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和使用的现状及改进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图书馆环境馆藏数量,馆员智慧图书馆建设
一、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
(一)建筑面积基本达标但达到示范标准的比例低,建筑环境不好。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鼓励中小学设立独立的图书馆。此外,图书馆(室)的设计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1]参与本次调查的大部分学校都设立了独立的图书馆(室)。在本次研究的样本中,只有1所小学和1所高中没有图书馆。根据规定,小学、初中、高中示范图书馆的面积标准分别为150m[2]、300m[2]和1200m[2]。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只有50%的小学、18%的初中和10%的高中达到了示范图书馆的标准。
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现有的图书馆(室)多采用传统的办公家具,移动性不足,无法在图书馆开展相关的阅读教学活动。大多数中小学图书馆(室)缺乏必要的环境设计和布局,有些图书馆甚至更像是图书室,未能为学生提供温暖舒适的阅读氛围和有利于研究探索的学习环境。
(二)图书不足的学校太多,图书质量和结构不科学合理。
本次调查发现,中小学图书馆(室)藏书量差异很大,图书不足的学校很多。36%的小学、31%的初中和18%的高中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按照相对较低的二类标准,80%的小学、67%的初中、35%的高中人均藏书量已经达标。同样,中小学图书馆一般报刊种类较少,有些学校图书馆根本没有任何报刊。在被调查的各类学校中,20% ~ 30%的学校图书馆(室)拥有符合国家规定的一级标准的报刊;30% ~ 40%的学校图书馆(室)有符合国家规定的二类标准的报刊。
此外,在实地调查和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一些学校图书馆盲目追求人均藏书量,导致购书类型单一、内容陈旧、册数过多等藏书结构不合理。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国家相关标准,无论是建筑面积还是书刊数量,小学图书馆达标率最高,初中、高中次之。
(三)信息基础薄弱,藏书以纸质文献为主,电子文献不足。
现有的中小学图书馆(室),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图书馆(室),信息基础薄弱。大多数学校(63%)仍然使用人工借阅,37%的学校图书馆使用电子借阅,没有学校提供校际借阅服务。采用“电子借阅”是采访中图书馆员最想改善的问题。现有的书籍主要是纸质文献,电子文献不足。只有44%的学校图书馆配备了电子阅览室,约40%有电子图书,22%有电子期刊。城市学校电子阅览室的配置率(565,438+0%)显著高于农村学校(34%)。在数字图书和电子期刊的拥有率方面,学校类型之间或城乡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补充说明:除了电子借阅管理的缺失,纸质书的借阅管理也明显没有帮助。目前大部分学校还是通过图书馆管理员扫码借书,效率极低。新的管理方式应实现rfid智能管理和图书馆自助管理。
(四)缺乏专业化队伍,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
23%的学校没有配备专职图书管理员。此外,图书馆员多为“半路出家”,非图书馆管理专业人员承担图书馆工作,样本中具有专业背景的图书馆员比例不足3%。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当前学校教育中应试倾向明显,几乎所有中小学领导都以教学为主,而图书馆却被纳入学校后勤管理的二级部门,导致图书馆人员编制不合理。甚至有些学校领导认为图书馆工作只是借还、搬来搬去,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于是把一些不胜任其他岗位的老师调到图书馆。
此外,目前中小学图书馆员接受的在职培训明显不足。图书馆员平均每年接受培训的次数为1.5次,近30%的图书馆员反映他们接受培训的次数少于一年一次或几乎没有在图书馆接受过专业培训。采访中,很多管理人员表示,由于专业不对口,又缺乏在职培训,在工作中非常被动,难以胜任文档分类、计算机编目、数据统计等技术要求较高的任务。
二、中小学图书馆(室)的使用
(一)开放时间普遍较短。
根据《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和应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中小学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原则上不少于40小时。实地调查显示,许多学校图书馆被忽视,只有37%的学校图书馆满足每周不少于40小时的要求。图书馆平均每周开放时间为24.7小时,城市地区学校图书馆开放时间(26.9小时)明显长于农村学校(21.3小时)。
(B)访问和借阅数量低。
23%的学生表示每周去图书馆0次,48%的学生每周去图书馆1 ~ 2次,22%的学生每周去图书馆3 ~ 5次,7%的学生每周去图书馆5次以上。城市和农村学校的学生去图书馆的频率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班级的学生去图书馆的频率有显著差异。问图书馆的频率一般会随着学习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借阅量也呈现出随着学习年限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
在实地考察和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很多学生去图书馆的主要目的与阅读关系不大,大部分是“自学”。他们更喜欢图书馆安静的学习环境。此外,在课外阅读中,应试功利性阅读占据主导地位。在学生借阅的书籍中,辅导书占比较高。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丰富性,培养阅读中积极的情感投入尤为重要。
(三)缺乏专业服务,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实现
中小学图书馆举办最多的活动是“各种读书活动”,70.9%的学校“有时”或“经常”开展此类活动。50% ~ 55%的学校“有时”或“经常”开展与图书宣传推荐、二次文献编撰、课程改革专项服务相关的活动。频率相对较低的活动是“如何利用图书馆讲座”。近60%的学校从不或偶尔开展此类活动,只有9.3%的学校经常举办此类讲座。许多学生不知道他们学校的图书馆有什么资源,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获得他们需要的信息。此外,约有一半的中小学图书馆“从不”或“偶尔”开展“收集教研资料”和“为课改提供特色服务”的活动。图书馆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还有待提高。
进一步分析表明,开展图书推广推荐活动和各种阅读活动存在显著差异。小学图书馆开展这两类活动的频率高于初中和高中。其他活动的频率没有显著差异。此外,在为课程改革开发特殊服务和利用图书馆讲座方面,城市和农村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学校图书馆这两种活动的频率高于农村学校。城市和农村地区其他活动的频率没有显著差异。
关于改进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和使用的建议
(一)优化馆藏,改善硬件设施,提升信息化水平。
教育管理部门要及时编制中小学图书馆(室)基本馆藏目录和推荐书目,学校要将各级行政部门制定的书目和中小学图书馆(室)分类比例要求作为馆藏的主要参考,结合学校实际合理调配纸质书刊。图书馆(室)还应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源,统筹纸质资源、数字资源和其他载体资源。同时,学校要根据学校的性质和师生的文献信息需求,制定图书复制的标准和增新书、除旧书的原则,避免片面追求达到一次性人均书号的标准,逐步优化馆藏。
图书馆应确保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空间,并为图书馆创造良好的环境。中小学图书馆的环境布局应符合少年儿童的个性特点,色彩鲜明,布局合理,造型美观。【3】比如配置能应付多样化使用的书架、桌椅,使用造型新颖、色彩鲜艳的吊灯和窗户;小学图书馆(室)可配读书区,学生席地而坐,方便学生将喜欢的书拿到手边;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还可以设置小讨论室和自习室,供学生交流讨论。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走廊、教室等角落空间,设置“图书角”或“图书墙”,营造广泛的阅读环境。
此外,图书馆(室)应尽快建立电子图书借阅和归还系统,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图书馆门户网站,为师生提供读者指南、图书检索借阅、新书推荐、数字资源获取、在线活动注册、在线投票等活动。此外,中小学图书馆(室)应逐步尝试使用数字化工具和智能化手段,一方面通过建设和采购电子书刊丰富数字化阅读资源;另一方面,购买电子阅读器、触摸屏、平板电脑等。方便学生进行数字化阅读。
(二)丰富服务内容,拓展使用功能
调查还发现,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室)的主要服务仍局限于图书借阅。为了充分发挥中小学图书馆(室)作为资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知识传播中心的作用,拓展使用功能也是改善中小学图书馆(室)应用现状的当务之急。中小学图书馆应成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应开设文献检索与应用课程,对师生进行文献检索与应用方法的培训,传授检索与应用资料的手段和方法,帮助师生利用好图书馆资源。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和使用图书是学校阅读工程管理的关键。中小学图书馆(室)也是与课程改革和研究性学习深度融合的理想场所。在这方面,国内学校已经率先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图书馆还应根据中小学生读者的特殊性,组织一系列符合少年儿童特点的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比如知识竞赛、阅读推广讲座、童书《故事会》等等。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也可以将阅读活动与手工制作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阅读兴趣。
数字化和信息化正在推动封闭的知识储备走向开放的知识流通。中小学图书馆(室)在优化自身馆藏的同时,应打破封闭的办馆模式,积极开展馆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首先,要重视中小学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组建中小学图书馆(室)联盟,整合不同图书馆(室)在文献信息、技术设备、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为师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其次,在加强系统内沟通的同时,还要注意与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等外部系统进行必要的合作,如馆际互借、图书资料的借还等。
此外,目前全球儿童青少年阅读服务的设计也逐渐走向精细化和个性化。比如美国的K12个性化数字阅读平台,聚合美联社、科学美国人等大众媒体对中小学生的Newsela推荐,通过科学算法判断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而为学生推荐符合其特点和需求的阅读内容。目前,70%的美国公立学校都在使用Newsela帮助孩子高效阅读。[5]中国也需要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探索这样的个性化阅读服务。
(三)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提高馆员专业化水平。
一方面,学校领导要不断提高图书馆(室)专业人员的比例,同时提高工作人员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准入标准,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图书馆(室)应根据需要配备专职和兼职管理人员,并保持稳定。
针对中小学图书馆员普遍缺乏专业技能的情况,学校也应重视对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定期开展培训,并将其纳入继续教育学分管理。
(四)完善中小学图书馆的监督、评估和治理体系。
要真正实现中小学图书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离不开完善的监督、评估和治理体系。按照《意见》有关规定,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图书馆纳入中小学建设规划,对中小学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建筑面积、配套设施、馆藏保障、资源利用、管理和应用等做出合理安排,完善中小学图书馆馆藏资源招标采购办法和实施细则。学校可以根据需要设立由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师生代表组成的阅读指导机构,负责制定学校阅读计划,组织实施阅读活动,反映师生的意见和要求。在教育督导评估检查中,图书馆的建设和应用也要纳入学校的评估检查。
关于原文作者:刘强,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发展中心中小学科学教育装备处处长、研究员(北京100080);陈,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讲师,(北京100872);杜燕,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发展中心校外与图书馆处处长,副研究员(北京100080);郭小萍,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京100080)。
题注:本文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的专项调查和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发展中心资助的专项基金项目“全国基础教育装备专项调查”(项目编号:1/2015)的研究成果。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G258.69【文献识别码】A【文号】1002-4808(2018)02-0057-07为了保证样本的全面性和平衡性,本研究将我国省级行政单位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投入情况分为三个区域,每个区域随机抽取两个省份。第二区域:湖南省和四川省;第三区域:吉林省、甘肃省)。各省(市)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抽取调查学校,共抽取169所学校。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的研究方法。问卷分为学生版和馆员版。* * *回收有效学生问卷13550份(有效回收率95.3%)。151份有效管理员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4%)。此外,研究者还采访了部分学生和图书馆员,并深入中小学图书馆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自然情境下图书馆的建设和师生对图书馆的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