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水先生,朱之渔坚持反清复明,却改变了日本历史

随着崇祯十七年北京失陷,崇祯皇帝殉国,清军入关。明朝276年的历史正式宣告结束。

中国所有的领土都落入了清朝的手中。抗清复明大业已告一段落。而郑成功的一名助手也叹了口气,踏上了离家的道路。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中,他后来的足迹轻描淡写:“其次,我只记得米托,那是明朝遗民朱舜水先生去世的地方”。在这一代人中学必学的课文中,名为朱舜水的流浪者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存在。然而,淡化他的鲁迅,甚至当年崇拜日本、成群结队去求学的进步青年,也很少有人想到,正是这个朱舜水,在这个贫瘠的东方小岛上,绽放了明末的思想文化,成为近代日本崛起的先行者。朱舜水是明末清初被称为“五大家”的思想家——朱知予舜水先生。

一:朱之瑜是谁?

朱之瑜,万历二十八年(1600)生于顺水陆羽,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贵族家庭。明朝万历年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段自由时期。有名的人多,败类也多:有的人以仁义著称,但在一场灾难后叛逃得比翻书还快,后来投敌的钱就是典型代表。还有一类人:道德品质可以称得上君子,但水平不接地气,好心办了一大堆坏事,直到明朝完蛋。在著名的林东党中有许多这样的人。而朱之瑜则属于第三类:既有性格品质,又有接地气的能力。在晚清学者梁启超看来,这样的稀有人物只有五个,即“明末五大思想家”。朱之瑜就是其中之一。

朱之瑜家是余姚的名门。祖父朱孔孟多次拒绝朝廷征召,父亲朱正多次拒绝,才当上漕运总督。代代相传的一个信条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清高的直接后果是朱之瑜艰难的童年:父亲早逝。母亲拖着三个孩子过着贫困的生活。小朱之瑜也早早接手。年纪轻轻就养家糊口。不仅种田、屠宰等农活,连城的家仆也都干过。学习上也没落下,边工作边自学。学业进步越来越好。

朱之瑜二十五岁时,他的哥哥朱启明考中了武进士。不仅家境殷实,在哥哥的照顾下,朱之瑜也获得了新的学习机会。先后拜朱、张垦棠、吴仲銮三位名人为师。这三个人到底有多厉害:崇祯年间的吏部侍郎朱,还有张肯堂。崇祯年间,福建最有权势的巡抚是吴忠鸾。他虽然官职不高,但教育成就突出,朝野许多名人都是他的学生。

这三位老师教给朱知予的不仅仅是传统的儒家知识,还有明末的一门新兴学科:实学。实学,起源于宋代的“实学”,强调实际应用。高拱和张是万历时期杰出的政治家,都是实学的忠实信徒。就像武侠小说《才子佳人》里的苦小子,碰巧遇到了江湖上的顶尖高手,被告知绝世武功的秘密。朱智宇的实战技能也顺利升级。很快他就出名了,成了有名的才子。

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吴忠鸾。这个人多才多艺,从财税到种地砍柴什么都教。除了这些独家绝技,他教给朱之瑜最多的是他坚定的信念。朱之瑜的意志经常受到各种考验,他给朱之瑜灌输的是一种强大的信念:不孝顺是不行的,即使你有经济方面的才能。正是这种强大的信念,支撑着朱之瑜一生的选择。在几位名师的悉心教育下,朱智宇的能力突飞猛进。按当时苏颂的话说,是“文武全才”。这一时期真正见证朱之瑜实力的,是他的判断力,锐利如眼:朝廷伸出橄榄枝,邀他入朝为官。但朱之瑜的回答很冷——不要去。

因为他早就看穿了那个埋头苦干的崇祯皇帝。按照他跟他老婆说的,我出来做官,事业肯定蒸蒸日上,然后对国家大事出谋划策。皇帝不会听他的话。如果是轻的,他遇到灾难就会批评我,把我顶上去。对比晚明很多名臣的经历,朱之瑜的预测真的很准。明白这一切的朱之瑜,从崇祯年间就16次拒绝朝廷的邀请,一边看透大明的风光,一边悠然自得地欣赏长流的流水。

相比祖辈的贫穷,有实际学习技能的朱之瑜把自己悠闲的生活打理得有声有色:除了种地砍柴,还外出讲学。我经常做一些生意,用脑子赚了很多钱。从江南到日本、越南,交了很多朋友。小生活很滋润。

然而,过着富裕生活的朱之瑜终于惹怒了明朝: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权臣马士英也热情邀请,但朱之瑜依然冷漠拒绝。没想到,他激怒了心胸狭窄的马士英,并计划以罗志的罪名逮捕他。但朱之瑜的人脉太熟悉了,他更狡猾。他早早得到消息,立即抹了脚,躲在舟山群岛。最初,他以为这只是一个临时的避难所。但万万没想到,他刚跑了不到一个月,清军就大举南下,南明弘光政权迅速灭亡。南明弘光皇帝朱友松被俘。他试图惩罚朱知予的权臣马士英,并带兵在太湖流域打游击战。最后被抓获,壮烈牺牲。朱之瑜的家乡,也落入清军手中,只有舟山群岛,凭借地理优势,暂时未受战乱影响。那个曾经温暖的家再也回不去了。

二:挺身而出,共赴国难

朱之瑜艰难返乡之时,南明也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口。舟山群岛上,大批败兵和官员集结,鲁王朱义海也很快赶到,就任“监国”,这是南明抗清的又一堡垒。刚到舟山的朱志宇在舟山打理生意,打听外面的风。随着鲁王政权的建立,一直卧薪尝胆的朱之瑜突然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全力投入反清救国的战斗。

他作出这一选择的一个原因是,张垦塘、吴仲鸾、朱三位老师都献身于鲁王。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曾经无忧无虑的才子,已经被沸腾的热血埋在了心里。面对国难,我终于醒悟了。热血沸腾的朱之瑜从此正式成为南明的辅导员。他一边打拼,一边拒绝南明的官职:作为一个老百姓,放弃安逸的生活,甘愿历尽艰辛抗清复明。

而他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为鲁政权筹集资金。他不仅捐出了积蓄多年的全部家产,还乘风破浪到海外筹款。从此,朱之渔走上了一条艰难的道路,多次往返大洋,从韩国、日本到东南亚。期间还担任鲁王特使,联络各地反清势力。十几年的生活基本都是海上动荡。这期间几次都有生命危险。有一次半路上遇到清军的一艘军舰,一堆人被俘。清兵把钢刀架在脖子上,逼朱之瑜投降。结果朱之瑜没有变脸。反而谈笑风生,甚至给清兵讲忠孝之道。就连敌人也对这种风采印象深刻。清军统帅刘很欣赏他,当场释放了朱之瑜。

与这些平静的表现相比,是朱之瑜出色的工作成绩:团结了南明政权下的多支零散反清力量,在海外筹集资金,找到了重要的落脚点:安南将安。会安,也就是今天越南的会安市,在明朝末年是华商聚集的地方。通过努力奔走,朱之瑜多次成功筹到报账,源源不断地寄回国内。同时也以会安为据点发展反清势力。这个小港口一度成为海外明朝遗民的大本营。朱之瑜在这里的十二年非常成功。

但是沉重的打击,却是接踵而至。首先,在李咏五年,清军对舟山群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朱之瑜的三位恩师张肯堂、吴仲銮、朱均殉难。听到这个坏消息的朱之瑜非常气愤,为了纪念他的老朋友,他再也不庆祝中秋节了。经过五年近乎绝望的等待,朱之渔终于带着一封迟到三年的信到了:这是舟山群岛失陷后鲁王的一封信。信中告诉他,鲁已派去见将军。在这里读到朱之瑜,他仿佛看到了光明的未来。用他自己选集的话说,他喜极而泣。

但如果继续读下去,我们的内心会充满巨大的委屈:鲁王对孤身在海外的朱之瑜破口大骂,说朱之瑜只关心自己的性命。这种无理的指责,让这位吃了不少苦头的忠臣再也无法忍受。他当场挥毫泼墨,为鲁国国王写下了一封勇敢的回信——谢恩书,鲁国国王,掌管国家。在这封信中,朱之瑜描述了自己十二年的海外生活,甚至还写下了自己的拳拳之心。为此,我打破了自己一直坚持的规矩:接受了李咏王朝的官职,正式成为明朝的官员。不是为了财富,而是为了向所有人证明:从此以后,我的命运就和大明紧紧绑在了一起。得到消息的朱之瑜准备动身回家。没想到,意外又发生了:安南王nguyễn·tần自作聪明,想把朱之瑜据为己有。

他一机灵,灾难就降临到了朱之瑜身上:先是强行把朱之瑜带进安南政府,天天杀朱之瑜的邻居。谁知朱之瑜不肯就范。nguyễn·tần又软了,说只要你当官,我就给你盖豪华大宅,把你的妻妾都抢走。朱之渔清音笑道:我离开家乡十三年了,没有小妾。最后,Nguyễn Phúc又做了一次试验:派大臣写“真”字,让朱之瑜更加激情澎湃,他写了一幅《坚真赋》,表达了自己弃富的信念。nguyễn·tần终于让步了:你真的很优秀。我们走吧。

犯人50多天的遭遇,史称“服刑之难”。朱之瑜以其高尚的品质,说服了凶残的敌人。朱之瑜每天写日记。它被命名为安南的服务笔记。梁启超说:这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却体现了朱之渔真诚爱国的高尚人格。李咏十二年秋,朱之瑜历经千辛万苦,成为郑成功军中的一名抄写员。他为抗清奔走了十几年,而此时却露出了最明亮的曙光:郑成功率领十几万大军对清朝东南发动了大规模的讨伐。目标是攻克南京,收复大明东南半部。

作战计划启动时,朱之瑜热情高涨,再次前往日本寻求日本幕府的支持。虽然是断然拒绝,但有一个小插曲:日本学者安东信守承诺,主动给朱之瑜写信,恭敬地求教各种知识。看了信的朱之瑜欣喜不已,马上回信,接受了这位日本留学生。也许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这件不起眼的小事对他的余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老坚定的反清大业很快急转直下:一向眼光精准的朱之瑜再次发现郑成功不靠谱:根据朱之瑜的评价,他虽然英勇,但有两大缺点,一是刚愎自用,二是优柔寡断。于是战局迅速恶化。7月,清军反攻,郑成功战败。损失惨重后,他退守厦门,随后李咏政权倒台。郑成功被困厦门,反清大业在跨过最辉煌的辉煌后,终于被无情地扑灭。看透了朱智宇,也终于心灰意冷。李咏14年春,61岁的朱之瑜做出了人生的新选择:航海是他的志向。又流浪海外,不在清朝。漂流的目的地是日本,他之前去过六次。

由于多次访日,朱之瑜的名字在日本流传已久。这次到日本后,不仅受到了热情接待,还打破了日本的老规矩:德川幕府禁止外国人在日本定居。然而,曾拜朱之瑜为师的安东,却信守了自己的诺言,成了柳川范主毛的近侍。在他的奔走下,终于创造了一个奇迹:朱之瑜获准在长崎租房。自日本发布封锁令以来,他是唯一一个破例的外国人。

三:东传。

初到日本的朱之瑜受到了很多关注。尤其是新生安东,他信守承诺,除了经常求教,还慷慨地捐出了一半工资。有了这些帮助,朱之瑜的生活终于安定下来。但在朱之瑜心里,却是无比痛苦的:朱由朗皇帝死在了昆明。郑成功虽然收复了台湾,但重建了抗日根据地。但他也很快英年早逝。反清大局更不可能。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朱之瑜的心里也是一个接一个难过。在日本生活后,每当想起故国的衰落,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咬牙切齿。儿子给他写信告诉他生活艰难,他回信谆谆教诲说,哪怕他在任何一行都做不成了,饿死也不能在清朝做官。

他打算自己做这件事。在日本生活了几年,基本过着隐居的生活。李咏十九年,他手头有点积蓄,打算买几亩地,然后自己努力工作,不与世长辞。但此时的日本恰好是一个大演变时期:日本主流佛教思想日渐式微。明代百花齐放的儒家思想广为流传,流派众多。之前入驻朱之瑜并信守承诺的安东就是其中的杰出人物之一。

但是这个时候日本儒学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有很多思想混杂的学派。有官方的斋藤优子研究,以及春秋战国时期遵循孔孟思想的古代学校。更有悄然兴起的阳明学派,标榜自己是正统,彼此争斗不休。而且这些人的水平也是有限的,期待有正宗的高手来解惑。盼星星,盼月亮,盼朱之瑜。日本幕府集团也有自己的算盘:儒家虽好,但没有主流思想,肯定不利于统治,更需要有公认的大师来执掌大局。朱之瑜是最佳人选。于是朱之瑜得以破例安身立命,安东信守承诺和别人的待客和奔走。以上情况是根本原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朱之瑜的晚年将永无宁日。他将被卷入日本文化变革的洪流中,并成为其中的大师级人物。甚至决定日本的历史走向。

所以,就在这一年,当朱之瑜一心一意在购地的时候,一位重量级人物的邀请改变了他隐居的决定:德川三越。他是日本统治者德川和夫的叔叔,也是米托的领主。这个人当时也有一个很大的追求:弘扬儒学。他自己的网站米托更加儒家化。然而,学校老师简毅难求,朱之瑜这个宝贝自然也就幸免了。他不仅受到了热情的邀请,还得到了一个响亮的名声:佛教老师。朱之瑜起初对这种隆重的邀请并不感兴趣,但德川国非常诚恳,多次派人毕恭毕敬地邀请。尤其是使者公介,也是日本著名的儒家,和朱之瑜聊天,终于引起了朱之瑜的兴趣:我们来看看?

朱之瑜的神情创造了日本文化史上的经典一幕:德川光州恭恭敬敬地服侍朱之瑜做弟子讲学。甚至为了表示尊重,我建议朱之瑜可以另取一个名字。这个建议激起了朱之瑜的思乡之情。他长叹一声,自称为美化日本历史的顺水先生。

顺水,朱之渔家乡的河名,顺水之音,正是他身后的这位海外遗民,有着衣锦还乡的艰辛。这个故事传开了,整个日本都沸腾了。各界名流蜂拥而至,一睹名师风采。在随后的几年里,朱知予游走于江户和米托之间,讲学传教。后来,连各路省长、政要都陆续来拜访我们。特别是在米托地区,听讲座的学生中甚至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场面极其热烈。

而朱之瑜也用自己的表现证明了自己的大师之名果然名不虚传。工作态度极其认真。虽然日本人的资质水平远不如明学生,但他并不歧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监督。

日本学生印象最深的是朱之瑜的因材施教。比如学生坐立不安的耐心差,朱之瑜就会对症下药,专门给他一个作业本,让他学习后记下每天的学习情况。学生们的服部哲总是很聪明,经常装病逃学,但朱之瑜总是整夜劝说、劝导他们。这个倔强的学生从此态度大变,一辈子都在勤奋学习。如上所述,在日本的各种史料中一直被津津乐道。

而且教书的朱之瑜真的是把学生当亲人,谁家里出事,谁经济困难,他都慷慨相助。他还擅长心理咨询。所谓“爱抚如慈母,监督如严父。”一直是他光辉的形象。努力的朱之瑜,把一生中最辉煌的学问:实学。毫无保留地教它。此时的他,自身的知识已经成熟,更加大胆创新,而且是一家人。他所创造的独特思想体系甚至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朱知予的实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对当时日本影响最直接的是其代表哲学:实践论。

实践论就是强调实践。详细说明一下:第一,我认为儒家的“道”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求道靠的是实践中的学习和领悟。而任何一种“道”都是比较实用的。第二,人的性格的形成也来源于现实生活的行动,需要人后天的努力才能获得崇高的道德。

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这种思想的一大作用就是包容性。

日本的几所大学,各持己见,已经争论多年,陷入混乱。朱之瑜一讲课,乱象就彻底打开了:朱之瑜不仅客观地承认了几大儒家学派的成就,还逐一指出了不足,提出了新的见解。此后几所大学求同存异,互相交流,变得非常团结。与思想相比,朱之渔的政治观点对日本政治进化的影响更为深远:革新论。朱知予不仅主张仁政,而且对其内容进行了大胆的界定:既要求皇帝勤政爱民,又注重“利民”,即发展国家经济,从而富国强民。也把商品经济放在了非常高的位置。即使与同时代的西方“重商主义”思潮相比,朱之瑜的思想也毫不逊色。

尤为进步的是,朱之瑜在实现“利民”上更具创造性,提出“伦理”与“法治”并重:一个成熟的国家,道德教育与法律约束是两条腿,法律的进步与实施应以道德保障为根本目标。这样的想法,即使在现代社会,也是鼓舞人心的。也正是这种创新思想的传播,在接下来的200年里,像一股汹涌的暗流,悄然推动了日本社会的演变,甚至对19世纪日本的明治维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创新论”相辅相成的是朱之瑜独特的经济思想:实用主义。

这个理论最重要的是对明朝灭亡的痛苦反思:这是经济破产。在水深火热的情况下,他们所知道的只是增加税收和薪水,许多官员谈论道德,但他们实际上并没有造福人民。最后这个王朝彻底被打败了。朱之瑜经过反思,总结出三条繁荣经济的途径:一是统治者要懂经济,二是要鼓励私营经济。第三是技术创新,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源泉。这篇文章对日本的直接影响是,朱之渔不仅教书,到了日本还教制作。

朱之瑜教制作,在日本很有名气。他经常带学生实习。他要么下乡教种地,要么去城里的商店教手工技艺。有一次他在一家油漆店演示绘画,让围观的人印象深刻。包括养殖、酿酒、屠宰,只要他知道的,全都热情地传授。怀着对德川光国的深深怀念:王先生是经济学家。如果说今天的荒野中没有无人区,王粲先生两样都有。

这件事对日本的影响更加深远,明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广为传播。还有就是观念的颠覆:日本传统儒家鄙视生产,但朱之渔却把生产的地位提升到了非常高的层次。以至于后来日本很多儒生都有不少实干家。19世纪日本维新时代的许多精英就是在这种土壤中诞生的。

而朱之瑜也知道,要促进生产,传播实学,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办教育。在这件事上,他还有一个独特的创造:社会理论。与经济思想的“实用论”一样,朱之瑜教育思想的“社会论”也来源于对明朝灭亡的沉重记忆。在朱之瑜眼里,明朝灭亡首先是经济问题,然后才是教育问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明朝一直重视教育,到头来不是伪君子就是书呆子。为什么明末会有这么多这样的人?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朱之瑜的《社会论》。学习的目的应该改变,学习应该是为了社会的利益。改变学习内容,不仅要学习道德,还要学习人类智慧和生产的知识。一旦我们学会了,我们就应该使用它。学习方式要改变,要让学生充分接地气。教学方法也要改变,再复杂的知识也要通俗易懂地普及。四书五经的知识甚至被朱之瑜翻成了朗朗上口的日本童谣,三岁的孩子都能唱出来。

对日本教育乃至当代教育影响最大的,是朱之瑜《社会论》中的一篇专文:教育的大众化。李咏二十四年,德川光国在米托设立龚雪,朱之瑜亲自设计了龚雪的风格。龚雪建成后,他还根据中国的儒家传统制定了一套礼仪。自始至终,他都是这个伟大事件的创造者。朱之瑜的历史思想,尊重历史,对德川幕府文化影响很大。早在学生时代,朱之瑜就擅长史学。在日本生活后,他还把自己优秀的史学思想带给了日本人。

朱之瑜的“尊重历史”理论有两个核心点。一个是尊重史实,这也解决了日本人编史的一个头疼问题:日本常年战乱,史料繁杂。在德川时代时期,我曾试图编一部日本史,但常年做不到。朱之瑜的“尊重历史论”出来了,问题解决了:朱之瑜认为修改历史首先要有明确的历史观,即强调民族团结,尊重事实真相。从目的上来说,“尊重历史”的目标更现实:实用。也就是他一直说的“史静左”。朱之瑜的几个日本弟子发起了一场著名的历史修订运动,朱之瑜弟子安继觉主编的《大日本史》修订完成。这部史书倡导的五大理念是:尊王、抑诸侯、忠君、爱国、统一。成为后来的落幕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思想源头。

特别是日本人还选择性地继承了朱知予的史学思想。相反,朱之瑜“尊重历史”中的另一个思想,在日本却不太受重视。但即使在今天,这种思想仍然意义重大:分开听的人是愚蠢的,在一起听的人是上帝。既然他的心变了,四川就一定会崩溃。按大白话说,这就是人民,这就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就这样,朱之瑜生命的最后20年,像一抹浓浓的晚霞,在日本的土地上,标榜着一片片动人的光辉。他的弟子遍布世界各地,最亲近的五个弟子分别是安继觉、今井广二、五十川端冈博、服部哲忠义、夏川三省。他们成为日本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精英。特别是,安继觉开创了日本现代儒学的一个主要流派:米托学派。

李咏三十七年四月,83岁的朱之瑜在日本大阪突然去世。留下遗嘱的要求:在你的墓碑上,必须写上“明末男子朱之瑜之墓”。在日本享有盛誉的朱之瑜,生活非常清贫。但在他生命的最后,家产累积了三千多金。

这是他攒了20年收拾烂摊子恢复视力的钱。他一生都念念不忘故国的衰落。他的去世成为日本举国之痛。葬礼当天,很多弟子当场泪流满面。最早的学生安东信守承诺,在祭奠朱之瑜周年纪念日的时候还在流泪:老师,如果你就这样走了,我的知识有疑问的时候,我能向谁求教?

朱之瑜去世后,弟子们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整理朱之瑜的文集。其中最著名的是28卷本的代表作《顺水先生文集》。直到近代的日本,很多日本叛逆和维新时代的精英仍然推崇它,就像安东信守诺言的感觉:对于朱知予这位杰出的哲学家,日本人几百年来一直在求教。朱之瑜死后8个月,清朝发动了台湾战争,南明最后一个政权——台湾省郑明政权终于降旗投降。朱之瑜生前念念不忘的兴国大业,犹如一场梦。明朝三十九年的沉重余波:南明时代彻底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