员。
2010 11,武汉城市天然气供应主体工程全面竣工。全方位照顾客户需求,在每个环节提供优质服务。具体表现为安全可靠、亲切专业、一站式服务。
汉阳三中和汉南一中可以同时报考吗?
可以,中考可以同时填报多个志愿。
武汉市汉阳三中创办于1905。原名汉阳楼清川书院。抗战胜利后,更名为湖北汉阳高级中学(以下简称阳高)。1953年命名为武汉市第三中学。现为湖北省示范性高中,湖北省文明单位。2005年6月6日,165438+近百名省、市、区领导参加了我校百年校庆。他们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程贻举;教育部科技司司长张有水;周省政协副主席;湖北省副省长韩红书;武汉大学校长刘景南;省教育厅厅长卢刚;武汉市政协主席黄健;教育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大学、江汉大学等领导分别发来贺电。百年校庆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武汉三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WuhanHannanfirstmiddleschool,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湖北省示范性中学。学校成立于1971。其前身是由东城环中学和纱帽学校合并而成的汉南农管局第一中学。汉南区成立于1984,即武汉市汉南一中。2005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示范中学”称号。2015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面积118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0多平方米。现有32个教学班,学生1372人,教职工149人。
传说中的九头鸟是什么来历?
《山海经·黄达北经》载:“大漠中,北极有山,海水居北。有九神、人、鸟,名为九峰。”这个九头凤是九头鸟最早的说法。也可以说九头鸟源于《山海经》中的九凤。凤凰是中国的神鸟,九头凤凰更是神奇。《山海经》中不仅有九凤,还有九狐、九羊、九虎、九尾等。而且在讲究阴阳和谐的中国古代,九是阳之数,寓意吉祥神圣,所以九头鸟一开始并不含邪气。
九头鸟被邪灵感染演变成中国民风中令人厌恶的反派,始于小说《周公居东极恨此鸟,命朝廷射之,犹剩九片血》,后被《荆楚岁令》、《酋长杨杂》、《启东野话》等书上的描述渲染。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留下了一首诗《鬼车诗》,其中有最生动、最完整的描写:“从前东周有周公,恨此鸟。他晚上叫朝廷归它,弯弯的弧线出了九州,打不了三枪。天空把天狗送上了天空。自从狗在头前倒下,头被斩首,血流已清,你们相隔三千年,白天躲起来,晚上出来。”每次天空阴沉沉的,乍一看,火光触目惊心有时血雨腥风,家家都会破碎。听到这里,我又惊又疑。相反,我希望它不会伤害到我。我想了想天地之广阔,一切的细节都没有细说。凶手在人不在的时候,去两头会吉利。“这里对九头鸟的仇恨,是从春秋时被楚人打败的周公开始的。后来鸟被天狗咬掉后,断头处流了很多血。人们认为被血滴玷污是不吉利的,所以九头鸟成了一种邪恶的东西。但欧阳修并不相信这一点,而是主张“恶运在人,不在物”。这说明妖的寿命和九头鸟的形态习性关系不大。
陈东安是谁?
陈东安,男,1946,2月生,湖北省黄陂县(今武汉市黄陂区)人。党员,高级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会员。1994年入选《中国当代著名编辑记者故事集(下)》,1999年入选《中国魂》。中国百大行业领袖颁奖典礼(上册)。
1968起,参加工作两年后,任冶金部第一冶金机械公司党委宣传部传播宣传干事。1978调入武汉人民广播电台(1986之前隶属湖北省广播电视厅)任记者。1982被省广播电视厅选送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广播电视系首届新闻培训班)学习。1984起,先后任武汉广播电台副台长、组长、新闻部副主任。从1991开始,负责新闻部(新闻中心成立于1995,负责武汉电台及下属长江经济广播、武汉文艺广播的新闻节目)。组织并参与了“省会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座谈会”、“中日青年联欢晚会”、“93中国·武汉国际横渡长江节开幕式直播”、“武汉军民直面' 98特大洪水”、“武汉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等一系列重大新闻宣传活动和战役。他还主持创办了多个“名牌节目”和“名牌栏目”。
——牢记宗旨,服务大众。
他精心策划创办了大型舆论监督节目《公民之声》,于6月20日开播,1995(每周1期,每期40分钟)。仅仅播出了两期,就得到时任武汉市市长赵宝江的大力支持和直接指导。在截至1997年10月28日的两年半时间里,两位副市长和14局的局长、主任,坚持轮流到武汉广播电台直播间接受投诉,回答听众关于环保、环境卫生、餐饮食品卫生、道路、交通、供电、通信、城管等方面的问题。共受理投诉1500余件,调查率和回复率达到1000%,解决了60%的问题。达到了政府领导满意支持,市民幸福支持的理想宣传效果。在武汉市委常委、副市长尹增涛的提议下,于10月31,197举行了“市民之声”论坛(理论研讨)。原武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武汉市记者协会主席杨振兴在论坛上表示:“总的来说,这个节目是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舆论监督。客观来说,在运用和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方面,这是最成功的一个!”副市长尹增涛在论坛上说:“我带着满满的感激来到今天的论坛。因为,作为城管的负责人,我是直接受益者。市政府的很多决策都是采纳了这个节目反映的群众建议。如果说武汉的面貌有了改善和改变,这个节目功不可没。”他从理论的高度总结道:“这个节目最大的成功在于它探索出了一种舆论监督、群众监督、行政监督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新型有效监督模式。”
参与武汉电台新闻部、长江日报周刊部、武汉电视台经济部联合举办的栏目《热点话题》策划(获武汉新闻奖特等奖、湖北新闻奖一等奖)。从1月1994开始,* * *已经发布了20多个话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以及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武汉作为特大(副省级)中心城市,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主流媒体联合推出这样一个栏目,在充分发挥舆论整体优势方面探索了一种新的形式,社会反响热烈,效果显著,受到了中宣部的高度重视。当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指示新闻局和中央电视台派人到武汉总结联办栏目的经验。
——探索创新,不负使命。
到2001离开新闻一线时,他已经自己撰写(制作)了新闻作品,获得省级新闻奖项30余项(不含省级播音奖)。编辑类新闻作品* * *获省级新闻奖项10以上(不含省级广播奖)。此外,他还发表(交流)了约654.38+万字的学术论文。从获奖作品和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他逐渐总结出这样一个学术观点:“社会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变化中前进的。在与社会密切相关的新闻报道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篇反映这种探索和变化的‘探索性报道’。因此,搞‘探索性报道’应该成为新闻工作者追求的重要目标和崇高使命。”
早在1986,他就编著了《探索报告》和《有这么一家工厂》录音采访,大胆客观地报道了一位民营企业家突破当时中央有关政策规定,聘用60多人,推行当时理论权威仍有争议的股份制(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探索民营(个体)经济发展新途径的宝贵经验和显著效果。《有一个工厂》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产生了巨大反响,获得市、省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奖一等奖,1986“全国好新闻奖”(后改为“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然后,结合编译有这么一个厂的经历,写出了《探索性报道的探索》一文(分别获第二届省、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论文评比一等奖、三等奖)。他给“探索性报道”下了一个定义:“所谓探索性报道,就是对社会上出现的、人们比较关注的、但在政策和理论上尚未有定论的、或者在政策和理论上有所突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报道。”所以“探索性报道”的主题很难发现和把握,是有政治风险的报道。
《有这么一个厂》自下而上参加了市(省)、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和全国1986年度好新闻评比,各级争议激烈。最终,在“全国好新闻奖”(后改为“中国新闻奖”)中,我们幸运地没有中枪,我们获得了一个“三等奖”。虽然是“最后一奖”,但其“含金量”可见一斑!
因此,在这篇论文中,他运用马克思的《资本论》和《中央关于改革的大政方针》中的有关观点,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探索性报道”的定义、选材、如何把握和提炼主题、表现手法、写作技巧等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有益的探讨。这篇论文发表在《中国广播电视报》(第2期,1988)上,全文为《有这么一个工厂》。《编者按》杂志说:“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新闻工作者遇到突破现有理论和政策的新情况、新问题,该怎么办?陈东安在《探索性报道的探索》一文中谈了自己的体会。”
后来,他结合报纸、广播、电视等武汉三大主流媒体的经验,共同办好“热点话题”专栏,并撰写了《充分发挥舆论整体优势的初步探索》一文(汇报材料给当年中共宣传部的研究人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发挥“舆论整体优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发挥这一优势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有益的探讨。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国广播》(第1,1995号)上,获得1994-95年湖北省新闻(论文)奖。
他还根据创办《公民之声》节目的经历,撰写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成功尝试》一文,以其成功的实践经验和理想的社会效果,令人信服地论述了舆论监督的前提条件、保障条件和根本目的。本文是在1996年8月的“全国城市广播新闻学研讨会”上交流的。1999年2月在“深化新闻改革坚持舆论监督武汉新闻研讨会”上交流;发表于《交流与讨论》(第1999期),《武汉新闻学会会刊》。
——勇于改革,追求完美。
虽然他在新闻事业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他在新闻事业的最后阶段,也就是主持武汉广播电台新闻中心的时候,用一系列的改革来安慰自己。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一篇题为《深化机制改革,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新闻宣传质量》的论文。本文通过改革用人方式和分配制度,建立竞争机制。从改革管理体制、加强企业管理、建立约束机制等方面入手。本文阐述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新闻单位如何通过改革,充分发挥全体“采编播(出版)”人员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新闻宣传质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1995 165438+10月15以“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新闻业务研讨会”为题做了发言,得到了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周传仁(原湖北日报社总编辑)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周主席说:“如果我们的新闻单位能做到武汉广播新闻中心那样,又何愁做不好,宣传质量提高不了!”
1991至2001主持武汉广播电台新闻部(新闻中心成立于1995,负责武汉广播电台及下属长江经济广播电台、武汉文艺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10年间,所有“采编播”人员全台“新闻节目”日播总量达到260分钟(台湾历史最高纪录),确保每年安全播出和正确舆论导向;每天播出新闻100余条,超额完成市政府每年下达武汉广播电台的新闻宣传目标管理任务;本部获得省市新闻奖200余项(不含省市广播奖);新闻中心多次被评为(授予)市(省)新闻宣传战线先进集体(功勋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