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绍武生平事迹

1928年2月22日生于北京,京剧大师梅兰芳之子。原名梅葆桢的梅绍武曾回忆说:“我父亲的前三个孩子都死了。当时,北京有两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一个叫陈宝,一个叫保真。父亲用它们作为我和哥哥的名字,这是借老寿星的福气。”抗战期间,梅兰芳担心日本人阻止他们离港,于是为排行第五的包拯改名邵武。梅绍武小时候在上海读书。抗战爆发后,梅兰芳率剧团赴港演出,并留在香港。后来每年暑假,梅兰芳的妻子傅芝芳都带着孩子去香港度假。1941的夏天,他们像往常一样去了香港。梅兰芳看到孩子们非常高兴。当他听说占领后的上海的学校教育越来越差时,他担心孩子们学不到知识,染上坏习惯。他和妻子商量了一下,把梅和梅绍武一起留下了。梅·陈宝曾回忆说:“父亲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把我们领到一个陈设简单的小房间,两张床和一张两人共用的书桌。书桌上已经放了一排书,都是学校入学考试需要的普通话、代数和几何等课本。父亲说:‘这是你的卧室,考试用书都准备好了。我已经为你安排了一个日期,所以按顺序复习每个科目就行了。以后我会经常来检查你复习功课的情况。“就这样,在他的精心安排和督促下,我们顺利完成了一个月的复习计划,考取了岭南中学。”

岭南中学位于青山,距离九龙30多公里。梅陈宝和梅绍武入学后在该校寄宿,每两周回家与父亲团聚一次。每次兄弟俩回家,梅兰芳总是先问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当他得知一切正常后,就带着它们四处跑,并让游泳老师教它们游泳。虽然他很爱他的两个孩子,但他从不溺爱他们。有一段时间梅少武喜欢在头发上抹油,然后分开梳。梅兰芳看到梅绍武油光发亮的头发,很不满意,但他没有生气,反而细心地教他,告诉他美的意义。梅绍武与香港失陷后,梅绍武离开香港,到贵阳郊区花溪镇清华中学读书。虽然学校环境比较艰苦,但梅绍武在这里找到了最大的乐趣。他有幸结识了唐宝新、索、李宗英、周山风、周等学识渊博的英语老师。他们严谨的教学态度和灵活的教学方法,使梅绍武熟悉了世界文学的各种文体和风格,为他的英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影响和决定了他的翻译生涯。从清华中学毕业后,梅绍武充满了科学救国的雄心。1946考入杭州之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成为梅家第一个大学生。这对于从未接受过学校正规教育,却又渴求知识的梅兰芳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于是,他和傅志芳亲自把儿子送到了杭州。由于对文学的热爱,梅绍武无法摆脱读外语的念头。1947暑假,他听说司徒雷登校长燕京大学去上海招生,梅绍武报考了燕京大学西文系,并被顺利录取。

梅绍武在燕京大学学英语,选修邵可侣教授的法语和沃尔弗斯教授的德语,理科选修天文学家戴文赛的微积分。为了对英国古典文学感兴趣,他选修了休斯教授的《英国史》,这使得他在翻译19世纪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的作品时非常有用。西方语言系的老师鼓励学生用英语戏剧来练习口语。梅绍武曾在英国剧作家J.M .贝里的戏剧中担任主角。65438到0952,梅绍武从燕京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图书馆工作。梅绍武如鱼得水,得到了俄罗斯文学副馆长、翻译家张铁贤的教导和指导。在国际图书交换和购买外文图书的工作中,得到了张申夫、顾子枫的指导,阅读了国外许多重要刊物上的书评专栏,精选有价值的作品通过交换或购买获得;梅绍武还会见了师友、学者葛宝全、、萧乾、冯、吴复恒、李文俊、王等。他们经常来北图打听信息,讨论如何丰富北图的收藏。20世纪70年代中期,梅绍武访问英国,在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学习。

梅绍武在北图待了近30年,边工作边学习,逐渐走向学习和翻译外国文学的道路。即使离开北图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工作后,梅绍武仍坚持每月借书两三次:“一进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北图大厦,就给人一种远离外界喧嚣的宁静感。”(梅绍武《北京图书馆让我成长》)

梅绍武和妻子屠呦呦1951年,燕京大学在天津举办晚会,梅绍武和屠呦呦相遇。他们都热爱文学,相同的兴趣在两个年轻人的心中点燃了爱情。梅绍武和屠呦呦在1956结婚,梅兰芳亲自主持了他们的婚礼。同年,梅绍武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译作《一个匈牙利富翁》,他认为这是父亲梅兰芳鼓励他学习英美文学,进行中外戏剧比较研究的结果。梅兰芳看梅绍武的书,爱不释手。梅绍武收到稿费后,诚恳地邀请父亲和梅戏团的几位老前辈到前门外的恩成居酒楼进贡。1959国庆10周年,梅绍武和他的父亲梅兰芳因为在各自单位的突出成绩,同时被授予我国第一批先进工作者。父子俩一起去人民大会堂领奖,一时之间成为佳话。20世纪80年代初,阿瑟·米勒的戏剧《萨拉姆的女巫》在中国上演,成为一个文化事件,影响很大。这是米勒的戏剧在中国的首次演出,该剧的翻译邀请了著名导演黄、梅绍武。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阿瑟·米勒在中国还鲜为人知的时候,梅绍武就写了一篇评论他的剧作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内参》上,从而成为中国最早研究阿瑟·米勒的学者。梅绍武表示,《萨拉姆的女巫》这部剧非常成功,连续演出50多场。观众觉得剧中反映的冤案和四人帮造成的很多冤案差不多。